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高风险性、公益性强以及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性等特性,并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从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等3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以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问题;对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农业科技工作服务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1-2]。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为80%以上,与其相比差距还很大[3-5]。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找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1.1显著的地域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具体的农业生产,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基于特定的地域条件而形成,因而基于地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相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农业生产对水文、光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地域不同,适宜主栽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另外,相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域的栽培方式也差别较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6]。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地域性特征最为特殊和显著。陈雪瑞[7]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越先进,对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也越多,地域性也越显著。另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人口规模、土地的分配方式、劳动者科技素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较大的影响。
1.2高风险性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时效性短、转化过程相对复杂以及自然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高。首先,在现今市场环境和科技背景下,农业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快速,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就会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其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包括试验、收集指标数据、中试、应用推广等多个过程,并且涉及多类人群,其中每个过程、所有参与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8]。农业生产需要遵循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例如风、霜、雨、雪、旱、涝、病虫害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成果的转化还受市场需求、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9]。相较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生产的可控性较低,其成果转化相应地也具有较高风险性。
1.3公益性强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基础性地位突出。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国家也接连出台多项农业扶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越来越突出,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由政府公益性免费提供给全社会使用,农业的支持具有基础性地位与公益性服务属性,所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备基础性和公益性强的特点[7]。
1.4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性
在发达国家中,企业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主体,因其科技成果围绕和面向市场,直接为市场提供技术服务与产品[10-11]。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高,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故发达国家并不强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12]。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农业、农村、农民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农业成果与一线市场需求脱钩,实施转化方面困难重重,甚至存在重科研、轻农业成果转化的现象[13]。当前我国仍需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农业科技转化存在的问题
2.1供给不足
科技成果的供给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科研成果的熟化程度不高。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诞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中,虽然通过了验收鉴定,但很多成果是阶段性成果,并未达到系统性与实用性的标准,这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难以转化,并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14]。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立项缺乏市场导向,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15]。目前,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这些经费的主要出处是基础研究,农业应用和推广方面研究较少,并且这些科研工作以技术为导向,更重视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与论文数量,而忽略了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导致成果与市场脱节[16-17]。
2.2转化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实现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与稳固的中介力量。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技术推广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和政策与经济环境的不健全等[18]。首先,目前我国各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仍属于政府行为,行政色彩浓重、机制呆板;另外,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和民间合作社等组织为主体的推广形式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造成科技人员与具体农业生产、市场需求相脱节,导致成果转化难[19-20]。其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因而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方(特别是企业)持谨慎观望态度,但是农业成果供给方(如高校、科研院所等)对转化的成果又不承担或者少量承担风险和责任,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农业风险投资与保障机制[21]。再次,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运用的各个环节,会受到政策与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22]。
2.3农业生产经营户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应用者,其整体素质高低和科技意识强弱对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很大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文盲或半文盲还占有很大比例[3]。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对于具有风险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价值体系接受较慢,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抓起,鼓励科研人员在选题和立项时结合市场需求,将立项与推广应用挂钩,结合农业科技成果地域性显著的特点,因地制宜选取研究课题,提高科技成果整体质量。二是对于科技项目应做好全程化管理,在项目立项、中期考核、验收总结、成果评价的各过程中加强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完善成果评价机制。为促进科研人员积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率纳入成果评价指标,同时适当缩减论文在考核评定中的比重,将科研人员切身利益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和效率。三是鼓励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而增加企业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一般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导致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资不高。针对这个问题,财政资金可以适当向横向课题和农业应用型项目倾斜,同时鼓励企业提升自身科技研发能力,如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培养科技研发队伍等,增强成果供给后劲[23]。
3.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应不断完善或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职能分工,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推广新模式[24]。二是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可通过建立农业科技风险基金制度、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保险制度等方式,降低农业技术的应用风险,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应用科技成果做好风险保障。四是国家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和补贴力度,细化和完善各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配套和衔接,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奠定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23]。
3.3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其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的高低决定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程度。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也是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应用接受能力的基本途径[25]。其次,加强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的相关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和应用科技成果的意识,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有科技素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科研成果与配套技术的快速推广。
4结语
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基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保障,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是关键。只有从多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作者:阳蓉 单位:湖南省烟草公司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