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沙土化防治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沙土化防治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沙土化防治策略

引言

土地荒漠化、沙土化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切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有效防治荒漠化和沙土化,改善沙区生态,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荒漠化或土地退化,是人为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早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本概念所指的土地包括土壤和当地水资源、地表及其植被和作物。退化意味着在一种或多种外营力作用下土地资源的潜能降低。这些营力包括水蚀、风蚀及由此引发的沉积作用,天然植被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及与此有关的土地盐碱化[1]。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2]。荒漠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破坏交通、水利、工矿等生产设施,制约经济发展,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2]。

2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

2.1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

我国荒漠化沙化公报称“截止到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我国荒漠化土地中,由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160.7万km2[2]。为了掌握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最新变化动态,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第4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获得了2005年初—2009年底5年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km2,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km2。监测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3]。

2.2我国防沙治沙呈现4个重要变化

(1)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5万km2,沙化土地减少8587km2,分别比上次监测时减少0.47%和0.49%。我国有荒漠化土地分布的18个省(区、市),荒漠化土地均有所减少;有沙化土地分布的30个省(区、市),绝大部分省(区、市)沙化土地有所减少。

(2)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减轻。5年间,中度、重度和极重度3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分别减少1.69万、6800和2.34万km2;中度、重度和极重度3种类型的沙化土地面分别减少9906、1.04万和1.56万km2;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减少7084km2。

(3)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5年间,沙化土地植被平均盖度由17.03%提高到17.63%,植被盖度50%以上的沙化土地面积增加1.03万km2,盖度小于10%的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36万km2。荒漠化和沙化重点保护治理区植物种类明显增加,植被群落稳定性增强[3]。

(4)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明显改善[3]。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与2001年相比,工程区土壤风蚀总量减少5.2亿t,土壤水蚀总量减少2.87亿t,地表释尘量减少1352万t,分别减少了44%、82%和43.3%,有效减缓了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

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荒漠化发生率居于高位,全国还有31万km2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2)受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

(3)荒漠化地区植被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抗逆性较差,极易反弹、退化。

(4)人为活动对荒漠植被的负面影响还较严重,超载放牧、盲目开垦、滥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破坏植被行为依然存在。

(5)气候变化导致的持续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植被建设和恢复影响甚大,土地荒漠化、沙化的危险性增大。

4我国治沙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还很大,防治的任务很重,现在还有173万km2的沙化土地,可治理面积有53万km2,按照现在每年缩减1717km2的速度,大概需要300年左右,也就是说,把53万hm2可治的沙化土地变成非沙化土地要300年左右。

(2)人口、经济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很大。我们国家生态的承载能力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在人口、牲口、灶口这“三口”问题还十分突出,引得一些地方还在滥开垦、滥放牧和滥樵采。

(3)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当前实行的集中连片重点治理,只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属于集中连片、集中投入的,但京津风沙源也只占全国沙化土地的117。按照总理亲自部署和组织专家所研究的《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所提出的要求,距2020年全国可治沙化土地要治理一半的要求还有巨大的差距。

(4)有些地方对治沙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认识上还有一些差距,工作中还有松懈,有“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现象。另外,气候变化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气候变化可能会引发极端气候,如干旱这样的极端气候,对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5小结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总体形势仍然很严峻,导致沙化扩展的各种人为因素依然存在[4]。对于防沙治沙工作,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林业局在第4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出来以后,对荒漠化的成因和下一步荒漠化防治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的要求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的方针搞好各项措施。

(1)强调保护措施,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严格实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措施。

(2)大力开展工程治理措施,按照生态建设的自然规律,布置好防沙治沙的工程布局,实行能封则封,能治则治,甚至亦荒则荒,亦林则林,亦草则草的办法,实行工程治理。

(3)要优化政策机制,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落实好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使治理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果,明晰产权。

(4)实行守土有责的要求,严格责任制度,落实好各级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负责制和单位治理责任制。

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提高建设成效,提高建设水平,同时还要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实行工程建设、生态治理。另外,加强部门合作,实行综合治理,打好组合拳。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建立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2]。目前,我国正走上一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成为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理念,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水土保持工作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