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文章围绕农业科技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农业科技在助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可为当地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助推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成效;建议

广东省清远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清远市积极践行“产业要兴旺,科技是支撑”的理念,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在推动清远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表现在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1农业品种的选育推广,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1.1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为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农技部门积极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仅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选育并已申请审定或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就有4个、玉米品种2个,申请品种保护的花生新品种2个,选育和繁殖禾花鱼F2代优质苗种200万尾,选育家禽品种清远黄羽乌鸡种鸡1000套,保护清远麻鸡原种100套,为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打下了基础。1.1.2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连南县引进广西毛葡萄品种在石漠化山区试种成功,并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推动建设了毛葡萄酒加工厂,为石漠化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开辟了新的途径;连州市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广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菜心品种,推动连州菜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值达10亿元;阳山县推广适宜旱地种植的西洋菜品种,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旱地西洋菜产业和品牌,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3万亩;清新区推广桂花鱼养殖,养殖面积占广东省桂花鱼面积的25%,使桂花鱼产业成为清远市的优势农业产业。英德市推广种植高香型茶树品种英红九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把英红九号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英德茶叶总面积的85%,并助推英德红茶品牌发展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品牌价值达23.63亿元,茶叶从业人口超过13万人,英德红茶生产企业中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英红九号成为“一个品种撑起一个产业”的典范,有效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

1.2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

农技部门通过研究、引进和推广适宜清远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为清远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清远北部地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先后成功试验出稻鲤(禾花鱼)、稻虾(澳洲淡水小龙虾)高效高产模式。该模式下稻米平均亩产700斤,禾花鱼亩产150斤,澳洲淡水小龙虾亩产110斤,亩产值达0.6万~0.8万元,是当地稻渔平均产值的2~3倍,成为清远稻田综合种养的典范。英德市通过示范推广现代化机械化茶叶加工技术,目前已在英德境内基本实现红茶机械化加工全覆盖,其中大型加工生产线超过10条,实现茶叶加工全程不落地;同时,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落户英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茶叶类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先进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红茶科技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连山县长期致力于优质稻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先后承担建设了连山有机稻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展示了有机稻生产技术6项,制定和颁布了有机稻种植规程2项,培训了获得《有机水稻种植专项技能证书》的技能人才590人,助推全县8个水稻种植基地获得有机认证,认证种植面积达1万亩,使全县实施有机稻综合技术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连山县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稻种植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打造了连山有机稻品牌。

1.3现代新型科技的引进融合,推动了现代农业进程

清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装备和新型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和运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进程。一是把现代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融合应用。广泛推广无人机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推广水稻耕种收一体化,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8.9%。英德市引进建设智能化茶叶加工装备,实现了茶叶从进厂到出厂都无需人工触碰。二是把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科技融合到农业生产中。在基地安装可视化检测设备,接入室内数据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基地的气象、土壤墒情、生长情况等,为精准安排农事生产提供了便利;清远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清远市智慧农业研究院,把传统农业生产发展成为智慧农业,并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融合加速推进了清远农业现代化进程。

2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机构不健全

除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英德市农科所、连州市水果技术推广总站、连山县农科所、佛冈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具有相对完整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外,其他地区配备的农业科研机构不健全,部分农技单位有名无实,农技推广体系不完整。

2.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一是科技人才少。市、县两级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匮乏,部分重点产业仅有1个专业技术人员,形不成研究团队。县级农业科技部门人员总数在10人左右的单位仅有3个。二是科研人员断层现象严重。县级农技部门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年龄较大,在未来5~10年内基本达到退休年龄;中青年科技人员非常少,人才断层严重,造成老一辈科技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得不到传承,原有的科研基础得不到持续跟踪。三是技术人员抽(借)调情况较多。基层农技人员常因工作需要被抽(借)调至其他部门工作,难以投入精力到农业科技工作中,导致大量农业科研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2.3财政支撑农业科技强度弱

一是科研经费无保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经费有限;部分单位虽有科研经费,但仅能满足科研基地的日常运营,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单位为争取科研经费,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项目申报、绩效考评等工作,分散了精力;且项目经费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使用完后又缺乏继续投入,造成科研质量低、成效差。二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差,留人困难。县级农技部门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难以招录年轻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已招录的科技人员也常有流失,难以长期留在基层开展一线科研工作。

2.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部分农技部门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常局限于小型示范基地的示范、简单的授课培训、短时的现场咨询等,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推广质量不高、形式重于质量等弊端,导致农业科技不能充分、系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2.5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

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多中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常局限在现有知识框架和经验中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经营理念保守,对新的农业品种、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甚至拒之门外。部分农户虽经过新技术培训但难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难以打通科技入田“最后一公里”,对产业发展贡献力有限。

3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3个三工程”和“3+X”产业体系总体部署,结合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瞄准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如柑橘、茶叶、清远鸡、优质稻、连州菜心、水晶梨、鹰嘴桃、旱地西洋菜、黑山羊、桂花鱼、稻田鱼等,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科技推广,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2加强品种资源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基础

一是建立相对完善的品种资源库。广泛收集和保存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如清远鸡的原种鸡、本地繁育的水稻品种、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等,形成本土农业品种资源库;结合清远气候地理条件,针对性引进优质高效的外地农业品种,作为品种资源库的重要补充。二是加强农业品种的选育研究。在农业品种资源库的材料中,对有发展潜力的品种资源进行选育筛选、提纯驯化,培育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品种。

3.3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机构建设,加快完成县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改革整合,组建相对完善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备。结合全市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录农业科技人员;积极通过省农科院清远分院等机构建设,柔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驻点开展农技研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等方式,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上升空间。加强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争取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技部门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技研究能持续深入开展;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确保科技人员能安心扎根一线开展农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为农业产业发展作贡献。

3.4加强市级综合性农业科研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基础

以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和技术基础,建设一个800亩以上连片的市级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示范基地[1],并与当地旅游、教育、农业农村等资源结合,形成集农业品种资源保护、农业科研试验、智慧农业展示、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实验室、农旅结合、科普教育、对外展示等于一体的能推动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农业科技支撑基地。

3.5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是提高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意识,积极为农户指导生产和开展技术服务,主动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加强现代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借助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引进示范和推广科研院校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加强现有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改良研究,进一步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合作优势,把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和信息化、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化等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建立多级联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2-3]。加强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的联动、沟通和配合,及时把新的技术成果在一线落地推广;加强农技部门与企业、基地之间的联动,积极共建科研或推广基地,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加强科技人员之间的联动和交流,促进技术“传、带、帮”。四是建设多样化的推广服务方式。把系统集训、轮训、现场指导与示范、交流学习等培训方式相结合,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推广服务平台;适时采用农业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或科技人员分片、分领域包干服务的模式,确保及时解决一线生产的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孟洪,陈少愚,李仕宝.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技推广机构资源整合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0):206-209.

[2]刘雄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探讨[J].南方农机,2019,50(18):74.

[3]杨倍贝.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J/CD].基层农技推广,2019,7(09):1-3.

作者:廖侦成 郑溪 林建勇 宗伟勋 单位:广东省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