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负外部性农业旅游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在深圳等地出现,所以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研究也相对滞后。[8]45步入21世纪,随着休闲农业的加快发展,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内容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概念界定、类型阐述以及国外农业旅游经验介绍等,发展至对消费者行为、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等全方位的研究。近期,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与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表现出关注。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仍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及经验的介绍,二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实证调查与研究。综上可知,国内外对农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旅游基础理论、发展与管理模式以及经济文化环境效用等方面。国外的研究表明,农业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既会产生积极效用———正外部性,同时也对其产生消极作用———负外部性;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增长,其负外部性问题日渐突出,并将阻碍其快速健康发展。然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多偏重于对农业旅游正外部性的研究,对其负外部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更鲜少涉及其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为实现农业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寻求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内部化途径乃当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属于环境经济学范畴,1890年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之后由其门徒庇古对该理论加以扩充丰富。庇古将生产者对外部环境与他人的影响称为“外部性”,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两个方面,其中的正外部性是指一些人的生产行为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负外部性则是指一些人的生产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庇古又提出了“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概念,他认为当边际私人净产值小于边际社会净产值时,该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有利影响,具有边际社会收益;反之,具有边际社会成本。后来众多学者循着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寻求负外部性的内在化解决途径。科斯(Coase)在批判庇古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解决外部性问题应从社会总产值最大化或者损害最小化来考虑,不应局限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比较。我国学者沈满洪等在分析外部性的概念后,进一步提出外部性类型包含:对生产者与对消费者的外部性、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制度外部性与科技外部性等。
(二)集约化经营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率先对集约化与粗放式经营的内涵与外延加以界定,认为在一定地域面积上集中投入劳动力要素与资本,以实现规模经济的经营行为即属于集约化经营;反之,将劳动力要素与资本分散投放在各个地域则属于粗放式经营。新古典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等则更加强调科技进步对集约化经营的贡献,认为集约化经营不仅是劳动力要素与资本的简单叠加,更应是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对“集约”进一步界定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我国学者认为,集约与粗放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两极。者在表象与内涵上均存在本质差异:集约经营更强调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最优组合,获取最大投资回报,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粗放式增长则与之相反。
三、我国农业旅游的负外部性分析
据中国休闲农业网数据,目前我国有农家乐约150余万家,规模农业园区近1.8万家,每年接待游客数约4亿人/次,每年营业收入超1200亿元,带动近1500万农民就业。由此可见,农业旅游的正外部性明显。然而,农业旅游在实现较好的外部经济性之时,产品雷同、边际社会效益微弱、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等外部不经济性也日趋明显。
(一)制度的负外部性呈现
前期,为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各地政府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农田等开发农业旅游项目,项目开发对部分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度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得众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弱、小农业旅游企业出现,由于经营主体多为当地农户,受小农思想影响较大,思想上表现为小富即安,生产中表现为个体经营、缺少协作、缺乏自律与组织性,缺少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众多微小农业旅游企业对农业旅游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边际社会效益的提升。
(二)对生产者的负外部性明显
现有农业旅游企业生产经营范围有限、实力较弱。以农业旅游发展较好的长沙市为例,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农业旅游企业1600多家,其中星级农业旅游企业182家,除少数几个企业的经营面积超过1000亩外,近一半企业经营面积少于50亩,最少的仅5亩。不少小企业为节省成本,在产品形式上多相互简单模仿,经营管理方式粗放,造成同一区域内经营户间的恶性竞争激烈。众多弱小企业存在,导致生产要素与资本很难实现优化组合,要素生产率低下,投资回报率不高。除经营户间存在的不经济性外,经营户对当地其他生产者同样存在不经济性现象。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一方面使得当地人口密度增加,旅游者制造的大量噪音、生活垃圾、汽车尾气污染等影响其他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另一方面旅游者推高了当地的物价水平,致使当地村民的生活成本提升。
(三)对旅游消费者的负外部性显现
综合休闲农业网等专业门户网站的宣传信息来看,“生态”、“有机”、“绿色”等是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本源。然而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的经营基础乃常规农业,常规农业是一种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利用化石能源和工业技术装备的大量投放来提高产量。这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既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与旅游者消费期待的“绿色”、“生态”背道而驰。
