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现今工业发展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何转变这一局面,探究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路径,成为一项重要而紧急的任务。由袁国友著写的《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版)一书,结合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区域划分、人口变动、社会关系、气候变化、劳动工具等,研究云南农业发展变迁的历史,启发当前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以探求新方法。总览全书,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的分析详细具体
基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将眼光投向历史,立足于云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按时间顺序详细分析云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的农业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作者先以中国原始农业北方粟作文化区、南方稻作文化区的考古发现为切入点,让读者对最原始的农业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再分析云南原始地区农业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通过云南民族地区民族起源传说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云南考古发现研究等来展现农业与社会的关系,并以同样的方式对接下来的秦汉时期、三国至初唐时期、唐宋时期的农业与社会关系展开研究,他们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农耕技术的使用都有自己的方式。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经验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警示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着我们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使得农业朝着可持续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农业发展自产生发展至今,一直延续,生生不息,而古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是它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学习他们农业发展的理念,熟悉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利于我们反思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是建设云南农业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
二、云南古代农业的管理策略具有借鉴性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因而作者明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要探究协调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把它放置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综合其他建设,协同发展,才能共同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作者用两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的例子说明政治因素对农业产生的重要影响。汉朝在云南设置郡县,摧毁部分土著势力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加强对云南的管理。中央政府运用如屯田制度等开垦边地,促进边地农业发展;田地开垦,最终也能够加强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发挥政治对农业的促进作用。人是农业活动的主体,因而在劳动过程中,必然出现与农业相关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在农业生产中产生,最终促进农业发展。如本书分析秦汉时期的青铜文化,来探究农业与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农业发展与文化最终协同发展。而现在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这种文化与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路径。总的来说,统筹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将它们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将有效促进现在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现实指导性强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以农业为载体,因而要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就要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现今,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科学高效的生产方法,减少对环境破坏,维护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方法之一。除运用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之外,要专门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的承受能力。当人们将他们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相联系时,他们潜意识里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有更深厚的情感,进而自觉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本书对元明清时期农业与社会关系的叙述中,介绍了包括历法、农业计量、农业祭祀、尝新等内容的农事习俗,火塘居住习俗,包括年节、社交、婚姻等内容的社会习俗。这些社会活动或多或少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留有痕迹,云南地区人们看到也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明白农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启发今天的人们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日常活动中,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小事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本书将云南农业社会变迁史分析得详细具体,利于今天的我们在前人警示下,树立尊重自然的意识;云南古代农业的管理策略具有借鉴性,利于我们能学习古人统筹各方的管理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现实指导性强,利于让民众自觉投身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
作者:李文荣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