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政农企联合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政农企联合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政农企联合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现代生产建设时代,农业是工业、服务业的基础和支柱。开展政农企联合机制,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三农”的新要求,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普遍存在体制机制缺乏,生产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使得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导致生产经验欠缺。政府、企业、农户在联合过程中若想实现合作共赢,需要改革传统农业模式,从探索政府扶持机制、企业高专业高效率机制、农业主体地位入手,完善联合合作模型,建立“三主体”机制,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满足社会对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关键词:政农企联合机制;联合体;合作共赢;利益协调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一个针对“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该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小农经济的深远影响使得我国农业依旧是以散户为主的耕牧经济,随之出现农业抗灾能力不足、水利建设负债增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快,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减、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等并发症,阻滞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首先要促使农业发展,如何推进散户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成为了现代化农业改革的重要课题。2016年实施的“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从侧面促进了地方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股本增收,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明确农业的改革方向,政农企联合机制在促进地方农业发展有着光明前景。本文概述了我国农业发展现况,分析了我国政农企联合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作共赢机制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农业散户经营模式改革,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参考。

二、我国农业联合合作发展现状

(一)农业联合合作机制的演化我国的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为137万km2,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均耕地面积0.093hm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在人口相对稀少的古代,小农经济有发展空间,然而随着人口的日渐增多,宗族家庭之间的壁垒促使土地碎片化,小农经济的弊端由此显现,联合制度应运而生。最开始的联合制度是制,政社合一的体制既可以解决国家以最低的成本向农民提取资源,还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上的组织安排问题,通过公社提供的基本福利,解决农村自身发展的问题。这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石上联合组成的社会主义公民集体所有制的政农联合体。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政社合一的体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联合体逐渐经历了“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演变。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接续革新促使农户从简单分散走向共同联合,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企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改革,形成了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也导致了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家庭经营模式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而企业的集体引领示范有助于克服“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资金薄弱、专业素养不足、市场信息接受条件差的局限性。通过将经营要素和经营模式向农业输送,兼顾了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主导形式的需求。近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了农业产业链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也为深化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政府尽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改革,我国农业无论在整体素质方面还是在经济总量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但农业和农村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持续稳定增收困难等问题。农业、农村依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发挥政治主体作用带动经济发展,除了鼓励企业帮扶乡村的侧面手段积极影响农业经济之外,还出台了各种利农政策(粮食直补、农具购买补贴、农业各项基础设施修建),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惠农项目,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四)与国外农业发展对比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农业现代化最高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耕作上万亩土地,用飞机喷洒农药,用卫星种地,用转基因技术解决病虫草害问题”成为美国种植业的缩影。美国耕牧业中的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农户经营模式中90%为家庭农场,面积平均为193.4hm2。然而我国实行的是以家庭单位为主的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同时并存多种农业所有制经济制度,如国家投资建设的国营农场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由农户承包经营或农场统一经营与职工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只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7%。其余地方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土地分散在农民手中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美国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划分充分考虑自然气候条件和市场需要,将农作区划分为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因地施策,土地利用率提高,产业链结构相互联结完善,智慧农业低成本运营,实现单位土地收入递增。我国国营农场经济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工商综合经营。但大部分地区以本土作物种植生产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主要原因是人为割裂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大部分农户处于生产环节,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返还农业较少。

三、政农企合作运行机制与传统农业模式对比分析

政农企合作下的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显著差别。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进步,具有精耕细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低能耗、低污染的优点,是我国主要的农业营销方式。但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的短缺、生产力水平的缓慢发展,使得农业部门结构较为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等,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掣肘,导致产业共同协作机制差,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现有农业经济组织模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架构与载体,政府、企业、农业主体三者缺一不可。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凭借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户合作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形成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关联密切的产业群,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和农户带来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政农企三方优势互补,实现共赢政府具有政策制定、信息整合统筹的功能,能够全面地了解农业各行业的产能数据,在宏观层面上制定相关政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部门,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料,也为其他部门提供最原始的资本积累。企业往往经营规模较大、发展理念先进、对外联系网络发达、跨产业链特征最为显著,且经济实力、资本运作能力较强,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最具活力、最具规模化创新能力和产业链运作能力的经营主体。政府在联合运营的过程中可直观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具体化、务实化的政策法规,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农户可利用企业带动的优势,结社生产,凭借企业对资金、信息、关键技术、营销网络、高端服务等优势,迎合市场需求,共谋发展。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中,农业的成本利润率最高,约为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此丰厚的利润回报率对企业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除此之外,国家灵活运用货币工具对企业基地建设、原材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方面给予具体金融政策帮助,为企业的提升带动和辐射带动农业免除后顾之忧。

