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发展

0引言国内的先进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多数集中在黑龙江垦区,主要有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和维美德3大国外公司的进口大型农机具,高端电子技术在农机中的应用使得动力机械的科技含量显著增高,从而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标准要求提高[1]。随着农村合作社的普及,农村的进口大型机具也逐年增多,但是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接受不了新知识,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没有经过规范的培养和培训,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束手无策,只能等待售后服务人员来维修,既浪费时间,又影响经济效益[2]。据调查,国内的农业院校从本科到中职,农机专业的生员普遍较少,原来以农机专业为主打专业的院校均改办了其他专业。一方面是进口农机具需要大量懂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农机专业没有生源。农村职业学校如何办好涉农专业,如何为区域农机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机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区域农机化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涉农专业的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没有深入企业、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实施的人才培养不能与企业和农村有效对接,培养形式封闭,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

(2)教学方式不适应农机从业人员培养培训的需要。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仍然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的机会少,操作能力差,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

(3)师资培养培训滞后。农机专业现有的师资水平与先进的进口机械技术脱节,一个原因是涉农专业的高校缺乏先进的农机设备和师资,国培和省培仍然是陈旧的内容;另一个原因是农机公司技术垄断,学校与农机具生产厂家售后服务的培养培训没有接轨,教师的培训跟不上,导致农机新技术只掌握在售后服务人员手中。

(4)实习实训设备落后。涉农专业的学校均存在实训设备和工位不足的问题,进口农机具价格昂贵,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如迪尔公司的9670型收割机价格在200万元以上,如果把各个公司的农机具全部买齐要几千万元。没有仿真的配套教具,中职类的学校根本买不起。即使购买新农机具也不能随便拆卸,多数学校使用的仍然是以前的国内陈旧的设备,导致实习实训设备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5)教材内容陈旧。农机专业教材稀缺,进口机械的专业课教材几乎没有。现有教材内容陈旧,进口机具技术资料不易获得,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农机专业的教学要求[3]。

(6)校企未能有效合作。有些涉农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有效合作。一是农场和农村的农机具均为个人所有,价格昂贵,车主均不愿让其作为操作对象。二是生产厂家因技术保密,使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学生的实习受限,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7)缺乏激励机制。涉农专业学校的办学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单靠学校很难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在农民和农场职工的头脑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的地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垦区多数农场职工多年没有解决合同制身份,没有对适龄青年用工的激励机制,使得回乡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没有积极性,学习农机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少[4]。

2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办学的做法和思考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垦区和农村培养落地人才。201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该文件为涉农专业学校的办学搭建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办学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学制、学习方式,认定学分的范围更大。文件制定了2~6年的弹性学制,可以把学校设在农场、农村,可以送教下乡,可以把课堂设在田间、畜舍和农具场,使涉农专业的办学迎来了曙光。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于2012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以此为契机,结合中央1号文件,该校农机专业创建了“校场双元,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借鉴德国“双元制”,把农场和学校设为“双元”;“产学结合”即把教学点设在农场,把课堂设在农具场和田间,结合农时,采取“忙工闲学”的形式。即农闲时由农场和学校共同组织学员进行理论教学,农忙时由农场指派技术专家任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员参加农机作业。这种模式既符合生产实际,又方便了学员学习,同时又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实施“学校+基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周边的农场以及部分农村有机户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理论教学到农具场进行现场教学,有条件的教学点建设一体化教室,强化学员实践能力。

(3)加强农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提高老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送出去”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农机专业教师送到生产厂家和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请进来”就是聘请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场的技术专家到学校参与农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回答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到来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于2007年与约翰迪尔公司进行了合作,派出两名教师与动力科贸公司的农机售后服务人员一同去约翰迪尔中国总部参加实践技能培训。后来学校又陆续聘请国外3大农机公司的售后服务人员和农场的技术专家来校,针对进口机具举办讲座。这种培训模式提高了教师一体化的教学能力。

(4)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弥补农机专业实习设备和工位的不足。学校取得农机行业主管部门、农场和各农机制造公司的支持,增加部分实训设备,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同时学校与垦区各农场的农机中心深度合作,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借助农场的农机设备完成农机作业过程教学实习,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全过程的农机作业,又弥补了校内农机实习设备和工位的不足[5]。

(5)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应农机新技术的校本教材。组织骨干教师,融合国外3大农机公司的新技术,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编写《农机标准化作业》等8本校本教材,其中5本公开出版发行,3本达到了省级精品课标准。

(6)政府应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从2006年开始,与北安管理局合作实施了订单培养,开办了首期“现代农机师傅班”,旨在培养一批师傅充实到一线,实施师傅带徒弟战略,第2年的招生量翻了1番。目前这种专业培训模式已经推广到九三分局,由此可以看出,涉农专业的办学必须由政府制定激励机制。一是垦区出台政策,对农机专业回场工作的毕业生解决合同制身份,以激励适龄青年学习涉农专业;二是主导和协调学校与农场及农机制造企业的关系,取得企业在设备、师资培训、学生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方面的支持,为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三是支持学校实施订单培养。

3结束语

涉农专业的学校招生困难,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办学更是步履维艰,而涉农专业的办学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在探索农村涉农专业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预期目标仍然相差很多。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主导,协调学校与农场及农机制造企业的深度合作,以达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为区域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马兴 单位:黑龙江农垦机械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