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天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湖北省天门市县域经济的调研,探究天门市调优产业结构、调强产品结构、调活业态主体、调顺政府市场关系的农业改革新动能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天门市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系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国土面积2622km2,耕地面积11万hm2,2016年农业总产值129.8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8元,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产业又是支撑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培育天门市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天门市要突出解决农业有效供给不足、生产成本过高、质效不高等问题,调方式、调结构、调路径,向地域优质转型;强基础、强主体、强科技,向品质效益转型;促加工转化、促品牌打造、促增效增收,向业态活力转型;建平台、建基地、建体系,向市场开放转型[2]。
1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农产品市场的迫切需求
棉花收购价探底以后,天门市“棉花之乡”的优势不再,每667m2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降到不到200元,棉花生产周期长、劳力投入大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天门市油菜生产近三年的比较收益也不高,2014年纯收入接近300元,2015跌到最低谷,每667m2纯收入91.29元,2016年为133.8元。因为价格等因素,现有的5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和780家小型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到地域、水源、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2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
社会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消费者由“胡吃海喝”转向“吃少点、吃好点”。解决“吃好”问题就是讲究食品安全,生产上由化肥促、激素控的产量农业回归到有机生态的品质农业,单纯的产量追求失去意义,以健康营养、功能食品为最佳需求,特色农业、功能农业、区域优势必需呈现亮点。同时,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实体”转向“虚拟”,解决好消费方式转型,重点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1.3政府政策牵引与驱动
天门市系湖北省惟一的“四化同步”示范区,通过“四化同步”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成为天门市的第一要务,各级各部门已达成了共识。工商资本下乡、工业反哺农业将成为重要的引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力越来越强,信息化技术逐步融汇到农业的各个领域,以城带乡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会产生持续的牵引力和驱动力。
2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行性
2.1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按照《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天门市作为江汉平原富硒区已被纳入全省种植业示范基地、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家禽类养殖示范基地、温水性综合示范基地。全市已建设优质粮、棉、油、特色蔬菜、畜禽种养、名特水产等6大高效农业标准化基地195处,总面积15.33万hm2。除了传统的棉乡优势,天门市还是江汉平原的大粮仓,6次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是全国两江流域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也是“首批农产品禽蛋出口示范基地”和“第四批出口禽蛋质量安全示范市”。
2.2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基地的规模化促进了机械化,天门市机械耕、种、收面积处于湖北省领先水平。农业综合机械作业率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了81%。2015年农业部对天门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标考评中,综合得分达到74.63分。2016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考评中,天门市综合评分在湖北省名列第四。
2.3农业业态实力显现
天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4家。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商标15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6个。全市已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79座,储藏保鲜能力达到8000t,已认证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0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值415.95亿元。
2.4绿色监管力度增强
天门市坚持科学施肥、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率达36.5%。执行“一控两减三基本”方针,天门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机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近年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质量防控居全省前列。
