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旅游开发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旅游开发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旅游开发思路

1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通过农、旅结合,创建和谐的农业生态体系,成功地将旅游、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打破了我国城市旅游结构单一的局面,也适应了“参与性、娱乐性”世界旅游热潮,成为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前景。

2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

2.1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现状

农业旅游在陕西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初兴起以钓鱼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观光、民俗风情、农家休闲、田园风光为主体的农业旅游产业。据调查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建立了各类农业旅游景点近100个,其中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陕西苗木繁育中心、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代农业科技园7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7个,农家乐4031户,休闲农庄115户;全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达4.7万人,资产总额30.13亿元;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1.82亿元,实现利润2.11亿元,上缴税金5512.9万元,农产品销售收入28亿元。

2.2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模式

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其开发模式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2.2.1农业观光旅游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形成了以草业、肉羊、杂粮和林果为重点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果品、小麦、奶山羊、肉牛为重点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粮食、乳品、蔬菜、瓜果为重点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生猪、三叶(茶、桑、烟)、中药材为重点的陕南农业产业带。农业资源的整合为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业旅游基地。如,杨凌作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温室培育、无土栽培、克隆技术等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向人们全面展示“三高”农业的魅力,使游客领略到现代农业全新发展模式。

2.2.2田园风光旅游随着农业的发展,一批田园风光类休闲农业在城市周围勃然兴起,方便城市人周末或假日旅游。围绕中心城市,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营造特色田园风光。如西安市重点发展沿秦岭环山旅游公路2万hm2旅游观光农业板块,以及绕城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围的环城观光果林、体验农业,到2010年,全市计划建成30个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2.2.3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传统农村居家生活对日趋现代化、远离大自然的城市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传统农家位于偏僻之地,形成与当地环境和谐的地方特色,其民族风情保留较为浓郁,“好客”传统给竞争激烈、人情淡漠的城市人带来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为农村一景,人们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人类发展之初的生活体验,回归自然的感觉也在此找到了归宿。如安康的汉阴县大兴村大力发展农家乐,全村人均收入由1999年的不到500元增加到2005年的人均1600元,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2.4民俗风情旅游陕西粗犷豪迈的黄土风情、丰富多彩的关中民俗、清秀的陕南山水、纯朴的秦巴人家,犹如一幅幅风格各异、色彩斑斓的画卷,呈现在三秦大地,吸引着人们向往的脚步。农村有秀美的山川,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清新的空气和可口的饮食,是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如,岐山县以发掘周文化内涵为突破口,实现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于1998年在周公庙风景名胜区创建了西岐民俗村。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全县民俗旅游已初具规模,到2006年底,发展各类民俗接待户200多户,年接待游客35万多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00多万元,户均4万元,旅游业综合收入1.5亿多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形成了陕西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

2.3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优势

陕西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3.1资源丰富陕西农业资源优势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陕西素有中华民族农业发祥地之称,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深厚,早在4000多a前,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第二,陕西自然条件地域差异大,农业地域特点鲜明,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及陕南秦巴山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为农业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3.2政策优惠农业旅游因其农业特色,能直接享受国家项目政策的倾斜,有更多土地、税收、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上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旅游的发展。

2.3.3交通便捷“十一五”期间,陕西加快公路、铁路及机场建设的步伐,缩短了城市到各景区的时间距离。近年来,渭南至潼关、宝鸡至汉中、西安至蓝田、西安至禹门口、西安绕城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的建成和阳安铁路改造,西康、神延铁路通车,大大改善了陕西旅游交通状况。

3陕西农业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陕西农业旅游迅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科学合理规划

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基本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定位不准确,项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农业旅游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战略上缺少研究,工作中找不到抓手,导致农业旅游发展缓慢。如,陕北农家乐与关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都为一家一户的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也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迫切需要通过统一的规划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打造品牌。

3.2产业规模小

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大多数农业旅游项目规模狭小,项目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如有的观光果园、垂钓园除供游人观光、采摘和垂钓之外,大多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从而使游客在园区逗留时间短,导致农业的旅游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主要的农业旅游景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导致连接景区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有限,景区停车泊位少、厕所少,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尚不配套,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条件不容乐观,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这些都将影响农业旅游开发的进程。

3.4经营管理不规范

目前,农业旅游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定限制。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或执法手段不严,农业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陕西农业旅游还多是乡村集体或农民个体出资建设,普遍存在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旅游环境较差,卫生条件达不到标准,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存在“蒙客”、“宰客”、以及“脏、乱、差”现象,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甚至出现游客投诉现象,给景区带来负面影响。

3.5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陕西大多农业旅游地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服务素质较差,缺乏系统的营销知识,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的应用,经营理念的落后直接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

4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对策

4.1政府主导,营造环境

地方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尽早出台有关政策性文件,明确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农业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及经营特色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一些重点农业景点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服务,在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减免费用,坚决防止“三乱”发生。四是加强宣传,提高农业旅游的知名度,重视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品牌,促进农业旅游做大、做强,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2科学规划,健康发展

一是做好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坚持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二是规范管理,理顺管理体制,规范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星级评定行为。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人员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旅游项目。五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发展农业旅游,发展地方经济。

4.3提高档次,开发精品

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必须开发高质量的农业旅游产品。农业旅游要突出本地区农村自然景观和农业产业特色,不能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一定要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一是提高农业旅游的参与性,让游客下地干农活,上树摘蔬果,下海捕鱼虾,上马牧牛羊。二是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三是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4.4完善设施,改善环境

为提高以城镇居民为主的农业旅游服务质量,必须改善服务设施,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摒弃某些不良的农村生活习惯,特别要纠正农民认为服务低人一等的思想。农业旅游项目大多位于农村或城郊,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应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传统农村脏、乱、差的局面,确保在吃、住、行方面适应城镇居民对卫生、安全的要求,突出购、娱、游等要素的农味。

4.5区域合作,资源共享

农业旅游开发应当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切记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应与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农业旅游区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地的农业旅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