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建设农学会服务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建设农学会服务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建设农学会服务研究

摘要:本文在借鉴发达地区农学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明确了农学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改进农学会的工作方法,拓展农学会的服务对象和领域,强调农学会必须抓住机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并提出湖北农学会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科技创新优势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大科技支农力度,满足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构建科技专家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关键词:农学会;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创新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和资金的支撑,农学会在农业科研、科技咨询、农业科技推广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学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体制不顺、政策保障乏力、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队伍建设不规范和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等因素制约了农学会优势作用的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管理的加强与规范,农学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从整个社会、经济、科技改革的进程来说,农学会的改革相对滞后,发展陷入困境。特别是与省会城市相比,由于历史原因,地(市州)、县农学会存在人才引进难,科研院所相对少,科技工作者队伍群较小等发展难题,会员对学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通过剖析农学会发展中遇到新问题和新弊端,探索农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对于发挥农学会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农学会发展现状

湖北省农学会依托农科教结合这个平台,注重理论、实践、科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会员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湖北省“三农”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湖北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一是通过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广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及技术咨询,积极倡导现代农业。先后举办了学术性活动70余次,参加活动人员2500余人次,收到各类学术论文350余篇。组织“三农”专家对“农业科技教育”、“三农”问题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开展项目咨询,服务地方经济。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在科技普及和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积极搞好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农学会以“种、肥、药、饲料”四类产品为核心,每年组织各方面专家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如“大别山农民科技节”、“送科技下乡,促春耕备耕,帮农民增收”活动、“全国秋冬季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大集”活动、“科普列车老区行”活动等。分发的技术资料每年都在10多万份以上,现场咨询和技术培训班人数在5万人以上。并以电视媒体为媒介,以组织农民知识大奖赛、开办农业技术专栏等形式,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2新时期农学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湖北省农学会的发展存在先天严重不足,大多数农学会本质上还是依靠政府,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模式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烙印,自身发展能力薄弱。从整体看,直接独立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同时,在机构保障、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经济支撑等方面,农学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匮乏窘迫的问题。

2.1体制不顺,政策缺乏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一些弱化的职能本应由包括农学会在内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接,但行政事业单位还“恋恋不舍”,不愿将弱化的职能交给包括农学会在内的社会组织去做,导致学会活动范围狭窄和受限。

2.2保障乏力,缺乏激励

农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团体,政府对科技社团采取限制竞争政策,规定的收费项目范围过小(只能收会费),对学会的激励措施缺乏。在省级和市级层面开展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学术活动资助、先进学会表彰,对推进学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经费缺乏,表彰奖励也是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在县区层面激励学会工作的措施几乎是空白。

2.3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调研情况看,湖北省各级农学会挂靠在政府农业行政部门,没有独立办公和活动场所,工作人员均为兼职。在全省17个地市州农学会中,只有3、4个还在正常开展工作,县级农学会中仅有10个左右的县市仍在开展工作。大部分农学会不能够按时换届改选,有的学会连续多年没有换届。同时,理事会成员变化大,调离、退休等情况均有,学会领导机构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学会工作处在停滞半停滞状态。

3湖北农学会创新发展新思路

3.1加强农学会自身建设

在目前农学会挂靠局面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改变的情况下,农学会要积极主动处理好与挂靠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关系,主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指导,健全学会领导班子,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学会章程,探索学会改革创新,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创收渠道,拓宽联系会员渠道,创建品牌活动,增强学会活力,提高学会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水平,不断扩大农学会社会影响力,开创学会发展新局面。

3.2创新农学会工作方法

创造性的工作要有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思想观念上,可以把管理学中的“经营”二字引进学会管理,强调“经营学会”。利用市场机制,使学会通过社会服务获得有利于增强实力、持续发展的资本。同时,创新沟通方式,创新成果交流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以及创新会员合作机制,在农学会内部,积极培养学术团队,将学会内部会科研、懂经营的各方能手团结起来,促进优秀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3.3拓展农学会服务对象和领域

坚持开门办会,扩大会员领域,应当改革农学会组织形式,要强调学会的学术性、群众性、社会性,各级学会都要在省市范围内发展与吸纳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有学术知名度有活动能力的专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优化队伍结构。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会,一方面通过学会给他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更直接地实现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发挥农学会的支农作用。

3.4争取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变革方向,未来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范围、步伐、力度会加大加快,会把一些事务性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农学会应当抓住政府转变职能的契机,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凝聚各方面智慧与共识,引导群众、企业合理反映诉求和维护权益,发挥农村生产技术服务职能。

4农学会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利用农学会科技创新优势,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需求对接

农学会集中了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优秀科技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发挥农学会组织优势,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科技资源整合与农民需求的对接优势,以整合科技资源和了解农民需求为着力点,实现科技资源与农民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地市(州)、县农学会依托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本地区农业实际需求有了准确了解,进而实现了农学会、科研院所专家资源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得科技资源与农民需求,通过农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三方联动,供需对接。

4.2利用农学会的横向联系优势,加大科技支农力度

农学会可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合作,建设科技支农决策服务平台,打破传统的科技工作无偿服务的格局,以“会(农学会)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的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更充分地发挥农学会的技术科技优势,使合作社始终保持较强的技术科技后盾。

4.3利用农学会的学科群优势,满足农业科技的多样化需求

依托涉农学会及各专业分会的多学科专家资源和科技资源,不断延伸和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内容,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内容上,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拓展到民俗旅游、医疗保健、心理卫生、农村应急避险、基础文化、农业政策、金融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在培训对象上,从农民拓展到各类农业科技、管理、营销、生产人员。在服务阶段上,从产中、产后,向产前的规划、良种引进等转移,体现农学会科技支农综合配套的优势和特点,适应现阶段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4.4利用农学会的专家库优势,构建科技专家志愿者服务团队

探索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途径,建立了一支科技专家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优势,通过不同学科专业、各具所长科技专家信息资料的公开上网,直接拉近了科技需求与专家服务精神、社会责任之间的距离。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拓展科技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协.发挥学会联合作用,服务农村科技发展———北京涉农学会联席会议工作模式探讨[J].学会,2009(10):43-45.

[2]周大亚.促进科技信息的扩散及应用:以中国农学会为例———科技社团服务技术创新案例研究之一[J].科协论坛,2014(9):9-11.

[3]胡晓艳.湖北谷城县农学会开展为农服务活动[J].科技与生活,2011(24):70-70.

作者:陈杰 黄其振 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