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对比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文章首先比较了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并归纳出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四点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农业旅游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启示:一是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协同效应;二是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三是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营销主题;四是重视农村福利和农民素质“双提升”。
[关键词]农业旅游;国外成功经验;启示
农业旅游是由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是农业“接二连三”的一大重要表现,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旅游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欧洲是全球农业旅游的发源地,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进入成熟阶段,目前农业旅游已形成非常高的规模。随着欧洲农业旅游不断掀起,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大力支持农业旅游发展,农业旅游的地位显著提升。事实证明,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农业旅游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突出。当前国内农业旅游也取得较大成就,生态观光农业园、生态农庄、乡村度假等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北京韩村河、浙江(中国)花木城等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然而,相比国外农业旅游发达地区,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农业旅游线路相对不够丰富,农业旅游相关体制不够完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本文总结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为国内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政府支持型观光农业旅游模式
政府支持型观光农业旅游模式是指按照政府安排从事农业观光,通过税收、补贴、奖励、公共物品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代表国家有日本。由于日本土地资源紧缺,导致土地价格较高。此外,日本劳动力价格昂贵,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双重困境,导致日本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日本政府出台了强有利的政策措施来加快农业发展,强化日本农业的观光旅游发展,将农业休闲活动与农业健康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支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统筹管理及科学指导,从国家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以带动农业发展和完善农业旅游环境为基础,协调农业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农业旅游绿色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目前,日本观光农业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超过800万人次。
(二)行业协会组织型农业旅游模式
行业协会组织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通过农业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社团组织以及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对农业旅游发展进行管理与指导。采用该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法国。政府与行业协会相互合作,推动法国乡村农业旅游发展。政府部门通过行业协会来管理与规范农业旅游发展,通过行业自律来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随着行业协会服务功能的不断扩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逐渐向监督职能转变,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日益显著,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与日本农业旅游发展不同,法国的农业旅游是多元化主导机构,农户、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合理配置整合各类农业资源、旅游资源,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整合思路,探索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集群效应,成功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双赢。
(三)产业融合型农业旅游模式
产业融合型旅游模式是指以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业产业链拓展开发农业休闲、观光、度假等功能,带动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典型的代表国家是澳大利亚。早在1788年,澳大利亚就开始大量种植葡萄;二十余年后,澳大利亚葡萄园区就开始酿造和销售葡萄酒。2013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达183万吨,同比增长率超过10%。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为依托产业,凭借优美的田园风光、特色餐饮、葡萄酒酿造工艺、葡萄酒历史文化,开发体验式旅游与多元化文化旅游的组合型农业旅游。此外,为了促进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大力推进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葡萄酒旅游,创造农业旅游产业经济的乘数效应。澳大利亚葡萄旅游业的发展特征是以农业促进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融合型农业旅游模式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发展地区,该特色农业具备的规模经济效益越小,越有利于产业融合,进而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促使特色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越来越大。
(四)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模式
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以满足乡村农业需求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生态、生活风情相协调的旅游模式。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德国。1919年,德国最早制定了市民农园的相关法律制度,政府部门为市民提供小块公共土地或市民租用土地,用于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等活动,促进市民走进农园,体验农园耕地及生态风情,让市民享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市民农园是一种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工业化与城市化息息相关,有助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农业规划和管理。随着农耕时代的不断发展,德国的市民农园已形成五大特色功能,包括农耕体验、休闲社交、健康饮食、美化环境以及生态疗养。一方面,生态风情型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改善城市生活中的空气、水及噪声污染问题;另一方面,生态风情型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市民的农耕热情,通过农业旅游让市民享受农家生活乐趣和休闲娱乐观光。因此,生态风情型农业旅游模式发挥了农业的生态旅游功能,让市民回归自然,享受生态风情的高层次旅游。
(五)科技支撑型农业旅游模式
科技支撑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利用科研优势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典型的国家有新加坡。农业科技园是新加坡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建设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各类农产品养殖场、生态走廊等一系列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实力,是农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目前,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是集农业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公园,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园区,采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园的旅游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园、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形式,展现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技术与成果。
(六)节庆民俗型农业旅游模式
节庆风俗型农业旅游模式是指将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以及农耕文化融合,通过举行主题型节庆农业旅游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典型的国家有美国。在美国,万圣节、樱桃节以及草莓节等都是典型的节庆风俗型农业旅游活动。这类节日的开展,促使大型农场、旅游企业、流通企业、加工企业以及娱乐企业合作,形成多产业联盟战略,带动区域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知名度。该农业旅游模式适用于人文资源浓厚和商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展示农业旅游的典型主题,发挥农业旅游的溢出效益,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二、国外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
