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

摘要:在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已经形成多种有效培育模式,但也存在理论培训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断完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细化高校教材内容,才能提高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成效。

关键词:农业高校;新型农民培育;模式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新型农民培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农业高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既能提高培育效率,还能丰富新型农民培育理论体系。

1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模式概述

根据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参与型和间接参与型两种。(1)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直接为“未来农民”和现有农民提供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全程实践技术指导与问题解决等服务,以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直接为“未来农民”提供高等学历教育,以及为有不同层级、不同方面培训需求的农民提供时间长短不一的非学历教育。在这两种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又出现了具体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农民培育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的“高校+政府+企业”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培育模式[1]、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平台、三阶段、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现代学徒制模式[2],以及在多地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农业高校+示范基地+农户”模式、“农业高校+致富能人+农户”模式和“农业高校+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模式等。直接参与型学历教育一般通过普通高考录取和专项计划考试录取获得生源,其规模大小与专项计划数量以及社会对农业类专业的认可度密切相关。如安徽农业大学的青年农场主实验班以及2019年在各农业类高校开始招生的“现代农业特岗班”,都是为尽快补齐农业基层科技与管理人才短板而开展的新型农民学历提升专项行动。各农业类高校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获得数量不一的专项招生指标和相关农业类专业新生。直接参与型非学历培训主要由具体负责新型农民培育的机构、组织按照事先制定的规程,委托各农业高校全权负责。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农业类高校是主体,培训机构主要负责提供培训场所,对培训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和评价,而不参与培训内容的遴选。(2)间接参与型是指农业高校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农民培育活动,而是以各种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基层的学习机构、媒体、平台等为载体,为农业农村基层学习机构提供师资,为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料、技术等,解答农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生产经营问题,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引导,以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例如“农业高校+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户”“农业高校+传媒+农户”等具体模式[3]。

2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现状

尽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农业高校有相对稳定的师资及培育场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不到位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农业类专业学生数量一直相对较少。尽管连续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农业人才短缺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为了尽快解决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国家启动了“基层农技特岗”计划。农业高校要深刻全面地反思和总结农业类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类专业学生“敬农爱农安农”职业品质教育,努力提高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

农业高校拥有理论素养相对较高的教师队伍,但其专业理论多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在培育新型农民时,尽管教师已尽量结合实际,但依然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使得很多受培训人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这个问题在发展中的地区农业高职新型农民培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育效率的提升。2.3实践操作难以满足受训者的多样化需求与讲授理论知识相比,实践操作在新型农民培育中更受欢迎。目前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育实践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训者实践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而培训老师的示范时间和一对一指导时间有限。二是受训者从事的农业生产、感兴趣的领域以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而培训老师的专业特长和知识领域有限。三是受训者的问题多是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而老师只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4培育方式单一

受培训条件和时间等因素制约,当前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师现场讲解”的方式进行,实践培训则以“教师现场示范+一对一指导”为主。这样的培训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培训现场不能回放。如果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没有弄明白,就不能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培训老师没有足够时间解决受训者在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受训者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长此以往,受训者的培训效率与积极性都会降低。

3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改进措施

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存在各种问题。从宏观方面看,是由于没有构建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支持保障制度体系,缺乏应有的、系统科学的统筹规划。从微观方面看,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量足质优的师资队伍,培训的教材也没有及时更新。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改革,才能不断提升新型农民培育成效。

3.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不少推动新型农民培育的政策和制度,但支持和保障新型农民培育高效开展的法律和制度体系还未建立。通过对现有新型农民培育法律和制度进行梳理可知,我国应从新型农民培育经费投入及具体使用、重要地位及作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补齐法律制度短板,使新型农民培育有章可循,消除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制度障碍。

3.2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育体系

要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遍适用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试推行版)。各省、市、县(区)要根据体系构建地方性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并在试推行中及时总结、修正、完善,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必须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育体系中的培育层次及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考评以及资源信息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论证,严格把关。必须基于当地新型农民的实际情况划分培育层次,并与当地农业中长期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培育质量考评必须坚持“既了解情况又促进提高”的原则,做细做实,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尽早解决,充分发挥质量考评体系的导向、诊断、激励及评定等综合效应。培育资源信息平台应集新型农民培育的学习交流平台、信息获取平台、自我价值展示平台于一体,打造成新型农民培育体系中重要的信息平台,整合全国的新型农民培育资源,实现经验共享。

3.3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决定新型农民培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必须长远规划、扎实推进。在建立师资队伍时,应坚持当地统筹原则,在整合当地农业理论、实践及综合类人才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制定中长期新型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引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短缺的中高端人才,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训,推进农业院校与本地企业的深度融合。确保院校新型农民培育教师对当地农民以及农业发展趋势有综合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区域新型农民培育成效。另外,要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使师资队伍保持稳定。

3.4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本土教材建设

农业高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中存在理论教育针对性不强、培育方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这与农业高校校企融合开展得不够深入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任务仓促有关。另一方面,这与当前各地新型农民培育教材严重短缺和本土教学资源稀少有关。要将新型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与本土新型农民培育配套教材资源建设整合到一起,通过配套本土教材,使教师对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农民的愿望及诉求等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从而能准确定位各种主题培训的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找到适合不同被训者的、灵活多样的培育方式,提高新型农民培育的吸引力和成效,推进独具本土特色的新型农民培育基础教材体系的建成。新型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各尽其责、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较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方.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及借鉴———基于农业高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8.

[2]陈楠,黄宇琨.农业高校主体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8(9):91-96.

[3]贺再新,易稳凯,王长安,等.校企合作建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探索与实践[C]//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长沙: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3.

作者:谢海琼 肖宪龙 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