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乡村振兴下的农业推广学课程建设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的农业推广学课程建设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乡村振兴下的农业推广学课程建设改革

摘要: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人才作为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学习,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在乡村振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上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性质的课程。在介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推广学;课程建设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的目标,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推广学作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核心课,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理论、方法和实务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农业推广理论知识和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并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从而促进农业产业振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在新时代下,农业推广学课程如何建设和改革才能适用于乡村振兴战略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路径。

1课程性质及特点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农业推广对象的心理与行为有其特定的活动方式和内在的运行规律。农业推广学就是研究推广对象在推广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规律,以便改善和优化推广行为、提高推广工作效率的一门现代管理科学。因此,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至少可以从2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学科分类看,农业推广学即可归入广义的行为科学大家族,也可视为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推广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及其应用;另一方面,从学科内容看,农业推广学是以沟通与传播、教育、心理与咨询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行为科学为理论核心,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特定问题研究的交叉性边缘科学,农业推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极为密切。农业推广学以推广对象在推广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实践中,这些心理和行为现象表现形式多样,涉及推广对象的行为方式、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由此决定了农业推广学在学科性质上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等特点[1]。

1.1综合性

推广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极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且易变。若仅从单一视角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往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全貌和规律。在具体的农业推广实践中,农业推广人员需要针对不同农业推广对象的不同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因此,就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多维角度来对推广对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综合性研究。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视角揭示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从而成为农业推广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主要学科来源。因此,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在多学科交叉融汇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1.2应用性

推广对象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认识农业推广活动的客观规律,以便采取最佳的推广策略与方法,在促进推广对象有效采用创新的同时,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因此,农业推广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在阐述基本原理的同时,尤其注重有关策略与方法、措施与手段的研究,例如如何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法研究推广对象的需要和动机,分析其对待创新的观念与态度以及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等[2]。

1.3发展性

农业推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自学科成立以来,学科体系、理论构造、内容方法等方面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多方面尚待完善,随着农业推广实践的变化、相关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农业推广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推广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方法会得到补充和完善,农业推广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也会不断更新和发展。由此可见,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十分丰富,它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学习和研究农业推广学不能只把目光放在传统的技术推广或者我国实践中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上,而要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当前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和课程建设只有根据客观环境的改变作出改革,才能发挥其学科的理论指导意义[3]。

2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教学

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能为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教学任务应根据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基础,应该注意理论、技术、实践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在实际的教学培训过程中,理论教学受到重视,实践教学被忽视,就业率受到重视,职业教育被忽视[4]。此外,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和创业条件差,直接投身农村牧区发展和为“三农”服务的毕业生寥寥无几,甚至农村地区本地生源的学生也不愿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这就偏离了专业设置的初衷和教学培养目标,也不符合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给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和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由管理、经济、农学三大板块转变为重视思想、经营、创业、实践的四大板块;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由经济和管理类课程主导转变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课程为主;人才培养目标由“懂农业、懂经济、会管理”转变为“爱农业、爱农村、会经营、能创业”;培养模式从就业和创业主导转变为具有投身于农村、带动产业发展、服务农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理论与实践环节脱钩

从教学内容上看,农业推广学的很多概念和理论来自于各个学科,有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同时,各个版本的教材缺乏对新事物、新问题、新理论的补充,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讲解,更多的还是以理论为主,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鲜见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从实践教学情况看,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阐述理论,脱离社会实际进行分析,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应该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帮助和指导,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农业推广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受制于实践教学条件的约束,即使培养方案中有很多实践教学的学时,也会被用作理论课程的学习[5]。

2.3课程评价方式缺乏过程性评价

目前,农业推广学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在期末以闭卷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缺少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期末考试,而不重视教学学习过程的情况,课程的评价方法缺乏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较低。同时,传统的评价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是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僵化在书本上,无法真正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3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3.1树立“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思想

农业推广学课程的设立就是要培养一批懂得新时代农村实际情况、懂得农业生产理论、懂得农民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就需要有一大批热爱乡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的人才加入。因此,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要树立“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思想,克服传统的完全由课堂上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不断地深入到实践中,补充实践教学短板,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既要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学以致用。能够根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解决农业推广过程中不同的、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善农业推广的有关工作和不断丰富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及实践教学经验,农业推广学教学才可以全面、系统、与时俱进地发展[6]。

3.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目前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式的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沟通,教师的授课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只是一种形式。针对农业推广学课程体系本身的特点,应该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3.3突出实践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理论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得到升华,因此农业推广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实践教学的环节。课程中对于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沟通原理、创新的采用与扩散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的形式进行,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强调实践的模拟训练,如通过设置案例学习、模拟社会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改变农民的行为、如何与农民进行沟通,创新如何扩散等理论,更能增加学生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体会到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重视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性,使学生在随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学习并理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4课程改革的路径分析

4.1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调动他们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教学视频,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了解,教师可以提前查找一些有关乡村振兴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在课程学习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对教材的内容要有重点的讲解,常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学习;最后,要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他们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针对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他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解答的思想问题入手开展案例教学工作[7]。

4.2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教学过程缺少稳定且相对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影响了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在围绕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将教学内容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掌握教材基本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找到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时间,让他们深入到农村社区去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及农民所需。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体会到农业推广学课程的理论指导意义,提高其应用理论的能力[8]。

4.3优化课程评价方式

目前,农业推广学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主要采取闭卷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平时成绩主要以出勤率、作业、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构成,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容易使学生养成在学期末集中备考的习惯,因此在课程评价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9]。首先,在授课之前要告知学生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及考核要求,让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考核,在评价方式上,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教学过程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章节设置,分阶段地布置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阶段论文等形式驱动学生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在具体执行上,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个人调查报告总结等形式。汇报结束后进行学生之间投票互评进行考核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沟通、讨论等形式,从中发现和提出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关“三农”的社会热点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10]。

5小结

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8]。在新时代下,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新问题不断涌现,这要求课程在内容上要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观念有所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建设一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培养模式,结合网络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课程的建设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性,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佐同,杨克军,王玉凤.提高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86-88.

[2]黄鹏.《农业推广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2009,24(11):130-132.

[3]高启杰.农业推广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8.

[4]韩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5):233-234,236.

[5]王茂松.地方性院校老年康复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153-154,159.

[6]高耀东.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15):179-180.

[7]顾万荣,李晶,魏湜.《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1(3):35-37.

[8]韩吉龙,杨敏.浅谈非畜牧专业《畜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27):50-51,64.

[9]雷虎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8):26-32.

[10]傅雪琳.增强《农业推广学》课程实践功能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0(2):13-15.

作者:丁继 于萨日娜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