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国初期农业推广的环境与推广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国初期农业推广的环境与推广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国初期农业推广的环境与推广方式

[摘要]国内关于建国初期农业推广的研究论文不多,而关于建国初期陕西农业推广环境推广方式的专题研究也没有。在对建国初期陕西农业生产环境、推广环境、推广方式及推广效果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将这一时期的推广情况呈现出来,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国初期;陕西;农业推广环境;推广方式;1949~195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战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业荒废。如何推进国家重建,恢复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了当时党和国家最为重要的工作。而面对数以亿计的贫苦农民,如何让占人口绝对数量的这一阶层,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但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开展农业推广、加快技术良种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而这一时期,陕西农业推广的环境及其推广方式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

1农业生产与推广的环境

1.1农业生产环境

1.1.1陕西农业的恢复

建国初,饱经战争蹂躏的华夏大地百业萧条、民生凋敝。如何稳定国内政治经济环境、恢复社会生产、改善民众生活,特别是加快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对于拱卫人民政权和党的领导,意义极为重大。从1949年开始至1952年,人民政权领导全国各解放区开展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项重建工作。毫无疑问,农业成为恢复和重建的关键。陕西农业恢复从1949年5月开始,起初是在全省新解放区的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随着农村社会环境的趋稳,1950年10月全省开始选点试办,进行,到1952年7月完成。与此同时,1950~1952年的春耕,全省各专、县、县辖区及一些乡召开了生产会、干部会、农民代表会等各类会议,动员各级干部,部署指导农业生产;各级党政领导与技术人员深入农村,扎根生产一线,传播农业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开展生产。伴随着的推行,全省的互助合作也开展起来。工换工、畜变工等互助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户人力畜力不足、农具短缺的难题。此外,为加快农业的恢复和生产,西北军政委员会和陕西省还发放了各类农资贷款。经过三年恢复,全省粮棉畜发展超过战前水平,农业发展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1.2“一五”计划的实施与陕西农业发展

农业三年恢复,为全国“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当然,从政治环境上看,对内国民党大陆残余得到清理,对外抗美援朝中美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这种趋稳的国际国内环境也是“一五”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从1953年开始,国家实施了旨在加快工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五”计划。就陕西而言,“一五”时期陕西成为国家工业项目布局的重点地区,然当时陕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国家资金投入外,迫切需要社会经济领域各行业的支持。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陕西将农业、手工业等纳入到社会主义集体化的轨道,从资金、物力上支持了工业,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农业上,为落实“一五”计划目标,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全国一样,陕西在全省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向集体所有、农户生产向集体生产的转变。农业生产关系、经营方式的改变,急需技术的指导支持。为此,陕西省农林厅在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培训农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制定了《陕西省农业增产技术指导试行方案》,推广深耕保墒、增施肥料、合理密植、科学灌溉等技术,指导全省农业生产。到1957年全省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粮棉畜产量超过1952年。

1.2农业推广环境

1.2.1推广机构和推广体系的建立

1950年成立的陕西农林厅,设农业推广科,指导全省推广工作。根据1952年农业部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结合陕西实际,省农林厅成立种子、植保、土壤肥料等专业站。同时充实调整专区农技推广机构,将农业推广辅导区改成专区农技站,全省设渭南、咸阳、彬县、大荔、宝鸡、延安、汉中等11个专区推广站(之后撤并为8个)。1955年根据合作化发展需要,全省新建100个县及县辖区农技站,到1956年实现每县都有农技站的目标,至1957年,省、专、县、区四级推广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合作化的开展,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形成“社”为单元的集体化生产组织形式。及合作化的开展,农民生产热情高涨,生产中涌现出的模范典型,成为经验示范、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此外,陕西各地建立的农场也成为技术良种试验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到1957年全省基本形成以“社”为单元、以农场为载体、以劳模为示范、以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以省、专、县、区为基本格局的推广体系。推广机构、体系的建立,形成了农业推广的专业机构和专职人员,这为推广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2合作化的开展

早在延安时期,我党领导的陕北地区的农民就因劳力农具缺乏,开展了互助合作。建国初,陕西在全省新解放区推广了这种形式,适应了当时的生产条件,使得农业快速恢复。1952年11月省委作出“重点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全省农村开始了农业初级社的建社工作,到1955年底全省建立的初级社达6.09万个,基本实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初级社大发展后,陕西从1956年1月开始了高级社的建社工作。随着全国合作化高潮的到来,陕西高级社也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到1957年底全省高级社32262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转变,土地私有转向土地集体所有。初级社、高级社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集体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为农业推广人员下乡入社蹲点、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形成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有利于技术良种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1.2.3推广的社会需求

