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农业产业系统的建构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刘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早提出于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低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提出的一种产业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同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及其发展路径,这对于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模式意义重大。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进行了一些释义,但是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关键在于明晰“产业体系”和“现代”的涵义。关于“产业体系”,张耀辉(2010)从产业体系的内容及目的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由特定的基础产业、政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目的是为了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运行正常以及用于维护和服务于经济主体的生存方式[1]。作为产业体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农业产业体系也具有产业体系的一般属性,它实际上是由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上的生产、经营、科技、市场、服务、教育等产业主体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方式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目的是能够促进农业整体的发展。关于农业产业的“现代”规定性的理解,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理解。理论界对现代农业的界定探索很多,陶武先(2004)从现代生产要素的利用、农业从业人员科技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2]。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产业体系的分析进行理解。目前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刘明宇和芮明杰(2009)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具有当代领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这样的产业体系既有本国先天的要素禀赋带来的路径依赖,也有后天要素禀赋升级和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3]
总之,农业产业的“现代”规定性实际上就是现代工业经济理念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具体实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发展性、生态性、开放性等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的体系化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结合,体系化强调产前、产中、产后整条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而现代化则注重现代产业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现,现代化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内涵,它是产业体系化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农业产业的非现代化必然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的非体系化。由此我们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定义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农产品为中心,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为支撑,以技术创新性、产业高端性、生产设施性、功能多元性、调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为特征的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它是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现代林业、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复合体,是农业产业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有机统一。是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农业多功能性[4],逐步提高农业高端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生产设施化、可持续发展和高调控性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主要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成熟模式多种多样,有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由国内市场需求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由国际市场牵引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围绕主导产业而展开、由众多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把文化活动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有机结合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市场需求整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是一种以专业交易中心或专业市场为依托,在农业生产的区位特色基础上,形成区域性农业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相连接的农业产业体系形式。这种整合形式具有如下特点: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之间的联结关系相对松散,企业与农户并未形成成文的合同约束,彼此间交换活动完全是靠市场联结,与之对应,经济利益分配也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而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中,由于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之间的联结方式完全通过市场的“背对背”方式进行,因此无法直接体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强调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原则,所以市场需求整合型农业产业体系被普遍认为是一种产业体系的低级形式,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主流形式。但是,由于这种整合方式能够使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真正通过市场化的交换来随时调整价格信号,市场充分发挥纠正和引导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作用,实现资源在农户和企业之间的最优化配置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交易量的60%以上是通过市场交易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龙头”企业往往被认为就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专业化市场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实际上,由于农产品的鲜活特点,专业化市场也可以发挥“龙头”企业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联结作用而成为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主体。随着市场制度和市场设施的完善,由市场需求整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可以跨越区域市场的限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市场需求整合下的农业产业体系的稳定发展、整体效率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同样可以达到产业体系各环节之间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二)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标,以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而建立形成的一种农业生产结构和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科研、金融等各种服务体系在内的农业产业体系。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专门围绕出口创汇组织生产与加工各种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的一种“贸工农”外向型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装备,同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灵活的家庭经营等以最佳方式组合起来纳入社会化专业生产体系,建立起各种名优特农副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并以基地为中心形成一个高技术、新品种、多种类、大批量、低成本、高效益、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外向型农业生产体系。其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及其生产手段的改造和推动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经验丰富,能够很好地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及时组织货源的供应与集散。而且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把自己的分支机构渗透到进口国,以保证市场的稳定。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发达的农产品加工流通技术、较高的农业商品化程度、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以及良好的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出口创汇牵引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比较好,而内地的四川、湖北、重庆等都在积极推动出口创汇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2007年江苏省计划以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和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特色粮油制品和水海产品等四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中,建设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到2010年,建成3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5]。四川省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建成茶叶、丝绸、苎麻、杂交水稻种子等七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并将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建立出口基地国际化质量保障体系、培育出口基地自主品牌体系等方面着力,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5亿美元以上[6]。
(三)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而展开,形成了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牵引的众多中小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庞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群体,这种企业群之间由于近距离的相互学习、相互模仿,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效应,使得农户、加工企业与销售企业间结成了比较紧密的联系。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在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会存在关键性的主导企业的存在,通过主导企业的裂变或其他企业向该产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了成百上千企业加入该产业的开发中,有效实现了物资、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共享,通过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有机联合,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组织。荷兰的花卉产业体系、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体系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680家商业酿酒企业和几千个葡萄种植园以及众多的葡萄储存、灌溉和收割设备、包装器材提供商,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主导产业内部,普遍存在着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联结方式。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农业企业与生产基地、村或农户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定了签约双方的责权利,合约一般规定企业给予基地和农户明确的扶持政策和全过程服务指导,保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及优先收购;与此同时,农户则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地向“龙头”企业供给优质农产品。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非市场组织机制和市场价格机制的有效结合,组织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通过工商业的农业企业向农业引入资金和现代技术要素。在产业发展不稳定、市场风险较高的阶段,这种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大的适应性。
