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江苏省宿迁市农业基本发展情况,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基于“长江下游三角区域”战略背景,提出新时期加快宿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助推宿迁市经济整体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宿迁市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有必要继续提升农业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1]。目前,我国沿海海岸的一些县市、大城市的郊区和大垦区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农村产业发展已进入产业整合和高质量发展的阶段[2]。
1宿迁市农业发展现状
宿迁市位于黄海之滨、江苏省北部,是1996年设立的地级市,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长三角25个地级市之一,辖3县7区,总人口592.36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192.08万。宿迁市陆地总面积6288km2,可耕地面积43.37万hm2,人均0.073hm2;水域总面积2367km2,其中养殖水面4.13万hm2,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洪泽湖、骆马湖均坐落于此。2019年,宿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2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1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6.84亿元,可比价增长2.7%,其中,农业215.77亿元,林业8.46亿元,牧业27.87亿元,渔业72.4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2.25亿元,占比分别为64.1%、2.5%、8.3%、21.5%和3.6%。2019年,宿迁市农业生产面积情况和其他情况见表1和表2。宿迁市确立了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和生态河蟹六大产业发展方向,“六大百亿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68%以上;培育了“宿迁籼米”“泗洪大米”“高墟大米”3个地标产品。沭阳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主产区;泗阳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泗洪县河蟹出口量占全省80%,连续13年居江苏省首位;宿豫区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禽肉及禽类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宿城区成为重要的“供沪蔬菜”基地。宿迁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87万hm2,占耕地面积比重64.6%;依托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建立市级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2家;重点加快设施园艺“机器换人”,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宿迁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25万kW,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6%。
2当前宿迁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将2019年宿迁市农业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基本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宿迁市粮食作物种植比重较高,经济作物比重较低,畜牧业、渔业等生产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结构很不合理。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民对多种经营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二是大多数农民由于信息闭塞而缺乏市场意识,无法主动从现代农业的高度自觉调整农业结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呈现频发多发态势,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建设由于受到投资渠道少、农民出资能力低等因素制约,宿迁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宿迁市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
2.2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主要农产品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农民工的工资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另外,随着土地流转面积的扩大,农村土地市场逐步发展,农业用地机会成本迅速增加。此外,可以利用科技来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3]。
2.3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宿迁市大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小,种植业发展相较林、渔、畜牧业发展薄弱。宿迁市农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当地农民往往遵循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当地产业依然以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发展层次低;二是宿迁市市场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对滞后,导致农民缺乏市场经营理念,生产经营主要依靠自然力的作用,不能积极运用市场观念从农业现代化角度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4]。
3宿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合理整合农业生态补偿项目
宿迁市开展的耕地质量监测、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补贴等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主要是为了减少使用有毒、有害和污染性农业生产资料,并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和可持续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系数的农业环保项目的初期投资一般较多,还款期较长。一些农民不愿意参与投入较大的补偿项目。针对此,一是整合类似的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并与相关补贴基金共同支持农户参与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二是继续加强农产品安全工程建设,将“三品一标”的加工和销售纳入生态农业补偿,并通过补偿政策鼓励“三品一标”的生产和销售,使农民可以通过交易获得市场价格补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以全封闭、多功能的三维温室为载体,以高效的植物栽培、动物育种、微生物发展和新能源利用为模式,发展生态设施农业,借助地下、地面和空中三维发展以及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扩大生产空间,延长生产时间,提高农业产量和盈利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四是根据生态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导向性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成立政策性银行以向生态绿色农业提供低息贷款。
3.2建立品牌战略体系,培育名牌产品
农产品品牌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标签。在农产品市场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作为加快提升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一是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序,严格控制生产质量,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形成核心品牌价值。二是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根据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市场需求,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是制定农业规模标准,实施分级包装和标准化包装。四是加强品牌推广,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品牌优势和市场价值[5]。
3.3加强农业人才培育
人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一是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方式不够“接地气”、培训资源分散多头管理等问题,应探索农民培训与成人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机制,鼓励培训机构与职业院校对接,组织培训过程中有学历需求的参训人员与职业院校对接,建立培训课时与学分转换机制,提高对农民的培训质量。二是强化乡村文化建设,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和资本进入[6]。三是建设农业共享平台,吸引和培育专业农业人才,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立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专家库,加强与农科院、研究所合作研发、成果转化,鼓励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到一线创新创业。探索创新农业高层次人才聘用机制,充实农业部门专业人才力量。落实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在外工作的人们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建设乡村。
参考文献
[1]李娜.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30-33.
[2]邓想,曾绍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产业生态链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2019(4):111-117.
[3]刘超,熊建,张文轩,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9.
[4]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8(9):94-103.
[5]许传红.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研究:1949—2010[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83-89.
[6]宋洪远,金书秦,张灿强.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3-41.
作者:潘哲诚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