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新鲜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新鲜经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新鲜经验

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提出的目标要求。当前已引起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宁波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三年新成就为个案,以数据说话,从不同侧面的新实践中详细阐述了增强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现代生态循环都市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沿海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全新经验。

关键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发展;新鲜经验

党的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认真贯彻党的报告提出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宁波市各级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以来,宁波市坚持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明确目标责任,创新推进机制,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市上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理念不断提升,力度不断加大,氛围不断浓厚,生态循环农业获得较大发展。主要是推进“八大攻坚行动”:

一、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攻坚行动

2015年以来,宁波市总结推广了以宁海为代表的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模式;以象山大塘港为代表的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立体循环模式和以鄞州为代表的沼液收集配送等三大主要模式。在区域普及上采取点、线、面结合;在产业发展上采取种、养、加立体配套耦合。同时,依靠农业生产的土地、水域、品种、饲料等资源禀赋,重点推广以设施栽培和粮经结合为主的连作、间作、套种、轮种结合模式,以稻禽轮作、“稻鸭共育”、“畜-沼-果(菜)”等为代表的种养结合模式和以“鱼虾-草-牧”、茭白田套养鳖、“鱼-贝-藻结合”为代表的水体混养、轮养、种养结合三种高效生态模式。宁波天胜“四不用”农场构建的“种养合理配置+污染综合防控+生态产品增值”大中城市郊区生态循环农业,成功入选“2016年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此外,根据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工程的通知》(浙农科发〔2014〕19号)精神,三年来我市积极创建并完成2个省级整建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7个示范区、107个示范主体。通过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创建,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取得较好成效。

二、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机制创新攻坚行动

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市人大、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行动纲要(2011—2015)》、《关于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区县(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养殖污染长效监管以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等办法;各级农业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商品有机肥生产与应用、沼液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补助等实施方案。2017年以来,围绕宁波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和“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又相继出台了《“十三五”宁波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及五个配套的实施方案,制定了《2017年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下发了《宁波市农业局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各区县(市)也相继出台了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养殖污染长效监管以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等办法措施,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政策体系,有力推进了宁波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机制创新。

三、扎实推进畜牧业养殖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一是深入开展污染治理行动。2015年以来,宁波市相继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百日行动、隐患再排查专项行动、“五查四治两打”专项行动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五大”行动等,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对不符合规划、不具备整改条件或经整改仍不能实现生态达标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淘汰。全市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98.64%,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81.67%(比《全国生猪发展规划》(2016-2010)要求高了近30个百分点)。二是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和线上防控平台。全市共落实网格化巡查责任人2062人,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对有畜禽养殖的99个乡镇、630个行政村实现了监管全覆盖。全市384家存栏50头以上规模生猪(牛)养殖场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网上视频监控系统并接入当地环保监管平台。三是在全省率先建立“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政府、主体、保险三方齐发力,投入5000多万元,率先在全省建成“1+5+170”的病死猪“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运行体系,即1个市级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厂,5个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170个收集点。同时,全面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形成“场户报告、统一收集、县市监管、处理厂集中处理”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有效杜绝病死猪流入市场或随意抛置导致污染环境现象发生。

四、扎实推进农牧对接资源化利用攻坚行动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宁波市十个区县(市)均出台了畜禽养殖“点对点、量对量”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一县一方案”,明确了种养结合的总体目标、测算标准、主要路径及保障措施,为各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二是强化县域统筹。各地按照就地利用为先、异地利用兜底,资源化利用为先、无害化处理兜底的要求,在巩固优化“业主小循环”和“区域中循环”种养结合模式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县域大循环模式。如宁海县立足谋划整县推进,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将83家畜禽养殖场有机肥和沼液配送到3.4万亩消纳农田、5万亩蔬菜园和5.6万亩柑橘园,有效解决了农牧对接不畅的突出矛盾。三是培育服务主体。按照“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科学布点、积极培育有机肥加工厂、沼液配送中心等服务主体,充分借助第三方技术力量,提高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和效率。目前我市已建成专业化有机肥加工厂18家,沼气服务站4个、沼液配送中心18个。

