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技示范区创建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抓科学规划,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化
围绕“1+3”(优质生猪+龙安柚、蔬菜、粮油)产业重点,高起点编制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1)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畜禽三大产业基地重点抓好生猪基地、家禽基地和牛羊基地建设,建立崇望至大安、马坝、杨坪生猪养殖带,杨坪至兴平、悦来、彭家蛋鸭养殖示范带和护安至观塘、虎城、消河、花桥、井河肉鸡、蛋鸭示范带。
(2)围绕“一区一带一基地”,连片规划龙安柚产业基地按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原则,规划了以龙安乡为中心,枣山、广门等7个乡镇为辐射区的龙安柚产业基地核心区,以广罗、穿石等15个乡镇为辅助的渠江沿岸龙安柚产业带,以护安、观塘等6个乡镇为拓展的广前线龙安柚高标准示范基地。
(3)突出“两线三区”,全域规划蔬菜产业基地结合广安区的气候、土壤、水源、交通实际,规划了以协兴镇为中心的东、西环线蔬菜产业带,涉及9个乡镇、66个村;打造出了渠江沿岸蔬菜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华蓥山山区反季节蔬菜区,涉及21个乡镇(街道办)、63个村。
(4)依托核心产区,科学规划粮油产业基地规划了以广南线、广花线为主的粮油产业基地,辐射全区43个乡镇。截止目前,全区建成龙安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5万亩、优质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6万亩、优质粮油产业科技基地5万亩以上,年出栏生猪130万头以上、家禽1000万只以上。
2.抓资源整合,做到产业发展集约化
紧紧抓住各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破解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实现产业发展集约化。
(1)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开展“田坎革命”,打破村组界限,对土地重新改造,实行“小田并大田,小土并大土,薄厚土”。以村组为单位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2011年建成高效益农田4.75万亩,规模流转土地1.5万亩。
(2)整合项目资源将涉农项目从规划、实施到验收进行一条龙整合,统筹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扶贫连片开发、标准良田建设、移民后扶等各类项目和资金,整合投入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分散投入向集中统筹转变,放大涉农项目资金乘数效应。2011年,有效整合涉农项目28个,其中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涉农项目3个,项目资金总额达1.25亿元。
(3)整合政策资源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中心,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整理节约的土地,先复耕,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对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给予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同时,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展建设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新品种、新科技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
3.抓科技创新,做到科技支撑标准化
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武装农业、提升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基地良种化进程全面推进良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品种改良工程和良种推广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引进推广“维C王”乌塌菜、“植物伟哥”黄秋葵、富硒水稻、长白及约克生猪、波尔山羊等新品种162个。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坚持用标准化规范农户种养行为,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过程全程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建成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点8个、畜牧兽医站43个。蔬菜工厂化育苗、电热育苗、穴盘育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和双膜栽培、大棚种植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覆盖面达到8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低耗能设施农业、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等资源节约技术32项。
(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培育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10万户,建立玉米、大豆等高产试验示范基地10个,玉米、大豆单产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6%、62%。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为取向,大力推行“猪—沼—菜”、“猪—沼—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菜—稻—菜”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全区沼气化率达27%,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5%,在全省丘陵地区所有县(区、市)中排第一位,推广“猪—沼—菜(果)”模式9.5万亩。
4.抓市场引领,做到市场经营产业化
(1)注重产业与市场结合,提升产业
效益①发展订单占市场,引进香港、台湾、重庆等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②运用网络引市场,建立了广安现代农业门户网站,拓展市场信息渠道,扩大信息传播空间。③积极营销拓市场,采取节会营销、专业营销等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建立龙安柚综合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在重庆、成都、武汉等大中城市设立促销窗口,与大型卖场对接,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
(2)整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
化经营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创新“龙头企业承包、公司经营、农户参与、保底计薪”和“业主租赁、返租倒包、联合经营、订单回购”等运作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互惠,尽量实现“农民零风险、收益最大化”目标。截止目前,全区有45名在职职工带领农民领办创办产业基地,组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239个,引进和培育大户375户,成为我区科技兴农的中坚力量。
(3)强化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打造了“吉友”牌、“严文”牌、“龙安”牌龙安柚“;优舒”、“椿记”牌蔬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全区农产品竞争力。目前,龙安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川东特色蔬菜优势区。
5.抓组织保障,做到示范带动高效化
(1)强化政策激励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大财政支农支出。2011年,全区财政支农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23.8%。加大政策扶持,连续3年出台《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奖励资金逐年递增,由2008年的8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200万元。另单独制定了《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意见》,由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设立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500亩以上的新建龙安柚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20元的幼树抚育费。
(2)强化政府主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基地建设,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专门的龙安柚产业发展办公室和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加强组织、规划、管理和督导,严格目标管理和考核,及时统筹、协调和解决各种问题。
(3)强化人才保障在重点产业区域建立了区域性的技术服务站,在每个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乡镇配有10名以上的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推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西南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作为我区科技兴农的顾问,2011年我区从高校引进10名硕士研究生、20名本科毕业生,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开展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茶叶等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存在的问题
1.群众观念陈旧,接受能力不强
受几千年传统农业的影响,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单家独户、分散生产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运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不强。
2.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严重
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或举家迁至城区、都市定居生活,留守者大多为老弱病残,“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部分村社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农民不愿耕种土地,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难度大。
3.产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较小
经过大力培育,我区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大部分农民习惯什么都种、什么也不突出的种植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没有全面形成,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经营、联户经营、联合销售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水平急需提升。
4.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制约突出
多年来,因区级财力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加之自然因素制约,农户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区科技兴农的步伐。
5.发展基础薄弱,机制有待完善
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不强,从全区现有的龙头企业来看,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企业品质及其规模实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目前市场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比较滞后。土地流转、投融资机制等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企业集团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科技进步;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五是切实搞好科技示范。重点抓好水稻推广强化栽培示范、畜禽良种改良示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等。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方式转变:对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要重点倾斜,支持方式要适应市场,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大户、专合组织倾斜,支持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二是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将项目资金和招商项目优先向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加大各项奖励、补贴政策落实力度:全面落实对粮食和畜牧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区、种粮大户、生猪生产企业和专业大户的奖励补助;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3.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农业产业
一是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建议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做好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着力培育现代化农民:按照农民的需求和生产的实际,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形式,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地方政府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五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优质水稻、优质生猪、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等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专业合作社等建设,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返租倒包、二次返利等模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群众收入;二是创新和拓宽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政府担保金融机构,采取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和农民互助筹资等形式,解决好农业业主、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融资难问题,通过财政贴息、减免有关规费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对民营企业投资农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三是创新科技兴农和农业灾害保障机制:为有效防止因结构调整或科技推广给农民带来损失,现阶段在做好政策导向、技术及市场服务等工作的同时,建议在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利用财政资金引导建立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基金和农业产业化奖励基金,或组建应对农业灾害的农业保险公司,以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