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思考

关键词:农村旅游经济;农业经济振兴;机遇

1农村旅游经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优化。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种植者的耕作观念比较保守、农村环境封闭等因素,导致种植作物和畜牧的类型无法根据市场做出有效的调整,导致农村的经济结构和模式单一,农民的收入不稳定。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人口可以迅速改变自身的种植经营观念,迎合市场的需求,提升自身农场品得附加值,并改变单一的种植作物。使农业种植和生产得到调整和优化。此外旅游经济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和外界交流的便利度,使农作物的种植对交通的依赖度降低,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种类优化。2)农村旅游经济有助于农村人口的经济增收。农村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的观光游客,农村人口由此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以及收入的增长。此外长期的旅游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使农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成熟,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长期稳定。农村旅游经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性的收益,能有效激发农村地区的潜在价值,促进地区的发展。

2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延长农村旅游经济的产业链,提升农村的旅游经济服务质量。随着农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旅游业应该向更长的产业链延伸和发展,使游客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农村风管和生活,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成熟。例如一些农村定期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农家乐和鱼塘的结合经营、采摘和踏青活动、特色美食文化等。除此之外,农村的旅游产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规范和服务质量。在市场活动中,保持合理的价格规范,防止恶意的竞价和抬价行为。最后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使保持游客在观光中的满意度[1]。2)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农村旅游活动的宣传。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旅游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城镇的游客进行观光和游览。对此,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当地城镇的交流和宣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融合。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和农产品展示活动。具体的农村旅游宣传办法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张贴广告海报等。总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城乡之间的广泛交流,政府应充当积极的组织者角色[2]。3)在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对农村自然神态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目的。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行政组织和政府部门应该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提前做好规划。使旅游经济带来的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环境遭破坏等问题得到合理的规划解决,避免农村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还需要做好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对旅游的游客和当地的人们进行充分的宣传和提醒,防止旅游景区被严重破坏,导致农村的自然资源遭到损害和浪费。4)农村旅游经济区内的人,可以成立一些互助组织和机构,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更有效的组织和建设。例如互助会的成员可以组织起来对自身的旅游特色地区进行宣传,提升本土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互助会成员也可以协调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有效合理。互助会的人员,还可以联合商议分析当地农作物的种植计划,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推广度都得到一定的保障。总之,农村旅游地区成立自身的经济服务组织,有助于旅游经济的高效发展,防止个体能力有限,对经济的发展无法做出有效的贡献[3]。5)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给当地人民制定一些扶助措施。政府在人才的储备和经济支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政府应该对发展旅游的农村区域予以一定的扶助。例如帮助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组织旅游方面的人才,对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和风景地区进行调查和评估,帮助当地人口建立特色化的旅游村落。在农业种植中,鼓励农村种植高价值的作物,并安排相关部门的人员对种植技术进行指导等[4]。

3结束语

农村旅游经济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旅游经济将会迎来较大的发展机会。对此当地的政府和人民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参与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去,使农村的农业经济得到振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芬.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思考: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498(14):73+85.

[2]赵丽丽.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取向与实现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8,376(8):41-43.

[3]王俊友.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6):183.

[4]颜连江.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25.

作者:杨亚玲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