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三峡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三峡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三峡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1.重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1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2005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的第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25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100亿元、农村信用社50亿元贷款将用于建设重庆新农村[2]。这些巨额资金的投资项目包括支持修农家乐、建无公害绿色食品批发市场等,有利于农村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并有利于探索库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库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1.2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三峡库区具有很好的农业特色资源优势,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成库后,水域面积将达1048km2,广阔的水域是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良好场所[3]。三峡库区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农副土特产品,如“梁平甜茶”、彭水的“小米油桐”、城口的“鸡鸣贡茶”、奉节“脐橙”、长寿区的“沙田柚”、梁平县的“柚子”等。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像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这种龙头企业在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这些都为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1.3突出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网络

“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农村公路计划建设乡镇通畅工程6026km,建制村通达工程6488km,解决了剩余的251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739个建制村不通公路的问题,实现乡镇100%通畅、有条件的建制村100%通达,所有乡镇都有客运站[4]。重庆三峡库区已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一、二级公路连通各区县,三、四级公路连通各乡镇并通达各建制村的区循环经济视角下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勾佳(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渝中400042)摘要:重庆三峡库区是农村人口分布广,自然生态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区域。本文在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循环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旅游发展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域公路网络体系,至少保证一条二级公路连通相邻各区县以及周边省份。交通建设大大改善了库区交通条件,提高了各地区的可进入性,对三峡库区发展农业旅游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4政策支持优势

国家旅游局连续推出与农业旅游相关的“2006中国乡村游”、“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宣传主题。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出“乡村旅游业”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途径之一。与此相对应,重庆市也推出了“2008乡村旅游年”。出台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中,也提到要“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三峡和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加快建设旅游码头、机场和通往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高速公路,为旅游业大力发展打好基础”[5],这些新政策的实施将对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三峡农业旅游循环模式构建

2.1宏观产业链扩展模式

产业链扩展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注意扩展产业与优势资源的相关性,要在已有优势产业的延伸上多下功夫,使深化后的产业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二要力求扩展产业的高级化准则,即要求深加工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弹性。三要注意产业链剩余资源的再利用。良好的农业基础给三峡库区农副产品的发展及加工业的发展以良好的条件。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梁平甜茶”、彭水的“小米油桐”、城口的“鸡鸣贡茶”、奉节“脐橙”、长寿区的“沙田柚”、梁平县的“柚子”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像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这种龙头企业在不断壮大,这也反过来推动了库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建筑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利用农户庭院或田园等,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连结在一起,组成“四位一体”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融合养殖、种植、沼气、加工等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发、变废为宝、全面增值的生态经营模式,运用生物技术、沼气技术、食物链技术、生态循环技术、人工组装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使农业旅游区内没有一点的污染与废物,不用从外部购买肥料、饲料、燃料,以最少的投入来生产出最多的产品,且都是质量好、市场大、价格高、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值,使其效益达到普通种养场的几倍。重庆三峡库区在经过长期的探索加实践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山地丘陵“猪(鸡)—沼—果”生态模式,丘陵平坝区“粮(经济作物)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库岸带区“生态林(林果)—菜—花(草)—禽—沼—渔”循环型农业模式,城郊“绿岛型”生态循环模式等特色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6]。为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和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3.1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

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培训,有效利用农业旅游资源,融环境保护理念于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高资源配置率。同时,各级政府、旅游局及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鼓励与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和公众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强化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现重庆库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旅游新亮点

农业旅游的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保持乡土特色,突出以乡土文化和田园景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开发形式应该多元化,可以结合重庆三峡各个农业旅游地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旅游环境的营造和策划,做到既彰显各自特色,又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地方气息,同时还要方便游客的选择。打破传统、丰富多彩、全新的农业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又提高重游率,还有效地使淡季不显得过淡。

3.3发展农业优势产品,带动产业链循环发展

由于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丰富,有的农业发展已经产业化,发展农业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等农业产业化已经初具成效。发展农业优势产品还可建立起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这些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带动整个库区的餐饮、住宿、游憩等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农产品经销后返回的大量资金以及带入的外部投资可对库区其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整个重庆库区产业链的高效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