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型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农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依据于绿色、低碳的理念,简述了现代农业主要表现形式,即: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主要考察了如何改变农业发展形式,提供生态文明型农业的路径选择,指出现代农业的重点在于提高资源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推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生态补偿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实现巨大的突破,基本上保障了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自给自足。但依旧面临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资源短缺,防灾害能力低下以及农产品和农业对环境产生不良污染等问题,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发展至今,依然面临着重数量轻质量、农民收入不均、耕地减少与生态环境破坏等多重问题,因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农业资源压力渐增,我国粮食实现长达11年的增产,农产品供给矛盾渐趋缓和,然而这是以资源与其他要素的大量投入为基础的。

1.1耕地资源减少与质量渐差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2009年底全国人均耕地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不仅每年还以很快的速度在减少,接近1/3的土地受到风沙的侵蚀。耕地更是以每年数十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被用作其他用途,尤其大量优质耕地的被占用,使压力渐趋增大。而耕地的质量也远远不如从前,耕地总面积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优质土地,即使这样,部分耕地环境和局部地区耕地质量恶化的压力也渐趋增加。

1.2水资源匮乏

我国农业对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而农业人口较多,农业人口的水资源平均水平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每公顷耕地所占据的水资源也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西北方的水资源占有量不均,有限的水资源很难被高效利用,导致部分地方农业发展变得以过度抽取地下水为主,例如,华北平原的年农业平均使用量占据地下水总开采量的七成左右,而这些地区缺水的现状也将进一步的加重,预计未来十年西部地区缺水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同时因为农业灌溉水平低下,运水方式普遍为土渠,农业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为低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水平。

1.3畜牧业高度集约化,环境污染严重

高度集约化展露了净化设备的滞后,使粪污难以进行及时处理,提高环境污染风险。而且畜牧耗氧量总占比也很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主要排放量也同样如此。而由于农业使用后的污水过度排放,环境问题逐渐突出。据调查,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一直没有相应的处理,大量污水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进行排放,导致水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污染。

2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建设重点与制度安排

2.1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加强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建设水平,确保有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平稳,农田占有量不再渐趋减少;对于水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同时提高利用率;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理和防治,对流域治理保持关注;同时坚持对草原的保护,推行休牧轮牧,严格实行草原保护制度;加大资源保护的力度,扩大资源保护范围,增强生态恢复与建设;加强生物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1]。

2.2增强农业资源节约利用

进行依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也保证耕地不能过度进行开发,考虑使用周期,使土壤环境得到优化,鼓励农作物垃圾合理利用与处理、有机肥合理施加、采取合理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同时也调整耕作制度;对草食类畜牧业进行相应发展,加强品种优化,减少饲料与能源的投入;加强对大规模粪污处理再利用设施的建设,及时合理的对粪污污染进行处理。

2.3建设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

在政府政策的导向下,将重点放在对资源有效利用和作物高产的技术投资之上,严格整顿部分农业部门片面的要求农作物高产量的政策与思想风气。同时对现在的技术部门与农业机构的技术方向进行改变,不再以产量为首要目标与技术方向,而应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内容同时作为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国家帮助下,建设一批可以合理高效的利用农业资源的工程,包括水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土地资源的恢复与开发、耕地优化制度的建设、灌溉技术与设施的建设。

3结语

依据现代生态文明型农业的发展导向,通过相应的设施建设、技术建设和政策建设,足以推动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生产功能型向兼顾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二是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型向循环型转变;三是要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技术体系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云,詹慧龙,陈伟忠,矫健.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灾害学.2013,28(03):79-85.

作者:朱珊珊 单位:锦州市农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