2.5项目支撑奖补到位
天门市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整合政府财政项目,举全市之力,每年配套近亿元的财政资金支撑土地流转奖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农业项目建设。
3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3.1调优产业结构
3.1.1实施“五化”转型,促进主导产业区域化粮、棉、油是天门市的主导产业,要以“五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社会化)战略转型为目标,促进产业调优升级。发挥江汉平原大粮仓的优势,水稻种植结构进一步“区”化。全市形成3万hm2高产创建区,0.93万hm2稻田综合种养区,0.53万hm2富硒水稻种植区,0.20万hm2再生稻示范区,0.67万hm2有机稻保护区,0.20万hm2生态产品定制区。发挥传统棉花种植优势,构建棉花产业核心区,面积调减到1.67万hm2,向黄潭、渔薪等传统、优势区集中。加强两江流域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构建天门市优质油菜保护核心区,依托中粮集团,快速恢复种植面积到4.67万hm2。3.1.2助推“五+”模式,实现支柱产业优质化蔬菜产业是天门市农业的支柱产业,要用独特的“五+”模式(规模+特色、富硒+品牌、设施+工厂、休闲+采摘、互联网+营销)作为推手,助力这一优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因地制宜进行蔬菜产业布局,以红日子、聚源盛等企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多宝、拖市等地萝卜、甘蓝等绿色蔬菜;以黄潭、岳口、竟陵等城郊片为主体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水资源丰富的九真、皂市、胡市等地为主导发展莲藕、慈菇、茭白等水生蔬菜;以“花菜之乡”张港为基地,发展富硒花菜。3.1.3做强“五大”产业,推进地方精品特色化特色精品产业是天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要着眼于产能提升,水产养殖产业面积达到1.56万hm2,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40万hm2,其中稻虾面积1.13万hm2,稻鳅面积近0.27万hm2;精品畜牧产业依托全盛禽蛋、仟仟鹤源、天强、红雨、荣昌、兴旺等企业实现年产鲜蛋2亿枚、肉猪20万头、牛3.5万头;地方名特产业发展义河蚶、芋环、苋菜、荸荠、慈菇、野莲、野菱面积达到0.67万hm2;中药材种植产业依托云腾菊业、三军菊业、鼎药中药发展菊花、金银花、枯草、丹参、荆半夏等生产基地0.13万hm2;高效园艺产业依托金莓科技、万紫千红、火门茶园建设树莓、紫葡萄、茶林面积0.13万hm2。
3.2调强产品结构
3.2.1调结构转方式,提高产品优质率1)调新品种结构。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水稻推广隆两优、徽两优、晶两优品种;棉花推广铜杂411、EK288;油菜推广华油杂系列;花菜发展松花菜和西兰花等中高端品种。全市引进新品种47个,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69万hm2。2)调优发展模式。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推广再生稻、直播稻、粳稻和稻虾、稻鳅等综合种养模式;棉花试行轻简化育苗生产和机械化采收;油菜推广油稻模式。全市推广绿色高效模式13个,面积达到5.34万hm2。3)调绿增长方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从70%提高到98.42%,面积22.9万hm2;主要农产品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发展到50%;节水灌溉面积由80%增加到9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8%要提高到63%以上。3.2.2强基础建市场,延长产品产业链1)设施化育苗。推广水稻、花菜、蔬菜、红薯、中药材等产业的钢构大棚育苗,利用好0.24万hm2设施大棚的作用,推广育苗后种经济作物,发挥其最大效益。2)工厂化保鲜。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提升工程,扩容红日子、鑫天、天丰惠农、元淼农业等生产加工企业的初加工厂房、冷库,提升库容量。扶持新满园公司对花菜、莴笋等蔬菜加工脱干成更耐储藏的干蔬菜产品,延长保鲜期。3)市场化营销。发挥华西农商城、舒彬农业等10余家国家A级物流企业的作用,构建农产品物流基地,形成生产基地与城区之间半小时无缝对接。在天门各大农产品市场建设体验店,解决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障碍。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微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口、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3.2.3塑造品牌讲故事,做足产品价值链1)寻找品牌背书。天门市农业品牌可背书的资源很多,要积极讲好故事。从生产条件着眼,涵盖产地位置(江汉平原腹地)、气候环境(北纬30°阳光)、地理环境(汉江活水湿地)、栽培技术(自然生态农耕)、土壤条件(富硒土壤生产)等特色优势。2)塑造品牌文化。把陆羽茶文化、石家河文化、佛祖山文化、皂市古风国文化、侨乡文化、水乡文化、竟陵派文学、天门民间文艺与农业品牌有机嫁接,让消费者享受美味的同时,再享受历史农耕文化大餐。3)细分品牌市场。依托大数据,开发对位不同阶层、不同人士、不同需求的农业品牌,稻米品牌细分,比如老人米、小孩米、月子米、团圆米等。
3.3调活市场主体