五、扎实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攻坚行动

一是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整优化布局力度。2017年8月宁波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甬政发〔2017〕58号),明确推进绿色畜牧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会同宁波市环保局编制了《宁波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市县两级联动,重新明确了全市禁(限)养区。二是开展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引导和支持保留下来的规模养殖场改善设施装备,实施“三化”(洁化、绿化、美化)改造,打造一批“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三是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按照“一批美丽生态牧场、一批农牧结合示范园区、一批农牧结合服务组织、一条新型产业体系和一套有效运行机制”要求,积极开展畜牧业绿色示范县创建。截至2017年12月,全市已创建美丽生态牧场54家。

六、扎实推进种植业肥药污染治理攻坚行动

一是抓好化肥农药双减增效工程。始终坚持“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用药理念,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减少肥药施用量,提升肥药使用效率。(1)充分应用2007年以来开展的测土数据分析和配方研究成果,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县域测土施肥指标体系,2015—2017年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近1000多万亩,制定20多个主推肥料配方,惠及农户达35万户,建立示范方近900个。(2)充分应用2002年以来开展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开发应用成果,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推广商品有机肥,实现有机养分替代,2015—2017年全市共建立商品有机肥企业18家,推广商品有机肥30余万吨。以“三诱”技术为核心,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组织推广“农药精准施药技术”和新型植保喷雾器械,以农药精准施药示范基地建设为手段,淘汰陈旧、“跑冒滴漏”严重的喷雾器,抓好新型喷雾器械的推广,促进我市喷雾器的更新换代。(4)大力推进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2015—2017年共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面积470万亩次,统防统治面积150万亩次。全市共减少化肥使用量6000余吨,农药使用量700余吨。二是抓好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全面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农膜的回收和处置工作,着力打造绿色安全和谐的清洁田园和环境整洁优美的美丽乡村。2015年起,我市根据省农业厅的试点工作要求,在鄞州、奉化、慈溪建立了3个省级试点县,探索出利用农资销售渠道、农村保洁队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三种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模式,继而向全市推广,通过各区县(市)的共同努力,截止2017年底,宁波市共设立县级收储中心(归集点)74个,农药经营门店回收点668个,农业生产基地回收点2130个,其它回收点6116个,回收网络初步建立。2017年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农膜620吨,无害化处置废弃包装物590吨,实现了回收率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90%的目标。

七、扎实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攻坚行动

以2012年为基准年,对全市秸秆产生量及利用情况进行调研,编制了《宁波市控制农村废气污染专项实施方案(2014-2017年)》、《宁波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4-2017年)》,由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各地,提出了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综合利用,以还田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处置原则,要求到2017年全市建立起秸秆露天禁烧的长效机制和秸秆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任务,分解指标,建立月报表制度,落实责任人等措施夯实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基础。在抓好鄞州区秸秆综合利用部级示范县的同时,对全市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出了三个综合利用典型。与此同时,为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编制了秸秆综合利用十三五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继续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将秸秆离田进行产业化利用。通过三年的努力,宁波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从2012年的80%,提高到2017年的92%以上。

八、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

一是开展宁波市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从2012年开始,宁波市着手开展了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按照网格化布设要求,宁波市共布设2051个点位,覆盖耕作区和部分山地共计399万亩土地,其中重点区域(工矿区和大中城市郊区)964个,覆盖面积约14万亩,普通农区1087个,覆盖面积约385万亩。二是全面启动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预警体系建设和试点县工作。按照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农业厅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了省控点布点,包括119个常规监测点、45个综合监测点的实地勘查和核实及项目检测任务承担机构与各区(市)县的对接和合同签订工作,完成了164个点位土样和45个点位水样、农产品的采样任务。明确了我市宁海县作为全省10个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县之一,开展100亩农田污染治理试点,以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制定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并落实相关试验。

作者:李强 齐敬 单位:甲浙江省宁波市农业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