(四)对代际均衡发展的负外部性显露
由于经营者的粗放式生产与管理,使得农村固有的乡村文化、原始生态环境被逐渐侵蚀与破坏。众多农业旅游经营者在无调查、无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项目,将不少地方建成了“村中城”。而农村的这种原生态文化环境正是当地的旅游核心吸引力,随着核心吸引力的丧失,旅游者也将逐渐远离该地。由此带来了乡村旅游资源的代际间非可持续性利用。
四、集约视角下农业旅游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
通过对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分析可知,当前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成因主要为: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众多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小微企业出现,由于受规模和实力影响,生产者多采用粗放式经营管理,具体表现为经营中的各自为阵、缺少协作与创新能力。这种典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加剧了农业旅游负外部性的扩张。为尽量消弭农业旅游带来的负外部性,采用与粗放式背向而驰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方式应是我国农业旅游负外部内部化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政策引导以淡化制度的负外部性
加强地方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从政策与制度上引导相关企业的融合与协作,促使休闲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减少粗放经营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首先,明确农业旅游经营企业审批部门,统一企业进入门槛,从源头上促进农业旅游生产经营朝向规模化发展。其次,对规模企业在土地、水电等资源使用方面提供更多价格优惠,对实现集约化管理的企业实行适当税收减免及退税优惠。再次,加强对新技术示范性应用的支持力度。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集约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即是新技术的应用程度。然而,因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较强,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时的资本成本与风险成本相对较高,致使较多资金薄弱的企业不敢贸然采用新技术。为削减新技术在休闲农业中应用时的成本,政府应从生产、经营、销售各方面,加强对采用新技术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后,加强农业旅游产品推介平台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生产季节性较强,生产企业的资金实力相对有限,企业借助传统媒介向消费者宣传产品的能力有限。为更好地将绿色、有机、生态的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分散的消费群体,政府应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休闲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协助农业旅游企业打造良好的销售渠道。
(二)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减少对生产者的负外部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多样,包含了个体农户、农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但不论哪种组织形式,其产品的涵括面都比较齐全,企业与外部的协作极少,造成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不高。为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应通过集约化生产方式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以实现生产要素与资本的最优组合。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可采用虚拟经营模式,主控核心技术与市场推广;中小企业则采用利基经营等模式管理休闲农业的生产、运输等环节;本地与外地农户通过土地等资源入股介入农业旅游,利用大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生产销售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以此实现社会总资源的有效利用及边际私人效益与边际社会效益的同步最大化。
(三)优化产品价值链条以弱化对消费者的负外部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形态主要有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农村民俗等,这些形态的共同特点是注重旅游六要素中“游”的价值创造。通过调查走访不难发现,不少旅游者在乡村游玩时,多从事打牌、唱K等室内活动,许多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常会购买当地价格不低的绿色蔬果和肉制品。由此可知,农业旅游的核心价值创造节点除了“游”外,更多的是“食”与“购”。为此,农业旅游经营者应跳出自产自销的小农业范畴,通过集约方式委托或联合当地及外地农户生产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有机”、“绿色”、“生态”型农副产品,将销售方式由等客上门买变成送货上门卖,借鉴德国等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通过农副产品直销渠道的搭建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四)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以防止代际发展的负外部性
当前农业旅游的基础是常规农业,常规农业以大量化石能源投放为特征。过量化石能源的投放将对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产生破坏作用,最终引发生态系统失衡。改变这种失衡状态的最好方式是以集约化的生态有机农业替代常规农业。生态有机农业要求农药、化肥、石油的精准投放,强调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安全与农产品的“绿色”、“有机”生产。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物联网是近几年兴起来的一种网络技术,以人与物的实时沟通为特点,强调远程实时跟踪监控、精准化投放、精细化管理。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农业旅游企业中进行示范性应用,并充分显现出对生态农业发展与集约化生产管理的积极作用。经营者应加速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步伐,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改善农业旅游生产环境,实现农业旅游资源的代际均衡利用。
五、结论
农业旅游发展适应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我国农业旅游经营主体多为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管理技术落后,使得生产要素与资本难以实现最优组合,农业旅游发展对外部环境的不经济性已经显现。为此,转变原有生产经营方式,通过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将会是今后的重要探索。
作者:许宇飞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