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对策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对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科技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借鉴发达地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南京市为例,分析其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从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江苏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南京

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现农业兴旺的关键[1-2]。在视察江苏时的讲话中指出,江苏要在农业现代化上带好头、领好向。南京市作为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十二五”围绕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不断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2015年,南京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15.27亿元、增加值243.73亿元,全面完成了“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为南京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十三五”是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关键时期,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在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南京应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并逐渐应用到农业产业各领域当中,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普遍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4]。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京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应立足自身优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文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从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江苏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1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原始创新仍不足,颠覆性技术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大量科学问题的突破性探索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原创动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例如,孟山都、杜邦等跨国公司利用其基因技术专利及衍生品种,控制着国际种业市场70%以上的份额[5];孟山都一家公司2016年拥有的全球专利授权数量达到22669件,与我国境内所有种业相关授权发明专利数量(22749件)基本一致。虽然“十二五”南京的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基因编辑、畜禽干细胞等原创技术相对缺乏;实用分子标记开发和分子育种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农业相关的生物大数据技术、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较弱。

1.2学科交叉融合少,技术集成能力弱学科交叉

融合和技术集成应用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科技进步的最显著特征。国际上已将生物技术、新型装备、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科研及生产中,一系列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在交叉融合中孕育产生,为智能型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6]。南京作为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都市农业大市,将各学科交叉融合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的能力相对薄弱,科研院所中农业、工业、信息化等专业科技研发领域各自集中,涉农学科、技术、人才等缺乏协同创新平台,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和多元化运营机制,单一技术创新之间缺乏联系,实际应用中难以集成,使得科技创新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1.3技术研发缺乏市场导向,企业竞争力不强

世界各国农业农村领域原创性应用基础研究已从单纯满足科学家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提升综合国力竞争和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如食品科技创新与农业全产业链有机衔接,以市场目标为导向,统筹布局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7]。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产学研脱节和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弱等,造成了“点片式”创新突出,集成式、全产业链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如科研人员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对成果转化认识不全面等,导致产出的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众多成果被束之高阁,产业化难度较大[7]。另外,涉农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主,尚未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面临着创新性不强、竞争力较弱的双重困局。

1.4管理模式不完善,缺乏科技创新系统性布局

南京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中,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创新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协同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8],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产业导向的科技评估机制、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等都处在探索、完善阶段。目前,“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重主导轻协作”的评估导向、“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农林科技投入强度相对较低、“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等诸多管理机制、模式问题尚未有效解决[9],难以形成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性支持。另外,农业科技力量布局分散、科技资源配置不均等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可以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布局。

2促进南京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对策

2.1加强原始创新,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

遵循农业科技规律,立足南京现状,找准农业科技突破方向,围绕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典型集成示范,全面加强农业领域基础研究,提升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南京农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重点突破生物种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食品资源加工利用、农业装备与信息、乡村宜居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短板技术,实现一系列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突破,引领全球农业学科跨越式进步和产业内涵式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创造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持续动力,不断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的更新速度,抢占农业科技高地、打造农业科技新名片,以农业技术创新助推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2.2鼓励涉农科技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

加强政府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以涉农高校、院所、企业为主体,打造多个涉农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南京涉农学科交叉融合和信息交流、共享的多元化运行体系;厚植发展优势,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农工功能互补、产城经济联动和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秉持“立足南京、服务江苏、辐射全国”的发展理念,以政产学研协同为手段,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抓手,以涉农项目科技协同创新为路径,强化利用“工业化”的方法解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问题的思维意识,以工促农、共同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3坚持成果转化创新,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针对实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需求与战略任务,农业产业的成果转化应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和体制保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巩固和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加强涉农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体系,着力解决科技服务农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涉农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发挥农业企业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由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组成的产业创新体系,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加快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0]。

2.4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省级涉农资金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2015〕147号)要求,组织开展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改革试点,确保涉农资金安排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建设目标以及国家、部门和地方涉农规划有效衔接;把政策落实作为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总结、分析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时间研究解决办法,完善操作程序,确保农业科技创新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益,保护和调动科研院所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认真研究国家、部门和地方政策体系,创新南京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高效配置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南京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布局,以管理促创新,以服务促转变,助力南京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

3结语

总体来说,南京坚持“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路线方针,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2015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对比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南京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仍面临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创新主体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依赖性强、涉农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农业科技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现代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南京作为扬子江城市群龙头城市,应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从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南京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引领并支撑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祝保平.探索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J].群众,2018(3):36-38

[2]冯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J].农业经济,2018(10):31-32

[3]佚名.南京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EB/OL].(2019-02-15)[2020-03-17].

[4]李晓乐.努力突破农业科技创新瓶颈[J].人民论坛,2018(29):60-61

[5]许家宁.商业全球化背景下孟山都公司转基因种子专利布局分析[J].知识经济,2017(11):92-93

[6]李海萍.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4):234

[7]张平军.当代世界的农业科技发展与未来走向[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2):3-5

[8]沈树明,符磊,李占国.新常态下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15):290-294

[9]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10

[10]王萌.新时代农业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机制与路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2):43-46

作者:周治 董维亮 王浩绮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部自然科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