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清末安徽农业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清末安徽农业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清末安徽农业教育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性越来越突出,安徽农业也不例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安徽地方政府在清政府的饬令下,积极创办新式农业教育,培养新式的农业技术人才,对安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末安徽农业教育

一、农业教育创办的背景

清代承平日久,民安耕读,安徽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耕地面积也有了一定的扩大,从1685年的354274顷扩大到了1812年的414369顷[1]。人口也随之大量增加,从清顺治年间的600万人左右,增长到太平军进入安徽之前的3761万人[2],人口增长极快,可见农业经济之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虽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远远大于耕地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因此不断下降,出现了明显的人地矛盾。人地矛盾的明显出现,一方面导致生产规模越来越小,农民无力更新技术工具;另一方面促使农民竭力扩大耕地,并对有限的耕地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但是农民往往不能合理的扩大与利用,“数口之室,贪私广亩,块不遑数蓄,岁不遑数菑”,对不宜种植的土地盲目进行垦种,粗放经营,利用无度;所用农具不过是“砺礋诸器,谷芨蔚犁刈鈎摄没之属”,但也“多弗暗备,备亦钝尖”,生产技术水平低,所以种植效果不佳“,食七痤三,损耗实多”,对农民体力和地力损耗都很大。久而久之“,陂陀互延,辄谓土不宜稼,弃为牛雉之区”,一些耕地因此被放弃。对于一些“僻拙之乡”更是“不省植治”,因而“每冬冻雪”,“饥逶载道”[3],农民的生活极为困苦。而安徽农业生产所使用的肥料是肥力较低的土肥,再加上时常遭遇水旱灾害,因此土质日渐贫瘠,地力进一步耗尽,农业产量低下。如种植早晚稻的怀宁县农民,于每年的三四月间采“湖坡生者”之草以粪田,在八九月间取“山坡生者”之草“为来春烧畲之用”[4],这样的土肥是很难起到改善地力的作用;而与此相反,该县农民对农田的利用则是“争天时,一刻千金,率晨刈旦梨儿夜耕之”,对农田尽可能的耕种,以致到光绪年间“地质大异”,“早晚二季为中迟一季”;涡阳县某农“水旱频告,逋负累累……,昔厚今薄,地气使然”[5]。在地力损耗、土质贫瘠的情况下,农业亩产量和总体产量必然会下降。以水稻亩产量为例,滁州地区亩产稻不过一石,而其他省份如江苏亩产多为3、4石以上,四川有些州县则有高达6石以上的[6],可见安徽亩产之低。并且,地力下降和亩产低下的情况,自然会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总体规模逐渐缩小,仅就耕地面积而言,安徽的耕地面积在1812年为414369顷,到了1851年则下降到了340786顷[7]。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人地矛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是生产技术水平并没有因为农业生产的一定恢复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大而有所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仍为无文化学识之人“,其播种之法耕耘之方皆出于口头之互相传援。而士大夫之有学识者,每薄稼圃之事为不足言,从无有讲求及之者”。“农业不精耕耨之事,全凭二三老农互相谈论以为法,而一切虫火之灾不能思患而预防之。”[8]因此业农者大多安土重迁,安于现状,与外界几无交流“,只守古法,不能改良,故步自封,毫无进境”[9]。大多数“农民等夙于种植专科多未讲求”[10]。正如张之洞所言,农民对“所种之物,种植之法,止系本乡所见,故老所传,断不能考究物产,别悟新理新法,惰陋自甘,积成贫困”[11]。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振兴农业生产,困于财政问题和徐图自强的清政府从1903年开始,大力推行农业改革,竭力振兴农业,诏令各督抚“兴办农工诸务,并先分设农务、工艺学堂。”[12]到了1906年,商部以各省次第举办“实业学堂并三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实业补习学堂、艺徒学堂以及实业讲习所”“殊属寥寥”,又再次通饬各省“限于六个月内即将所定办法报部声明以便立案。”[13]

