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节水农业建设中问题与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北京市节水农业建设中还有一些突出问题,节水农业灌溉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采用现代科技的滴灌、微喷灌的高效、高技术含量的节水灌溉比重还不高,基本上走的是不停地压缩农业、减少农业耕地的紧缩式建设之路。节水农业的生产功能不断弱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素质低,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任务艰巨。
关键词:北京市;节水农业;问题分析
北京市节水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面临的节水形势仍然严峻。全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依然突出,紧运行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表现在地下水超采没有有效遏制住,人均水资源量300m3,还低于国际人均500m3极度缺水的公认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全市统筹安排农业进一步压缩农业用水。《北京市“十三五”水务发展规划》提出:要求在2020年时,农业用水必须控制在5.0亿m3,较现在的6亿m3再压缩1亿m3;相应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75的水平,这都是刚性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因此,建设和发展北京节水农业的任务还很紧迫,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需要择其要点进行分析。
一、节水农业灌溉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节水农业灌溉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采用现代科技的滴灌、微喷灌、涌泉灌,高效、高技术含量的节水灌溉比重还不高,只有两成九,70%还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的低压管道输水。其之所以还在大面积采用,主要是投资低廉、管理方便、经济实用;再有就是节水,减少了渠道防渗技术的跑水渗漏和蒸发现象;还有就是节地,比渠道输水节约耕地;另外就是输水及时缩短了输水周期。但是,低压管道输水也还存在着相对比较多的问题。比如,管网不具有多极性且质量不高,量水并采用时针式、滚移式大型喷灌机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化技术受到了限制,致使科学管理水平无法提升。
二、节水农业还在走紧缩式发展道路
北京从2001年执行《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始,就开始了节水农业建设。但是,纵观十八年来节水农业的建设历程来看,我们基本上走的是不停地压缩农业、减少农业耕地的紧缩式建设之路。《北京市统计年鉴2017》指出,全市耕地面积1978年是643.5万亩,一直统计到2015年是328.5万亩;北京市国土资源局《2016年度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中,2016年的全市耕地面积是324.5万亩。这样,1978—2016年的三十八年间全市共减少耕地31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8.4万亩。耕地锐减的原因有城市建设占地的因素,但也有为达到减少高耗水农作物而缩减耕地的原因。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2014年9月4日)要求,2020年时,粮食种植面积由2015年的125万亩减少到80万亩,退出高耗水作物;发展籽种田30万亩、旱作农田30万亩、生态景观田20万亩;菜田由59万亩增加到70万亩;果园种植稳定在100万亩;总计耕地面积330万亩。现在看来,这个调整幅度是非常巨大的,也进一步说明,我们利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来压缩农业用水是在走紧缩式节水农业发展的道路。这是最直接、简洁的,收效也最快。现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提起节水农业就要压缩农业耕地。我们不能靠一再缩减农业耕地面积甚至直至取消农业来压缩农业用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是压缩农业的代名词。我们需要继续大力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来保护首都农业,继续发展首都现代农业,在这个前提下探讨节水农业建设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才非常重要。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我们的耕地面积的红线要严防死守不能突破。现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我们不能走上压缩首都农业的误区,再以节水农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压缩耕地面积,首都农业将会成为空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紧缩式节水农业的发展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关系着首都农业可否发展的大问题。
三、节水农业的生产功能不断弱化
北京节水型农业是区别于高耗水、高浪费传统农业的,以节约水资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它有三个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北京市节水农业的第一功能是生产功能,这些年来却在不断弱化。都市型现代农业首先是要有生产功能(经济功能),要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北京市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9年全市生产总值2169.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184.4亿元,占总量的8.5%;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28000.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8亿元,占总量的0.4%。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北京市农业的倒退、萎缩程度,不但总量绝对值减少,相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所占比重更是下降到不足1%的微乎其微的地步。市统计局和农业局公布的鲜活农副产品生产量的统计数据。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粮食、蔬菜呈现出陡崖式下降的趋势,肉类降幅也很大,出栏猪的数量下降了近一半,只有禽蛋、牛奶是上升的。北京市农经办经济统计处2017年调查京郊小麦成本效益显示,33个监测点亩均产量422.73公斤,亩均成本639.93元,农户、集体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三种经营类型的亩均纯收益分别是120.41元、311.25元和466.57元。农民合作社的效益是最好的,个体农户最差。尽管最高收益在466.57元,但与其他高收入行业比,这点利润还是微不足道的,这也是粮食作物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素质低、节水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京郊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农村集体经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体、家庭农场、专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个体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2016年统计显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53万人,其中女性24.5万人。———从年龄构成看,在35岁及以下的5.3万人,年龄在36~54岁之间的26.2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21.5万人。从年龄结构看,55岁以上的占了41%,36~54岁占了49%,35岁以下的青年人只占了10%。———从受教育程度看,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学历占人口总量的2.9%、19.7%、57.6%,合计为80.2%,高中文化的占15.9%,大专以上的占4%。———从各业生产经营人员构成看,在53万生产经营人员中,种植业42万人,林业5万人,畜牧业3万人,渔业1万人,农林牧渔服务业2万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不超过初中水平的人占了多数,从事种植业的人数占了多数,岁数大、文化程度低、种植业从业人员多是农业从业人员构成的真实数据。农业节水结构的重点在种植业,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是一个大的问题,这就妨碍了节水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农艺的使用。北京是半干旱地区,只有大规模进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才能既节约水资源又改善农村生态环节。但是由于各区的情况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不同的相对复杂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需要比较高的投入和运营费用,多种障碍性因素限制了生产者对节水技术的采用。农业灌溉水的收费制度还没有建立理顺,也使得农业生产者没有节水意识。农民群众是节水农业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的积极性不高。在十几年节水农业建设工作中,自始至终都是政府部门(主要是水务)部门在积极主导推动这项工作。政府部门不投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农业几乎寸步难行。近年来农业限量用水指标已经分解到各个区,但各类用水农户(包括合作社、集体农场、个体农户)对限量用水指标没有清楚、严肃、认真的认识,没有节水意识。在以低压管道为主要节水方式的情况下还是大水漫灌,农民灌溉的老观念是要把地浇透,同时对机井和自备井没有有效的监控措施。
五、节水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任务艰巨
北京市在不断深入推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的刚性约束“三条红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必须达到0.75%以上的刚性约束性指标、灌溉用新水总量降至每年4.5亿m3左右,是不断深入要求的具体体现。当大力推行高效灌溉节水工程、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措施都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后,依靠体制机制创新节水就是必然的选择路径,改革任务非常艰巨。一是农业用水全面收费制度还未开展。水权、水市场还未建立,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监管体系还未建立。虽然《北京市农业用水水资源费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实施多年,但是对超额用水并没有严格执行征收水资源费。二是农村基层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与节水农业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基层水务管理职责不清、运行机制不畅、管理能力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三是节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北京市在节水农业新技术采用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大田采用微灌喷灌施肥、膜面集雨共31项农业节水技术,畜牧业与渔业创新了高效节水模式等,这些新技术的采用范围窄、面积少。如何进一步研究强化节水灌溉实验,改进节水设备并大面积推广,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教育培训体系),目前还没有一个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16]26号)[Z].2016.
[2]北京市“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工作部署会召开[EB/OL].北京市水务局网站,2017-06-14.
[3]北京市郊区水务事务中心.房山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J].北京水务,2015,(6).
[4]2016年度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EB/OL].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站,2017-09-27.
[5]刘鑫.2017年京郊小麦成本效益分析[J].北京农村经济,2018,(1).
[6]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EB/OL].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网站,2018-01-29.
作者:魏巍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