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职院校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创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职院校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创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职院校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创建

一、构建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以农职院校为主体,设立农业推广中心,作为学校开展推广工作的领导机构,下设推广基金中心、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中心、网络信息服务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学生科技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推广服务体系,作为农职院校进行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如图1所示。推广服务体系要管理有序、分工明确,保证推广过程中各环节的有效运行,并形成良性循环,以学校推广服务工作带动教学的发展。

二、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职院校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过程中涉及多个机构,包括相关院系、推广处、科技处、研究所等。这些机构由于责任分散,严重缺乏相互间的统筹协调,必须创新管理模式,整合资源,打破多头管理的局限,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据农职院校的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新条件,采取多种创新模式进行管理模式改革。模式一:在学校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实施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推广工作的最高领导,将推广责任分配给多位副校长负责,各位副校长分工明确,同时保持相互沟通、交流、协调并形成监督的习惯。模式二:成立农业推广基金中心。主要负责设立并管理学校用于推广的发展基金,基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学杂费的5%,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费的80%(除培训教师的培训费外)以及财政拨付的专项推广费等。基金的管理通过建立推广专项资金专户,由计财科代管,各项推广支出按照年中、年末等不同固定时段向校计财科报送资金使用情况,以便有效汇总和决算。中心负责人要在年底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关系到农业推广工作的推广内容,因此要从单一的粮食、作物栽培专业发展成为种养、经营、管理、加工等配套的一体化专业体系;把传统的家庭经营向园林花卉、无公害蔬菜栽培、特种动物养殖、生物制药、农村能源、旅游观光农业等专业方向过渡。进而使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既可以扩大招生量,同时可以使推广内容更加全面,更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专业设置和调整优化,除了适应性,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学校要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向、农民需求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有利于学校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农业推广工作的质量

建设一支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德才兼备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保障农业推广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当地农业技术工作的全过程,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农业推广工作,并将此严格纳入对青年教师的评价标准之中;学校教师与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进行适当的人员交流,通过“交换工作”的方式来促进教师推广技能的形成;建立推广师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对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志愿从教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他们从一进校就接受“双师型”培训。

五、制订相关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专家积极性

农职院校的专家教授是农业推广的重要队伍,但由于受观念影响及市场经济时代的现实冲击,越来越多的专家不愿主动参与到农业推广工作中去。为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制订相关激励机制。方案一:制订物质奖励政策。经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办公室检查、考核、评比,对出色完成推广任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的项目组和个人,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奖励资金从“农业推广基金中心”经费中支出。方案二:实施成长晋升政策。主要包括加大推广人员进修、外出培训学习、出国等机会,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上给予政策倾斜。对于农业推广人员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当为职称与职务的晋升。高校的职称与职务评定都有严格的专业技术评聘办法,如果将科研成果、论文、专著、外语水平等硬性指标适当放宽,而将推广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适当地破格晋升,这种倾斜政策可以激发众多专家走出校园,走向田间。

六、依托推广项目,建立示范基地

众所周知,基地是学校的试验站,也是农业推广的重要途径。纵观许多农业高校、农职院校能在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其成功的法宝之一就是因为建立示范基地。如,陕西杨凌职业技术院校的“依托推广项目,建立示范基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从纵向和横向同时入手。纵向上: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和杨凌示范区等科研计划项目;横向上:积极开展协作,分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彬县人民政府、国家佛坪自然保护区及相关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争取参与项目。

七、严格把关科研项目,实行责任追究制

一个完整的农业科研项目,不仅要研究出实用的科技成果,更要将成果送到农民手中,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借鉴美国的赠地学院,即政府提供土地和经费,学校承担研究与推广,如果科研成果用不到农村,产生不了效益,追究相应责任。虽然我国的推广模式与国外不同,但现在一些农职院校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试验与探索,已经说明技术的拥有者和推广者应该是同一批人。对于农职院校的科研推广项目,也应该学习美国严格把关的做法,科研项目的完成需要严格审核,科研成果不代表项目完成,而应该跟踪到农民,把科技知识成果送到农民手中,课题才能算完成。在为项目评奖、专家晋级的时候,需要提供出推广的面积,农民受益的相关数字等来证明推广工作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推广工作,建议实行责任追究制,首先对项目首席专家实行责任追究,其次对项目内部也要按责任大小进行追究。

八、建设“生态校园”,搭建推广平台

“生态校园”是一项创新工程。2005年在原陕西省委副书记范肖梅的倡导下,专家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提出实施农村生态校园示范项目。其初衷是让农村孩子喝上鲜奶增强体质,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而发展到现在,这一举措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推广平台。农职院校可以学习建设“生态校园”,搭建环保、便捷的推广平台。学校可以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成果,结合地区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几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利用学校废物资源,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推行“果园生草、学校养羊、学生喝奶、改厕治污、处理粪便、生产沼气、沼液肥田”的生态循环模式[1],建立生态校园。不仅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而且实现了节约资源、学生素质提高、农民参与积极的效果,成为真正有效的农业推广平台。还可以一改过去农民对学技术不热心、对专家下乡推广农业技术没兴趣、对参加培训不积极等被动状态,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