(四)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跳出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是一个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等在内的多层次的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比较成熟的创意理念驱动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成都锦江区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这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产业体系不同,它实现了四大转变,形成了四大统一。一是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实现了农产品销售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的规模化销售。三是实现了农产品基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创意农产品基地管理的标准化。四是实现了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7](P153~155)。
三、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技术支持、组织创新和区域布局,其中组织创新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载体和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组织向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转变,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体运行。技术支持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决定力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水平,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内容,是推动结构协调、组织创新和区域布局的根本动力。结构协调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演进的内在机制,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产业体系层次和水平的具体路径。区域布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在区域间有效配置的具体机制,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不同区域间的具体实现。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逐步优化各种资源和要素在农业各个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通过增强农业各个产业之间以及其他支持产业与农业产业的互动和融合,从而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效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突出表现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之间的协调,而三者的协调互动在当前条件下则表现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不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度降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播种面积,从而实现种植业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的多元结构。在此基础上,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畜牧业,逐步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将农业总产值当中畜牧的比重由2009年的32.25%提高到5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8]。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因为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是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因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一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企业集团的强大实力凸显了其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优势,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一批有实力、营销手段高的工商企业向加工园区进行聚集,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的现代化,特别是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由这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产品的销售,组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产品营销协会,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大中小型集贸市场、专业市场,鼓励通过“农超对接”方式实现农产品的连锁经营,从而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多元化。此外要积极学习荷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网上交易、拍卖交易等现代化的交易方式,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效率。
(二)逐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水平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加工技术进步及农产品流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的技术贡献率和技术支持水平,实现农业产业驱动由资源驱动型向资源和技术双轮驱动型转变,从而建立起技术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推进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逐步转变条块分割的农业科研体系,坚持以“全国成体系、地方有特色”原则为指导,构建起国家和地方两级明确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格局。此外,要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平台。不同科研部门和机构由于组织协调不畅,极易导致科研的浪费,而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则可以极大地改善农业研发的绩效,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造性地将组织构成分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实现了各个层次科研机构的协调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体系技术创新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优化农业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方面重新整合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业推广队伍优化、推广投入优化和推广信息网络优化。另一方面不断推进农业产业技术应用体系建设,创新基础农业新技术推广方式,推进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和培训,培植新型农业新技术应用主体。
(三)不断探索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要求按照互利共赢原则,把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机组织起来,建立起一种以产业链为基础、价值链为核心、组织链为保障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机制[9](P110~140),从而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的交易效率和组织化程度。而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与农户或合作社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但是各个微观经济组织独立性依然很强,彼此间关联性明显不足。它们多半属于带有战略联盟特色的网络组织,而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两种中间性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发展明显滞后。中间性组织理论认为,做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组织形式,中间组织实现了企业管理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有效协调,进而节省了总交易费用,创造了合作剩余。特别是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两种形式,它们以产权关系和地理空间为纽带,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体系组织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弥补目前战略联盟组织的关联性不强的弱点[10]。农业企业集团化模式特别强调大企业集团的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是国际市场开拓中的主力军,而农业企业集群化模式则力主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深化的必然结果,农业企业集团和农业企业集群二者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行的主要组织力量。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企业集团化和集群化发展,通过股权结构确立的农业产业体系主体之间,形成具有一定科层性质(控股关系)和一定市场交易(独立企业)的企业集团形式,包括龙头企业集团型和合作社一体化型两种模式[11]。同时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各种农业经济组织在一定地域内扎堆聚集,从而形成的交易效率较之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主体之间更高。
(四)努力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布局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要求以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为前提,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集聚为核心,以区域品牌的形成为营销策略,以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为支撑,不断推动优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地区的集聚,建立合理有效的农业产业集聚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1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条件,形成特色农产品块状经济,实现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经济,为此,要加大对农业产业体系区域集聚的宏观管理和规划,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不可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地对待,不能唯模式,而应根据各地实际和生产力水平灵活运用,让实践进行选择,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13]。为了提高农产品产业带规划的效果,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美国之所以形成著名的农产品产业带,就是这种明确的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同时必须要以农产品产业带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要统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调整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区域布局,沿优势农产品产业链,跨行政区界重新整合资源要素,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14]。此外,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协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