(二)政农企三方联合协作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机衔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产品的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较低;农户由于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依靠国家保护价和补贴存续。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可有效减少上述情况,企业通过拓宽生产路径、延伸产业网链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河南省兰考县构树产业为例,D镇因业制宜,发展构树产业,农户以土地资源、特惠贷、自筹资金入股,依托企业技术作为支撑,从事农业生产。构树产业与畜牧业、医药业、生态治理相结合,形成网链化生产。得出的深加工农产品如构树饲料、构树子、构树纸由企业收购,多元满足市场需求。供求不均衡时,由企业调度;供给过多时,由企业储备剩余物资或投放到外地市场;供给不足时,由企业出粜,持平地方市场需求均衡。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倾斜,提供优惠性贷款,企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基于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合作,与市场接轨,实现规模效益。

(三)加快政农企三方联合,协作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形式,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我国农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与国外以农具、高科技为主要生产要素相比,国内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促使两者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投入因素,其他要素比例的减少和历史因素使得农户成为各减少要素综合运用的直接操纵者。农户由于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自身能力的欠缺迫切希望政府与企业引领合作,通过对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产能效益的最大化。

四、政农企农业联合体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联合体体制尚不健全首先,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期望产生偏差。企业以经营利润为目的,减少生产边际成本,追求集约化的种植生产经营销售模式,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观念的守旧性更倾向于散户化经营。企业往往是在政府的呼吁下参与农业经济生产并伴有固定指标,具有强制性,两者之间的合作本质上并不完善,流于形式。农户希冀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本支持,但企业并不是福利性质的经营组织,企业更希望通过集体化组织有效快速地获取经济效益,而农户受小农经济的影响相对散漫,经营素质亟待提升。其次,现代农业初期投资周期长,回报率慢,导致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期望追求上的不同使得企业与农户之间难免出现矛盾,进而与三主体的预期目标也会有所偏差。

(二)专业队伍的欠缺现代化农业生产除经验外,更需要强硬的理论和技术指导,而农户居住相对分散,承包的土地大多不是集中片状分布,导致企业土地进行产业划分与农户认定较为困难。同样,政府和企业的人员输送方式依集体或依组派遣,前者专业人员分布密度较大,技术专员不能及时处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政府人员不能有效监督;后者有益于农户及时方便与企业沟通,但所需专业人员数量过大。另外,企业派遣的技术员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和农户达成一致,导致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与农户的联合合作的局限性一方面,企业与农户之间,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营销网络、产业链运作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企业直接带动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往往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企业与农户之间不对等的谈判地位,容易导致对企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也为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操纵价格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户有投机主义和违约机会主义的倾向,企业被违约的风险大大提高。

五、政农企联合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以立法形式确保农业发展,以农业立法实现农业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自1993年立法实施前后经过3次较大改动,最近一次修正于2012年,难以跟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立法内容除涉及可耕土地保护,还涵盖价格支持,财政补贴,信贷税收,对外贸易,机制保障等方面。地方政府可依据农业实际情况制定出促进政农企三者联合发展的法规制度,结合对应措施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二)重视农业品质的发展,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农业先进范例的示范作用和地方政府的经验复制,使得部分地区盲目跟风发展,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要坚持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规划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集中扶持、连续扶持,通过“一区一品”模式,开发各地特色农业,形成拳头产品,着力打造区域优势主导产业。

(三)重视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的投入政府牵头鼓励将可供民用的高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如遥感技术、监控观测技术等。粗放型耕牧经济丧失的机会成本与生态红利理念背道而驰。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依靠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改造更新挖潜现代农业,实现两者和谐共处,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型农业。

(四)完善市场信息制度,重视信息工作的导向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而市场信息的滞后性往往会使企业和农业主体作出错误的生产决策。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打破行业与市场之间的数据壁垒,真正实现数据的共通共用,便于企业和农户统筹获取商品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信息,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合理作出经济决策。

(五)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企业农户监管体制政府对企业难以实行客观有效及时的监督,而企业与农户之间不平等的地位容易导致对企业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也为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形成垄断创造条件,加剧对农户利益的中间盘剥。与此同时,农户个人或自发抱团的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调试的偏离双因素和机会主义,具有极大的运营风险,因此,应建立并完善企业农户监管体制,双方制衡,减少合作风险。

(六)建立农村产业合作社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合作社是农户的代言人,是企业相关决定的传达者,是两者沟通的桥梁。合作社参与加工、销售环节,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农民手里的闲散资金,消化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更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防止“刮风”和产业猛烈扩张,从而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窦祥铭,李红波.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2).

[2]孙正东.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营效益分析———一个经验框架与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15(05).

[3]陈锡文.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中国农村科技,2018(02).

[4]窦详铭.多维视域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问题探讨———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调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09).

作者:李军妹 黄嘉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