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科技思想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科技思想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科技思想研究

【摘要】的农业科技思想是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强烈的国内要求中提出的,文章通过梳理关于农业科技的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农业科技思想包括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借助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三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利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协助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农业;农业科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问题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第一件大事。中国有13亿人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保障了中国13亿人民的粮食安全,才有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1]反复强调要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的生产率,强调农业科技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一、农业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到:“一个像其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无论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劳动,也无法生产出大量食物。一个得到并精通运用有关土壤、植物、动物和机械的科学知识的农民,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产出丰富的食物。”[2]原因是“像祖辈那样耕作的人”所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习惯依靠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投入来达到获取产出的目的。而一个精通农业科学知识的人,把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不仅起到了节省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根据分析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我们越来越发现农业科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根本途径。2013年11月28日,在对农业工作进行考察时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1]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各种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基金,加大对基础性、前沿性的农业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他提出:“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2014年中央在农业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3]。强调现阶段需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依靠农业科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借助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三率”,“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的根本目的即通过科技要素的投入来达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我国农业发展常年面临着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压力,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尖锐”[3]。因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科技作为驱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依靠农业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迫在眉睫。2012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跌至88.38%[4],约有上亿人口依靠进口国外农产品生活,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承受范围内,提高农业“三率”,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3]的观点,提出“要建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强调要发挥科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强化农业科技对保证我国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作用。力图通过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用缓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强我国粮食安全自信力。

(三)加强对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利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污染浪费的现象越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能否解决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是否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据相关材料统计,中国约有19.4%的耕地受到污染,中度和重度污染占比2.9%,7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条大江大河面临着大量的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3]。提出:“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观,就要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3]。就要依靠农业技术“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3]。突出农业科技在耕地保护,水污染治理上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态环保领域取得重大突破[5]。力图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利用来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业生态。

(四)协助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粮食是中国的头等大事,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关乎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3]。指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若解决不好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要下大力气狠抓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工作。面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发达国家在处理时除了必要地监管和处罚的方法外,通常是通过建立一整套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来保障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在销售之前,建立起统一的农产品信息档案,加工时,建立起每种农产品特有的电子条码,电子条码与其农产品档案相互关联,上传至互联网,保证农产品销售时全程可追溯。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利用科学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把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建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用可追溯制度倒逼和引导生产”[3]。2015年中央在1号文件中又提出要“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5],提出用信息化手段保证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品质和安全,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3]。突出科技要素投入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作用。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人力资本是异质的,每个人力资本都有其特有教育、健康和个人经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应当尊重其异质性,否则就会导致人才边际效应递减[6]。对农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如此,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而科技的根本支撑在于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对农业人才培养问题也做了大量的论述,其关于农业人才工作的论述呈现出一个特点,即以职业化农民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科研人才和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型职业农民有着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着现代农业的生产技能,注重农业生产中知识和技术的投入。对基层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未来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农民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能力被认为是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中央在2013年1号文件中就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3]。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也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提高农民,就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认为应该对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让每个农民都发展成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4年,中央在1号文件中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3]。强调依靠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建立起有自己核心知识和技术产权的农业技术,增强我们在农业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他在巡视湖南农业时,还特别嘱托要发挥像袁隆平院士这样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增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十分强调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工作,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农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关系到农业科研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问题。因而,提出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依靠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力度,加速农业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二、农业科技思想的现实启示

首先,应准确的定位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再试图希望只通过国内市场来保证我的粮食安全,提高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2012年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8hm2,约是美国(0.49hm2)的1/6,德国(0.15hm2)的1/2,印度(0.13hm2)的3/5,英国(0.10hm2)的4/5,世界人均耕地拥有量排名第129[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8]。然而中国却需要供养世界近1/5的人口。在这样的一个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之下,如果一味地希望增加农业资源要素投入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只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负担。不仅不能解决人们的农产品需求问题,反而会激化人的矛盾,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而,我们要善于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的农产品需求,不断提升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能力,做到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进口。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走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方面的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为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更加突显、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就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面对粮食安全问题,就应当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把传统的精耕细作和现代化的耕作方式相结合,在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来发展集约高效、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面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种业科技创新,“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3],丰富农产品品种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建立起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走一条优质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面对农业发展中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大力的推广生态有机肥,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提高耕地灌溉效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努力的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最后,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创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核心动力支撑。中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被普片认为是相对较低的。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节水农业、农业机械化、精确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生产等世界性前沿农业高技术含量领域中几乎没有首创[9],只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项具有原创性,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封建社会到现在的几千年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对缓慢,一直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然而西方的发达国家,利用近代的几百年时间成功的实现了其农业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有着较为强大的农业科研研发能力,而我国却因种种问题导致农业科研能力有限。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年农业科学R&D人员全时当量为45752人年,仅占全部R&D人员全时当量的12.6%,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人员仅占总量的7%。农、林、牧、渔业R&D经费1134735万元,仅占全部R&D经费的6.4%[10]。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我国的农业科技原创力的低下,不足以支撑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强我国的农业科技原创力。通过农业科技原创技术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3-11-28.[2015-09-13].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0-707.

[4]唐华俊.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4,(02)5.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4.02.01.[2015-09-13].

[6][美]舒尔茨.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45-47.

[7]2015世界银行谷物产量化肥消费量和世界各国耕地(人均公顷数)[R].华盛顿:世界银行,2015.

[8]杨骞,刘华军.污染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水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1:114

[9]方玉媚,叶萌.我国科技原创力探微——以农业科技为例[J].自然辩证法究,2005,(04):70-72.

[10]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65-82.

作者:余姮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