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节水农业技术推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节水农业技术推广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干旱缺水问题相当严重,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目前,正常年份中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尚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农业是用水大户,缺水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农业节水至关重要,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现今,我国的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不是缺乏科技成果,而是科技推广滞后,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在技术储备相对完善的条件下,节水农业技术扩散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农户作为新技术的最终接受者,为什么对节水技术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影响农村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因素是什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综述

“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依据推广的涵义,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首先需研究节水技术创新的扩散,要依据扩散规律研究如何干预扩散,哪些因素影响扩散,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使节水农业技术扩散向着获得较高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其次,应认真研究农户行为及其改变规律,农户是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应明晰农户行为及其改变的规律,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使传递的节水农业创新成果与农民的需求层次相对接,并采取措施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改变态度,转变行为,采纳创新,实现依靠科技发展改变农户自身与群体的目的。所以,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1)宏观层次上的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2)微观层面上经济主体的节水技术采用研究。本文从节水技术扩散和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两个视角,分别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综述

1.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研究。节水农业技术扩散是以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为基础,主要以技术扩散的规律性研究为主。一项具体的高新技术,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新技术的人数随时间变化呈正态分布,将接受者的人数累加,在时间趋势上就呈现一条S型曲线,节水农业技术的扩散是一项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过程。因此,节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也应遵循高新技术扩散规律。格里列希斯(1957)考察不同信息传递机制下农业技术采用率的时间规律,提出“传染病模型”,指出一些创新之所以比其他创新扩散的快,是由于这些创新本身的特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程度、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使得他们被“感染”的概率较高。而罗杰斯(1995)的创新扩散理论研究指出只有创新者率先采用新技术,其他人看到由新技术产生的收益后将会自动传播,由此提出“进步农民策略”理论,即技术推广人员应主要将新技术传授给进步的农民。奈尔斯•罗林(1998)针对创新扩散理论中的不完善因素:人口群体在心理特征、获得信息能力和资源等的不一致性、散播过程的信息失实以及先采用者和晚采用者的不同报酬等,则提出了“目标群体策略”理论。另外,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内源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为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实证方面,学者对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术扩散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哈格斯特朗(1967)认为,信息在空间上的“有效流动”是决定技术扩散的最重要因素。格里列希斯(1971)对历史创新扩散的“S”形增长曲线分析,指出“S”形增长曲线由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决定。Caswell(1985)、Dinar等(1992)、XimingCa(i2004)、MariaMaucer(2005)对节水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节水模式的节水程度、市场网络、水价、农户收入水平、风险偏好、政府补贴等因素对节水技术的扩散有显著影响。而Green(1996)的定量研究表明,水价并不是影响现代灌溉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使用地表水等因素对现代灌溉技术的扩散有显著影响。杨旭(2005)运用Logit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研究指出,在我国的节水农业推广扩散过程中,会受到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农户自身,节水技术,政府行为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国亮(2011)将其归纳为扩散源、被扩散的节水灌溉技术、扩散技术采用者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3.节水农业技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重视解决我国节水技术扩散存在的技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朱希刚(1999)、顾焕章(1997)、韩洪云(2001)、卫明凤(2005)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来源无充分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以及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农业部门比较利益低,导致农业的投入不足,引起对技术需求不足;而我国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导致了农户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供给的认识脱节;由于节水灌溉工程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远远超过单个农户的承受能力,且节水公益性强,保密性差,造成中国目前节水技术研究投入不足,技术推广率低。即农业技术存在着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协调的矛盾,而节水农业技术的矛盾体现尤为突出。对于解决此矛盾,黄季馄(2000)、朱希刚(2002)、卫明凤(2005)等学者建议应当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且应当从降低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新技术的经济效益入手,重点在于完善我国的农业科研机制,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

4.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扩散机制研究。现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扩散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制的而非技术的,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技术扩散机制有代表性的系统研究有:朱李鸣提了技术创新扩散引导机制,他认为,引导机制是由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自动系统;傅家骥(1992)指出,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由供求机制、计划机制、中介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所组成,他认为,在扩散过程中,这五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它们的合力决定着扩散的模式;武春友(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他认为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由推动力和牵引力合成,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我国应建立一个明确分工、充分竞争的农技推广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应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目标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黄季焜、胡瑞法等,2000;沈宏、王东升,2004)。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及其效益发挥的基本前提是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流通体制,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以及农民的组织化,楼豫红(2003)、龚宇,王璞(2005)等研究指出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问题的根源是利益的分配与不满足问题;培育市场需求、加强政府调控管理及监督职能、水价调控手段、因地制宜选择节水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是建立协调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措施。

