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旅游的创意发展路径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旅游的创意发展路径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旅游的创意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大别山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近些年在农业旅游开发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但其文化含量、产品创新方面仍显不足。在梳理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强度弱、配套设施落后、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等问题,并从产业发展型、居民参与型、资源导向型、文化传承型四个角度提出其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别山;农业旅游;创意旅游;开发模式

自1998年,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以来,它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博弈点,迅速渗透到所有终端产业领域。近些年来传统的农业也毫无例外地将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运用在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荷兰通过“高科技创汇型”的独特优势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德国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形成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创意农业模式,日本的“一村一品”成为创意农业“多功能致富型”楷模等。进入21世纪,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依托巨大的客源市场,我国许多发达城市的市郊都进行了创意农业旅游项目的有效尝试,并涌现出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北京密云县的“紫海香堤”多元创意组合模式、昌平区“植物迷宫”景观农业创意模式、房山区“波龙堡酒庄”产业融合创意模式、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区域品牌组合模式等,都产生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可见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将科技、文化、艺术和个人的才智融入到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将释放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当前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形成旅游新业态,还能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大别山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近些年在乡村旅游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但其产业融合、产品创新、文化挖掘方面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其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以期提供思路和参考。

1相关研究综述

“创意农业”的提法早些年就见诸各种媒体,作为创业产业的一种类型,秦向阳认为创意农业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总称。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意农业”与“旅游”之间有着天然的耦合,特别是在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意农业旅游”的实践项目炙手可热,但相关理论研究稍显滞后,主要集中在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及创意农业旅游的个案实践上,如诸丹,袁力以成都创意农业园为例,分析了创意农业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可特续发展提供了文化、艺术、经济等多领域的新兴价值内涵;丰燕,王宇将当前创意农业的类型和发展模式落实到荆州市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规划中;孙杨等探讨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其创意农业旅游运作模式;周依依,穆娟丽分析了云南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并从国外的经验介绍上提出其发展路径。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的概况,并在此基础提出了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路径。

2大别山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2.1大别山农业旅游资源类型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借鉴刘敏,甘枝茂的分类方法,大别山的农业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表1中的几大类型。

2.2大别山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2.2.1农业旅游开发模式较为单一

如上分析,大别山地区农业旅游资源门类齐全,资源丰富,主要特色表现为山乡田园风光和鄂东乡土风情,但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来看,仅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等传统项目的营造上,缺乏创新理念的植入,参与体验项目的深度开发和特色文化的营造明显不足,农业旅游资源利用率低。如特色农副产品罗田板栗、甜柿等,还停留在土特产品的零星售卖上,远未形成种植+旅游,采摘+旅游,购买+旅游,节庆+旅游的产业化模式。

2.2.2农业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在旅游扶贫政策的带动下,近些年大别山农业旅游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大别山黄冈地区共有登记在册农家乐经营户2000余家,但大多以提供食宿、种养、采摘、垂钓等旅游项目为主。由于可进入门槛较低,绝大数农户的自发经营既没有产生规模品牌效应,而且缺乏规划的低层次模仿造成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还处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上,生存状况堪忧。

2.2.3创意旅游营销理念明显不足

与传统农业相比,创意农业旅游注入了大量的知识元素和全新的人文理念,以此重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种理念更应该通过全新的营销方式进行传播。首先从营销理念上大别山农业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采摘、节庆等常规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宣传介绍上,更应用从农业文明的传承和“乡愁情节”的营造上做文章;其次在营销手段上除了常态化的报刊、网络和电视媒体等手段,更应该关注社交媒体营销,通过分享、评价、讨论等方式营造更加真实可信的消费场景和口碑效应。

3基于创意的大别山农业旅游开发路径

3.1产业发展型创意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资源充分循环利用和产业拓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即以第一产业——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为延展,以第三产业——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出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以大别山罗田县为例,罗田是著名的“中国板栗之乡”.栽培总面积达6.67余万hm2,年产板栗3500万kg以上。每到金秋时节,罗田也推出“打板栗”特色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农家乐、打板栗、剥板栗、炒板栗、品板栗、邮寄板栗、保鲜板栗一条龙服务,但每1kg板栗售价仅仅停留在10元左右,远未达到产业链式发展,产品的附加值极低。为此,可在种植、加工、环保等环节融入创意旅游的元素,让游客深度体验到板栗在罗田的悠久历史和保健功能,并参与到认养、收获、加工、制作、学习板栗文化的系列活动中来.

