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前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农村信息资源利用的现状
1.1农村信息市场尚未形成气候。近年来,虽然信息机构已引入了市场机制,开展了一些信息经营服务,一些科技咨询部门也在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但是总的来说,信息服务业规模小、产值低,手段落后,质量不高,可以说尚未形成气候。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常设市场,使信息传媒体的渠道、范围等受到限制,二是从事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的人员少,素质低,不能满足“三农”的需要。
1.2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投入较少。农村要改变传统农业结构离不开信息资源,农民要靠科技致富,更需要信息资源。但是我国广大农村除少数地区经济较发达外,绝大多数经济基础不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所认识也会因经济条件制约而忽视。这就导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少,比如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乡镇图书室绝大多数没有,乡镇农技站“挂羊头卖狗肉”。由于投入增长跟不上信息资源以电子为载体的数据库的增长幅度,使得农村信息资源缺乏,造成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一是对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网络建设的费用没有专项拨款;二是对信息资源和现代化信息设备的购置投入少,农村、农民需要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满足。
1.3农村实用信息资源缺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广播电视覆盖率的不断扩大,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日益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农村群体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农村需要科技,农民需要各种信息,但是由于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农民很难找到针对性强的实用科技信息。据有关报道显示,农村用户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等媒介,其比例占35%,而通过文献资源获取的信息约占30%左右。农户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是,科技信息量大的机构远离农村,而县、乡信息机构少,拥有的农业信息资源就更少。虽然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搭建了农村信息平台,但对农村实用信息的研究甚少且没有建立起农村信息传递服务系统,因此为“三农”提供的信息资源极少,农户不易获得实用信息。
1.4农民的信息素质较差。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洗礼,仍然不能过高地估量农民的信息素质,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信息素质还处在启蒙阶段,对如何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分析研究判断信息仍然是“盲人”。正确估计农村干部和群众的信息素质才能认真作好开发利用信息的宣传工作。
2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1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目前基层农村的交通、通讯等手段相对落后,而且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参差不齐,因而必须搭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农业信息110服务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把信息传送给农户。可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搭建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电话网建设农业信息110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服务手段多、传递快捷,全部资源免费使用。截至2004年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已达到30TB。这些资源汇集了各种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版则注重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在抢眼位置推出了农业新书、农业科技、农事指南等栏目,可以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用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客观实际条件,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传输方式:互联网传输运用比较普遍,也很便捷,只要点击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就可以享受某种类型的资源服务;卫星宽带网传输花费少、传输的数据量大,还可以进行远程直播、远程培训等;资源镜像是直接将共享工程的资源镜像到分中心、服务站等局域网的服务器,通过本地局域网或投影播放等方式提供服务;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还可以按照用户需求,提取信息包,刻制成光盘,提供服务,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偏远地区。而对于不具备局域网的基层中心,可以配合使用机顶盒,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通过电视接收,也可以使用离线阅读器共享。
2.2农业信息下乡服务千家万户。应把送农业科技下乡与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结合起来,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组织相关人员到乡镇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以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观看农业科教片、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服务,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信息送进千家万户,同时积极为农民出谋献策,排忧解难,引导农民加大耕地扩种、套种,不断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利用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2.3鼓励民间和个体从事农村信息有偿服务。农业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为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民间和个体的农业信息提供商是农业信息市场中的活跃因素,它既是信息的供给者,又是需求者,是促使信息产品和最终用户供求衔接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调动民间和个体农业信息提供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能有效的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投入的不足,能改善农业信息服务中的信息供求结构,满足农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民间和个体的农业信息提供商开展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科技部门应给以关注和支持。由于特定用户的收入水平低、居住分散、信息接受能力低等因素,加上受其规模和资金的约束,面对农户开展信息服务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民间和个体从事农村信息服务,从政策上给以倾斜。
2.4整合当地信息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就必须认真了解、研究当地的信息用户,整合当地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特色服务。广大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千差万别,农业信息本身地域性也很强,如不对用户特点、条件、心理、需求规律等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进行市场细分,而只停留在多层次综合性肤浅的认识和做法上,就难以开展发和提供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用户满意的农业信息。
2.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网络建设。可采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网络作为农村传输信息的骨干网,该网络具有覆盖全国、传输形式多样、传递快捷等优点。不久前,中办、国办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全国文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实质,是对科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个浩大的工程,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量庞大的科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传送到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各级服务站再传到千家万户。该工程采用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机顶盒等传输方式,让广大群众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使用文化共享工程各种信息资源。
2.6加强培养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应实施农民培训战略,采取实施岗位责任和加大考核力度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主要培训电脑操作技能、上网技巧、信息与检索等内容,增强受训人员的信息意识,提高受训人员信息素质,培养大批懂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7重视培养和建设农村信息队伍。目前,既懂农业经济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在广大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较低,加上信息意识较弱,因此要把加强信息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市场培育和发展的根本大事来抓。一是要进一步抓好现有信息人才的培训提高和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二是要委托高等院校重点培养一大批信息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三是要特别注意提高信息人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人员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信息商品。建设一支农村信息队伍,要重点培养一批讲政治、懂技术、会经营和善管理的信息业务骨干,充分到各个岗位,增强信息市场实力和活力,推动信息市场发展。
2.8加强对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领导和协调。“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当地的文化、科技、农业部门共同组建并管理。各级信息服务站受当地政府领导,由各级文化、科技和农业部门管理,逐步使之成为县、乡两级推广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信息服务站即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具有相互间的服务协作。当地的文化、科技、农业部门共同成立“农村信息服务系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职责是:研究解决“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下达有关任务,协调各项工作,检查各信息服务站的工作落实和任务完成情况,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