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学类专业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学类专业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学类专业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

摘要:为解决当前地方院校农学类专业存在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明确培养目标、合理构建校企培养平台、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实践服务能力等手段,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技创新素养较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需求。

关键词:地方院校;农学类专业;农技服务;创新人才

前言:

2004年至2017年,中共中央连续十四年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进一步确定了农业科技发展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济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据农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4.6亿亩,超过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为此,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顺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现代农业创新服务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学类专业科技服务人才是将先进农业科技应用到广大农村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推手。但当下农业高校在农技服务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培训模式单一、社会适应性差、结构不合理等[1-3]。目前,尽管我国一些高校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如一些高校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手段有待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欠缺、综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人才的培养[4-6]。为此,本课题在吸收和借鉴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建立地方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地方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内容:

一、广泛调研地方农业发展中科技服务人才需求

状况及存在问题,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对地方农业生产及销售、植保、农机、农业信息及农业科技服务企业、行业团体、政府机构、种植大户等采取多种方式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社会及经济建设发展对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需求,及时分析目前地方农业发展中科技服务人才的服务状况,并针对各类问题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采取多方面措施,以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服务质量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实施“依季分类”教学模式。按照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能力培养的要求,对农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实行“按季分类、双境交替、组合授课”。第二,优化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出优秀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对于专业核心课可采取理论课程加技术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按校企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安排企业、科研院所专家或学者到学校进行教学;与相关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在线课程”“行业资源”“农技培训”等多媒体资源库,实现数字化互动教学。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模块化,开设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最后完成试验小结,当场对实验成绩评价和记录;通过课程实习和生产技能训练,要求掌握农田常见作物形态、病虫草生长特征鉴别能力。第三,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农业科技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农业科技人才还应具备较强责任情怀、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思想道德素质。而当前阶段,部分高校在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方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在专业态度的培养塑造上有所欠缺,以致农业科技人才缺乏自发的团队意识,缺乏服务农业的责任情怀。第四,注重“三创”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服务合作企业为依托,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创客”人才培养。调整、优化和建立基本完备的农业科技服务创业课程(企业管理、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和创业模拟实践)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五,构建校企农技服务人才培养合作平台。积极与作物高产栽培、作物育种、种子生产、现代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信息服务等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平台,健全“合作共赢”运行机制。可在相关企业设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等。

三、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提升服务地方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能力

为更好地了解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效果,需要对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校对农技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合作企业、行业部门、种植大户、当地参与服务人员等对农技人才的评价。可以对参与农技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合作企业指导老师、服务行业团体、当地参与人员等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考查、远程监督等方式收集信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功能的评价包括专业态度、服务参与度、服务质量、服务成效、综合应用能力等指标。应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地方的能力。

结语:

开展地方高校农学类专业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可进一步明确农学类专业相应人才培养办学目标,科学合理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改革校企课程体系,完善“依季分类”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建立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技创新素养较强的农业创新型人才,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在农业领域服务地方建设发展的水平,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大伟,张俊华.关于提升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103-104.

[2]崔静.提高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途径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5,(02):121.

[3]曹林奎,陆小毛,吴娟,高贵临.现代农业科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04):51-53.

[4]吕剑红,黄文勇.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01):108-110.

[5]丑勇萍,张云英,陈岳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03):1-3.

[6]梁广东.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03):104-107.

作者:孟桂元 向国红 周丽华 刘泽发 杨泽良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