战后的中国,社会生产力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的建立,的施行、合作化的开展,劳苦大众成为主人,生产的积极性、对技术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意味着丰产或多产,这对解决自身的“口粮”意义重大。就国家而言,改变落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事关执政基础和政权稳定。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广大农民都对农业推广有着迫切的需求,这是推广的大环境。

2农业推广的主要方式

2.1群众性选种与推广

依靠和发动群众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一经验也被用于建国初的农业推广领域。1950年初农业部的《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提出,要发动群众开展选种和良种推广。稍后,陕西省及农林厅出台的《1950年小麦选种计划及实施办法》和《关于小麦选种工作的指示》均提出要发动群众及妇女儿童参与选种与良种推广。1951年《农林厅相关指示》和《陕西棉花选种计划》进一步要求开展群众性选种及推广工作,并将选种由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棉花、豆类等作物。群众性选种在全省展开。1950年,陕西泾阳县广吉区各村以生产小组为基础组成选种委员会,邀集选种有经验的农民和农场、推广站工作人员领导群众进行选种;同年夏天,全省28个县选小麦良种278.5万kg、秋播3万hm2,到1956、1957年分散的农户式选种转变成合作社集体化的选种形式,建立留种地16.67万hm2。

2.2丰产竞赛与典型示范丰产竞赛

1951年初,政务院出台的《关于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的决定》要求,开展农业丰产和竞赛比拼。根据指示,陕西省委对此作出部署。1951年春耕后,陕西各地的互助组参与到这一运动当中。丰产竞赛中全省涌现了一批生产先进与劳动模范,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竞赛中,各地想尽办法来提高产量,实践摸索、总结了各种经验、方法及技术,如合理倒茬、精耕密植、增加水肥等等。此外,竞赛运动也加速了省外良种在陕的推广,如引进推广了玉米良种辽东白、金皇后等,前者在陕推广达18.67万hm2。总体上看,丰产运动加速了方法经验、技术良种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典型示范。50年代为加快小麦等良种的推广,典型示范这种推广方式在全省开展起来。1951年陕西选取36个县、113个示范点开展“碧蚂一号”的试种推广。1952年选取兴平、武功等5县作为丰产示范县,开展技术经验推广。1953年示范县小麦产量达120~150kg/667m2,到1956年单产大于150kg的县有9个。此外,西北农学院还在全省建有示范户(点)。这种典型示范起到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2.3农技体系的技术推广

陕西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为农技人员开展农业推广提供了条件和平台。1952年全省农业推广部门向省内138万农民推广了小麦种植技术。1954年陕西各级推广机构对省内80万乡村技术员、劳动模范,开展了病虫防治、密植、施肥等技术培训。农业社的建立,全省各级农技站技术人员开展了驻社蹲点和示范指导:一是农技站以合同的形式向社员推广农业技术;二是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社员生产情况及创新性的方法经验等,及时总结推广。此外,全省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还利用当地农校,为农业社培训了懂技术、善种植、能推广的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成果在一线得到快速应用和推广。

3推广成效一是加快了农业技术良种的推广

种植业方面,推广了小麦碧蚂1号,玉米辽东白、金皇后,水稻胜利籼、泾斯棉、胜利油菜等农作良种,其中碧蚂1号在黄淮流域更是推广了1亿亩;畜牧方面,推广了秦川牛、内江猪及家畜人工授精技术;耕作技术上,推广了精耕密植、增水增肥、病虫防治、深耕保墒等技术。二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广了播种机、收割机、翻地犁、双铧犁、单铧犁、五吋步犁等农机具;变革耕制,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提高了复种指数并开展了间套作;广泛施用农家肥,增加了绿肥和化肥的施用量。农机具、肥料的广泛使用,新耕制、间套作的推行,提高了陕西农业生产力和农业产量。粮、棉、大家畜等农牧产量分别由1949年的33.1亿kg、0.437亿kg、149万头增长到1957年的44.4亿kg、1.162亿kg和253.8万头。三是普及了农业文化知识。建国初,按照国家及相关部委的通知及指示,陕西各地也掀起了扫盲教育运动,提高了农民文化知识。此外全省农村各地摈弃了旧有的生产习俗和落后观念,如妇女不下地、近亲结婚、早婚等等,推广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农牧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陕西省农业合作史编委会.陕西省农业合作简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82-83.

[3]陕西省农林厅.陕西省五零年小麦选种计划及实施办法[J]陕西政报,1950(1):33.

[4]张晓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J]农业考古,2013(33):44-47.

[5]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科学技术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6.

[6]陕西省统计局.陕西四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325-326,333.

作者:苏毅 朱宏斌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