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依托政府、社会组织、科技、产业、生态风情以及节庆民俗等优势,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旅游资源,提升农业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个体户四个层面,总结国外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引导,优化农业旅游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府部门在农业旅游中发挥重要的管理职能或监督职能,如日本政府是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部门,法国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职能主要是监督职能。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政府监督,都需要政府参与农业旅游发展。国外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制定农业旅游的规划、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二是对农业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扶持,如减免税收政策和增加专项及经费等。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引导能够有效避免农业旅游资源的雷同或重复建造,有利于农业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二)协会组织,创新农业旅游服务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企业及个体户的纽带。一方面,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了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农业旅游企业及个体户通过行业协会进行技术交流,有助于推广先进技术和约束农业旅游业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国农业旅游行业协会的成立,强化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带动了法国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最终提高了法国农业旅游的知名度。
(三)企业主导,加快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
农业旅游的发展应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以及多方参与”的原则,企业主导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农业旅游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农业旅游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性,形成农业景点、宾馆、旅行社、车辆及科研单位的战略联盟,开发组合型旅游产品。同时,利用媒体、网络、电视、电台、报刊以及展览会做好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工作,整合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资源,加快农业旅游发展。
(四)个体户参与,拓展农业旅游的业务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以地域风情、生态民俗以及人文景观为吸引物,鼓励个体户参与,拓展农业旅游业务。个体户及农民对农业旅游的认可支持,有利于加强农民与游客的交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个体户参与扩大了农业旅游的业务范围,帮助个体户将农业旅游发展为副业经营,不仅提高个体户的收入,还壮大了农业旅游业主队伍。
三、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生产资源丰富,农耕文化习俗悠久,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1991年,上海的南汇桃花节拉开了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作为重点工作。2015年7月,我国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开拓旅游消费空间,激发游客的消费需求。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可知,2014年我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农业旅游特色村10万余个,年接待游客12亿余次,农业旅游营业收入超过3200亿元,促使3300万农民增收受益。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快、势头好,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结合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启示:
(一)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也不是纯粹的旅游业,其发展必然要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效应。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农业发展为本,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农业发展。也就是说,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应以农业生产为核心,通过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农业以及科学化农业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发展,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垂钓、田园游玩、农家乐以及休闲度假等项目,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农业旅游需求,还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无公害的新鲜农产品,也加快了农村地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资源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基础,不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必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到农业休闲观光及农村度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发展应加强农业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农业生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合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热门景点的拥挤,推出多样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另一方面,综合考虑农业旅游的各项资源,避免对农村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破坏,强化农业生态资源的保护。
(三)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营销主题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发展中仍存在雷同现象,导致农业旅游缺乏个性化和特色化。而且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方式单一,导致农业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显著。农业生态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导致生态果园在旺季车水马龙,在淡季就门庭冷落。为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农庄的管理,指导农庄或果园开展与农业相关的特色主题,举办各类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借助新型媒体来开展农业营销工作,开发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服务的农业旅游项目,提升农业旅游的档次。
(四)重视农村福利和农民素质“双提升”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重视农村的社会福利,兼顾农民增收和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及相关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功能,提高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发展农业旅游来提高农村福利,全面提升农民的人口素质。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只有农民参与,才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农业旅游的特色性。发展农业旅游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统筹城乡发展,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农村福利,还要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福利与农民素质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AKpinar,NTala,CeylanC.etal.Ruralwomenandagro-tourisminthecontextof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acasestudyfromTurkey[J].Environment,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2004,6(4):473-486.
[2]FrechtlinA.Tchetchik,A.Doesruraltourismbenefitfromagricul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5,26(4):493-501.
[3]张瑜,杨晓霞,向旭.托斯卡纳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5):83-88.
[4]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刘萍.从欧美农业旅游集群看中国的观光农业———以美国、意大利、波兰为例[J].生态经济,2014(4):138-142.
作者:王琳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