3.2居民参与型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社区参与旅游一直被誉为是21世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当地村民广泛参与到农业旅游中来,不仅能提高村民的收入和文化认同度,而且还是构建原乡文化、美丽乡村的最佳选择。以罗田九资河镇为例,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曾是2600多年前战国时期“鸠鹚”国的旧址,古镇孕育了京剧大师余三胜、农民领袖徐寿辉,保存着明清时的古建筑遗风,更让其冠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最美乡村”的是其田间村头、村舍屋旁的“水上红叶”——乌桕树。每到秋季,红红的乌桕树所渲染的田园风光吸引了无数摄影家、画家来此写生、采风,并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红叶节。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全镇绝大多数农户办起了农家乐,但仅仅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层次上,规模小,功能单一。为此,应鼓励村民全面参与旅游,在恢复大别山地区乡土建筑的基础上,全面展现鄂东乡土文化,屋内的布置在保证现代功能的基础上还原农耕时代的古朴自然;农家菜系以鄂东土菜为主,如吊锅;同时也把那些渐渐被人们淡忘和忽视的特色民俗风情传承下来,游客来到此地,可以在参与农事劳作和蔬菜水果采摘的同时参与到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当中去,如传统的磨豆腐、打糍粑、东腔戏、畈歌等民间游艺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慢生活中更好地体验大别山的风土人情。

3.3资源导向型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重点是经过创意,将优势资源或特色资源提升,使传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达到产业升级,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以大别山蕲春中草药为例,作为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在明代中期就是全国著名的中草药进出口港口和商埠,其药材“吞吐量为江淮之冠”。这里的农民历来有种植中草药的习惯,近些年在全球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之下,蕲春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新增3733.33hm2,工商注册涉艾商家达651家,线上线下商60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涉及全国20余个省市,年实现产值20亿元。在此背景之下,依托特色资源重塑产业链,实现“药旅联动”已然成为蕲春中医药产业创意发展的最佳路径。将旅游元素全面融合到“医药工业、药材种植、医药物流、医药文化、中医治疗”五大板块,开发“药养、医养、食养、疗养”系列旅游产品,撬动中医药产业增长极,全面实现“文”“药”“旅”“农”的深度融合。

3.4文化传承型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该模式在传承乡村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整合旅游农业资源,增加农业附加值,创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发展模式。以茶叶为例,大别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覆盖了大别山区的29个县市,茶叶创造的价值也占当地居民收入高达50%以上,然而茶农对于茶叶能创造的价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卖茶叶上。近些年,在“美丽乡村”政策推动下,英山县现有茶园1.53万hm2,已建成5个万亩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30多个茶叶专业村,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名茶(绿茶)之乡”和“全国无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然而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只提供茶园观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较差,这些都会制约游客对该地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在具有连片规模的茶山地区建设一个“特色茶文化农庄”。该农庄必须具有一套完整的接待体系,让游客在一个大型的农庄内就能体验到具有主题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在茶农的参与之下完成从种茶、采茶、制茶、品茶、鉴茶、茶艺、茶点的完全体验。在特色茶文化农庄内,让居民展示传统的制茶工艺,游客亦可跟随居民学做特色茶点,入住茶乡古舍体验传统茶俗等。特色茶庄兼具茶叶初精制加工、茶文化传播、手工制茶技艺体验、茶叶品茗、茶产品展示及交易、百科古茶园鉴赏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小型会议、旅游团队接待等功能。这样游客可以充分体验到农耕乐趣、贴近大自然、放松身心;又可以发挥英山“云雾”的潜力,提高附加值,重要的是通过挖掘传统茶文化及习俗,实现文化+旅游的创意化发展。创意农业旅游既遵循了创意产业的运行机制与增值机理,同时又符合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借鉴相关地区的发展经验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大别山黄冈地区的创意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以期促进大别山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丽伟.发达国家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功经验[J].学术交流,2010,197(8):79-82.

[2]秦向阳,等.创意农业的概念、特征及类型[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9-32.

[3]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4]王银芹.创意农业与村镇特色景观旅游业开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321-324.

[5]诸丹,袁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创意农业助推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9):54-56.

[6]丰燕,王宇.浅析城市周边地区休闲创意农业旅游规划——以荆州市川店镇双店村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5(8):132-136.

[7]孙杨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创意农业旅游运作模式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1,35(3):40-42.

[8]周依依,穆娟丽.云南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路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113-117.

[9]刘敏,甘枝茂.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4):167-171.

[10]卢云亭,李同德,周盈.创意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0:36-39.

[11]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网[EB/OL]

作者:叶俊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