二、清末安徽农业教育的创办

“实业教育为富强始基,即为今日不可偏废之学”。“皖省包罗潜、霍,襟带江、淮,地沃野丰,百产富有。天然之品,米称大宗,每岁出口,以数百万计”。但“水利不讲,时有水溢之灾;森林不兴,实酿旱干之患。赋税何出,生计日艰。工商因之交病,则无实业教育之知识。故夫知识非学力不克备也。”[14]安徽地方政府为增进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开民智而裕民生”[15],依照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等章程,努力筹办“农林蚕桑实业各学校”,就地培养新式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安徽较早的实业学堂是创办于1903年的农工商实业学堂,农工商实业学堂附设在当时的安徽大学堂,并于1904年派遣五个学生赴日本学习工艺。到了1906年,巡抚恩铭奏请开办农工实业学堂预科,明确学堂“为研究培植土产原料法及制造土产原料法而设”,并制定学习课程与科目,其中预科课程为“物理、化学、数学、动物、植物、英语”等诸科,本科课程为“农工本科诸科目”[16]。到了1909年,创办于1908年的安徽中等工业学堂增设农科和商科,改称安徽中等实业学堂。依照清政府所颁布的中等实业学堂章程,增设的农科分为预科和本科两级,预科为两年,本科为三年;预科招收以十五岁以上文理通顺者,本科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者。同年,安徽高等农业学堂由当地绅民创办,依章分设预科和本科两级,不过学习年限预科为一年,本科为四年[17]。各州县地方官为了培养新式的农业技术人才亦积极筹办农业教育,先后创办了阜阳初等蚕桑学堂、太和初等蚕桑学堂、休宁农业学堂、徽州茶商公立初等农业学堂等农业学堂。这些农业学堂依照清政府颁布的相关《实业学堂章程》,设置了普通科和实习科等现代农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关课程,同时初步开展了一些农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如由县令刘昌彝创办于1905年的阜阳初等蚕桑学堂,该学堂学生分三年六学期学习普通科和实习科,普通科不仅有修身、国文等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设有格致、算术、肥料、蚕生理、蚕病理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和蚕学课程;实习科则全部是养蚕法实习、制丝法实习、栽桑法实习、解剖实习等蚕学实习实践课程[18]。除了阜阳县令刘昌彝,阜阳县进步绅士宁继恭亦在1905年创办了初等蚕桑学堂,该学堂最初设在县城南,第二年又迁至城北,当年即招收学生230人,学习养蚕、植桑、缫丝技术;迁到城北后还创建了面积为1200亩实验基地,进行蚕桑种植技术、缫丝技术等技术活动的试验和改进[19]。由徽州知府在1909年4月禀准创办的茶商公立初等农业学堂也是如此,课程分为普通科和实习科;并按学生程度不同分设甲乙丙三班,甲班为农业本科,授以蚕业实习科;已班为农业预科,两年毕业后授以农业实习科;丙班为初等小学简易科,四年毕业后授以林业实习科;同时添购图书、仪器和实验地,用于教学、实习和开展一些实验和研究活动[20]。筹议创办于1909年3月的休宁农业学堂则是与农业公司的成立相结合,并设蚕桑速成科,延聘农务和蚕学教员,照章教授各项科学,以期研究如何栽种桑秧等树木,培养通晓农工技术人才[21]。“太湖县绅李德煌等以农业为当今要政,纠约同志集捐拟在省中试办中等农业学堂一所,公举翰林院编修李德檻为监督,所有招收学生延聘教员,订定教授科学以及委派堂内员司,均照定章办理,刻已拟具简章禀当道核示立案。”[22]“皖省另建高等学堂后,即经绅士檀君斗生等禀请抚院以现在大学堂改作农工学堂”[23],并“拨定繁昌县治大沙凸关门洲两处洲地,令其缴价执业以充经费。业经该堂遵章缴价并由皖绅公禀抚宪札饬繁昌县传谕佃户换立承佃约据,缴押承佃并一面饬差弹压保护。”[24]“皖北六安州原有蚕桑学堂一所,该州牧方永晶以其办无成效饬令停止。现在该州绅老自行集股创立蚕桑公司,并附设自费蚕桑学堂,将植桑育蚕二事兼营,并举禀由该州牧转详抚宪请照公司律咨部注册,皖抚朱中丞除照准立案外,并行知该州牧实力保护,毋再仍前玩泄考干未便。”[25]南陵蚕桑学堂“在县署南,光绪三十二年就降福殿痘神庙改设”,“鲁潮卿捐建筑费洋五百元”[26]。此外,1904年含山县某知县创办斌农高等小学堂,聘请日本人充任农学专科教习,并于同年五月二十日开学[27]。绩溪县则创办东山高等小学实业班,设有农业一科,到1908年有学生十人[28]。

三、农业教育对清末安徽农业的影响

清末安徽农业教育是在清政府大力推行近代化改革的背景下创办的,因此,清末安徽农业教育的创办,必然促进了安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使安徽农业初步具有了近代化色彩。安徽地方政府参与和支持创办的各类农业学堂,分布在省城和地方州县,课程的设置大部分是现代农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课程,而不只是儒家经典著作,这就使安徽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最早的现代农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初步懂得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农业生产人才。如由知县刘昌彝创办的阜阳初等蚕桑学堂在1908年有23人入学,到1910年时则达到了45人。太和县初等蚕桑学堂在1908年就有47人入学[29]。由宁继恭创办的阜阳初等蚕桑学堂在办学的6年间,先后培养了新式蚕桑技术人员500余名,对改进蚕桑种植、养蚕等技术,发展蚕桑种植,振兴实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0]。其他农业学堂也培养了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这些新式的农业生产技术人才把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传播和应用到江淮大地,开通了社会风气,促进了安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安徽农业近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Z].北京:三联书店,1957.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舒景蘅.民国怀宁县志卷六•物产[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俞庆澜,刘昂.民国宿松县志(一)•实业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皖抚振兴农桑之计划[N].申报,1909-8-8.

〔6〕世续,等.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卷494[M].台北:台湾华文书局影印,1970.

〔7〕通饬筹兴实业教育[N].申报,1906-8-28.

〔8〕冯煦.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9〕皖抚振兴农桑之计划[N].申报,1909-8-8.

〔10〕皖抚咨送农工实业预科说略附章程[N].学部官报,1906(9).

〔11〕〔28〕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教育志[M].合肥:方志出版社,1997.

〔12〕咨覆皖抚阜阳县初等农业学堂蚕桑科学生毕业准照章给奖文[N].学部官报,1909(110).

〔13〕〔30〕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大事记[M].合肥:方志出版社,1997.

〔14〕刘汝冀.陶甓公牍卷10•徽州府详办初等农业学堂文[M].官箴书集成(第1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

〔15〕组织农业学堂[N].申报,1909-3-31.〔22〕皖绅提倡农学[N].大公报,1909-12-10.

〔16〕各省教育汇志[N].东方杂志,第2年第2期.

17〕饬令保护蚕桑学堂[N].大公报,1909-11-13.

〔18〕徐乃昌.民国南陵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9〕各省教育汇志[N].东方杂志,第1年第6期.

〔20〕咨答覆行安徽巡抚学司阜阳县初等农业学堂不得缓引节缩期限办法学生年龄准变通办理文[N].学部官报,1910(128).

〔21〕洲地划归实业学堂管领[N].大公报,1909-12-10.〔

作者:张玫 郑金彪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国贸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