3.3.1激活资源要素,加速转型升级1)“华丰”模式继续放大。合作社与中化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站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0.57万hm2流转土地的最大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0.27万hm2、稻田综合种养面积0.10万hm2,建设循环农业基地7600m2,建设粮食烘储中心11000m2,建好华丰小区。2)“庄品健”向上游和游下拓展产业链。集团发挥中国驰名商标“庄品健”的品牌价值,提升原有加工转换能力,拓展产业链。新进流转11个村土地建设0.27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0.03万hm2稻田综合种养和0.02万hm2有机稻生产基地,新建佛祖山休闲农业体验园。3)“天海龙”突出婚庆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现代农业种植、生态观光、趣味采摘、养生度假、婚庆旅游功能区,利用通用航空和天海龙酒店优势,做好婚庆文化。4)鑫天农业延长产业价值链条。在建设0.67万hm2富硒花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打造0.13万hm2“毛豆+花菜”、0.03万hm2“青豆角+花菜”、0.03万hm2“甜豌豆+花菜”,做到花菜、毛豆、小龙虾等10多个品种轮番上阵,四条生产线全年生产。3.3.2利用资源禀赋,培育养生农业1)建设稻乡文化风情园。以长寿山和皂市古风国文化为资源,以稻乡文化为基调,在园区搭建稻乡文化历史长廊,通过草编工艺、艺术植被、声光电影讲述皂市古风国文化,在园区内建设小型土地庙、孔庙,石磨、石碾、豆腐推磨、水车、风车等景观。2)建设水乡文化风情园。以汉江沙滩为资源,彰显多宝生态旅游风情,突出三峡移民村瓜果蔬菜大棚采摘基地特色,融入花鼓戏、天门13种民间文艺、关公庙、地域特色生态盆景。3)建设湖乡文化风情园。以建设南湖休闲旅游区为契机,模似鲁迅社戏里的场景,建设社戏台、乌篷船、采莲船、垂钓园。融入蒸菜文化、状元文化、天门糖塑、天门剪纸窗花等元素。4)建设休闲农业风情园。以多节点旅游园为依托,通过黄潭镇的知青瓜果采摘园、九真八一休闲农庄、马湾天荷野园、佛子山火门山茶林、杨林方舟休闲农业、张家大湖田林茂,进行田园综合体的打造,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人到城里的茶馆品茶、跳广场舞、逛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城里人到乡下养眼、洗肺、暖胃,采摘鲜果,看民间文艺表演,在张家大湖湿地公园和沉湖湿地公园轻舟慢摇。
3.4调顺政府市场关系
3.4.1强化社会服务,优化生产体系1)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全市重点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配备高效精量直播、水稻育秧与栽插、联合收获、稻谷干燥等关键装备,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绿色防控,推行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通过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开展大田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3)加强农产品质安全监管。开发监测预警、市场监管、科技信息查询、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等五大应用系统。全市农业基地、农业产品实现全覆盖监测[3]。4)实现农业保险支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出资为辅助,进一步引入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对农业企业和农业风险进行全覆盖投保,降低农业风险。3.4.2强化政策支撑,优化产业体系1)强化项目支撑。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政府的重大项目向农业投资体量大的企业倾斜,支持农业电商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运用物联网技术,支持设施农业建设,支持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生态模式,支持粮食烘干仓储建设,支持农村专业市场建设。2)补齐金融短板。保持政府对品牌农业、休闲农业贴息补贴办法。建立金融支持农业机制,通过PPP、BOO、BOT等模式,引导财政资金重点向农业倾斜[4]。3)适度规模经营。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利用专业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CEO)。3.4.3强化权能改革,优化经营体系1)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合同、建立登记簿、颁发权证、汇交建库、资料归档,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2)完善“三权”分置。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5]。3)产权改革试点。赋予农民对土地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六大权能。
4结语
2017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要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注重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为手段;要着力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民增收新潜力,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7(3):60-63.
[2]刘先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J].经济视野,2016(16):14.
[3]张星联,张慧媛,唐晓纯.国内外农产品安全预警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安全,2012(3):19-21.
[4]中国新闻网.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温州农业科技,2016(1):36.
[5]卢富,李玲.农业供侧改革路径设计与制约因素分析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为例[J].北方金融,2017(1):58-62.
作者:钟鸣 刘道红 周佳 汪友元 单位:天门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