(二)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的研究综述

1.建立模型对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建立以效用和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模型,从理论上对影响农户采纳行为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如:Carey等(2002)考虑水价格和水市场等未来干旱程度的随机性和经济激励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灌溉技术采纳的随机动态模型,指出农户只有在预期的水市场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才会采纳节水灌溉技术。XimingCai等(2004)运用二阶段随机程序模型SPM,提供了一个分析平衡化有利情况下农户最大化预期利润和不利情况下最小化利润损失风险的模式;考虑了未来水文状况(不确定因素)对灌溉技术采纳的影响并证明其影响显著。Dridi等(2005)研究了在农户和用水管理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时,水资源分配和灌溉技术采纳的激励机制模型,研究指出逆向选择降低了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被采纳的程度;尽管在不对称信息下存在逆向选择,农户仍有进行水交易的激励,二次分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分配效率并引致附加的采纳现代化灌溉技术的需求。国内学者的模型研究中,黄季焜(1994)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技术决策转换变量,构造了一个受技术采用预期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汪三贵(1996)、孔祥智(2004)对模型进行改进,引入信息变量、风险变量、机会成本、政策变量等,来分析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农户的技术采用过程。此类模型不考虑时期因素,属于静态模型的范畴,可通过引入经验变量对模型进行动态化转换(林毅夫,2008)。刑美华(2009)用多元选择模型中的排序选择模型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判断特征因素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在对于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分析时,现有研究主要运用博弈的方法,韩青(2005)运用“囚徒困境理论”分析得知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农户选择先进节水技术的预期,激励农户采用灌溉技术。方兰(2006)采用GAMS方法建立了一个空间水资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寻求项目区最优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和个体农户对灌溉技术的选择。

2.实地调查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分别从创新精神、资源禀赋和资源获得的公平性、技术的适用性等角度对影响农户接受节水技术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因素以及影响强度。Feder(1985)、AtanuSaha(1994)、Bonabana(1998)、MariaMaucer(2005)、Ervin等(1982)、刘红梅(2008)、谢西玲(2008)、蒋晓茹(2009)等的研究证明了农户年龄、教育因素、农户经济状况等自身特征是影响农户采用和学习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资金使用分配决策等。而AtanuSaha(1994)、Green(1996)、MadhuKhanna(2001)、孔祥智等(2004)、林毅夫(2008)指出土地经营规模、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采纳地表水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有显著影响。Schuck等(2005)研究干旱程度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干旱程度显著影响农户采纳更有效的喷灌技术。此外,Negatu(1999),MariaMaucer(2005)研究指出,农户的信息渠道、信息水平和主观风险因素是影响农户采用和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因素。韩洪云(2000)、于法稳(2005)、王克强(2006)、雷波(2008)等均指出:农业水价改革是调节农户灌溉行为,促进农业节水实现的重要经济手段,农业水价改革能有效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李艳(2005)、江煜(2008)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得水价的提高激励了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韩青(2004)、刘宇(2009)、刘晓敏(2010)、李佳怡(2010)建立影响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因素的Logit模型或者Tobit模型,实证研究得出:水资源短缺程度、农业水价、政府扶持与否、信息便捷度以及农户的风险意识均会影响农户灌溉技术的选择。谢西玲(2008)研究指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大,但节水灌溉技术供给呈现多元化格局;那些具有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属于公共产品的节水灌溉供给,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呈现出现代灌溉和传统灌溉并存、技术采纳地域化、农户主动性两级化的特点。于素花(2001)研究指出,采纳某项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益回报必须大于该项技术的年金成本,且两者差异越大,表明该项技术推广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技术采纳过程中的外部性,农户在自利基础上的微观选择并不会导致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政府必须要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充分发挥其在重塑农户行为动机和实现社会最优采纳水平中的连接作用,引导农户的微观选择,实现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李圣军,2008)。已有研究大致认为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影响灌溉技术的采用。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述评

1.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多以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相关农业技术学科入手;研究多以节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和农户的经济理性为分析切入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节水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对农民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连续时间演变的农户行为视角下的研究逐步重视并发展迅速。

2.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者研究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国内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分析研究中理论建构较薄弱。定量研究方法上,大量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方法、线性方法、Logit模型、Tobit模型等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已经开始重视运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实物期权投资模型、期限分析等更为复杂的分析方法。对于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以一次性调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为主,但近年来,学者们已逐渐重视案例式的过程研究,即通过案例和试验的模式来考察一项节水技术从推广设计到采用行为,再到技术影响后果的整个过程研究。

3.研究内容方面。国外研究已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内容中重视研究的实用性、操作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与方法的推介、扩散的影响因素、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进、农户对节水农业技术的选择等方面。研究内容比较集中,有助于对中国具体国情下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清晰认识和有效解决。综上,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探索,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未来国内研究应更加重视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可运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实物期权投资模型、期限分析等一些复杂的分析方法,同时,应加强案例式的过程研究,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实用性及操作性。

(二)研究展望

依据以上述评,中国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正在不断进步,研究的趋势将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转向;从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向;从传统农业技术研究向可持续的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转向;从事后分析式的结果研究向案例式的过程研究转向,从个体研究向组织和系统研究转向。这些转变体现了在信息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对于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领域新的共识,也是农户对节水技术需求的新反馈,同时,也揭示了未来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