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广西农业物流土地流转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广西农业物流土地流转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广西农业物流土地流转对策

1广西农业物流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1广西农业物流现状

1.1.1物流基础设施较完善,区位优势突出。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区内有邕江、左江、右江、柳江、桂江等江河,主要铁路干线有南昆、湘桂、南防、黎湛、黔桂等线路。拥有桂海、桂梧、南梧等多条高速公路及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代表的便捷的空中走廊。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为农业物流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1.1.2农产品较丰富,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迅速。广西是我国农产品比较丰富的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拥有各类名特优农产品1200多种,区内各地享有“中国龙眼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茉莉花之乡”、“中国荔枝之乡”和“中国奶水牛之乡”等多种称号,丰富的农产品赢得了国内外的青睐。2009年在上海举行的农产品展销会上,广西500t各种名特优农产品两天就销售一空,2009年底广西举办的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会吸引了国内外l0万客商上网浏览采购[1]。同时,广西防城港、南宁、柳州等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也为广西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1.3农业物流技术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导致广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不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农业物流技术有以下特点:第一,除国家投资或扶持建设了一批较先进的农业物流设施(如桂林兴安等县的农产品交易系统,全州、恭城等县的果品冷库等)外,仍以传统的低档次设施设备为主,如接近农村市场终端的物流主要是以拖拉机、农用车、摩托车甚至脚踏三轮车和自行车为运输载体。第二,农业物流技术的系统性集约优势因组织程度低而难以发挥。第三,农业物流设施设备及管理技术的改善速度相对缓慢[2]。

1.2广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2.1广西农村土地流转概况。广西在地域上属于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全区土地面积236万km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广西农村人口4026万,在全国排第9位,耕地总面积为26142万hm2,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1.04%,人均耕地面积534m2,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0%左右,具有农村人口多、耕地少、耕作条件不及平原的特点[3]。广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据广西农业厅的统计,2010年6月广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2.33万hm2,占全区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11%;涉及农户120.0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4%。

1.2.2广西农村土地流转特点。广西农村经济总体欠发达,其土地流转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绝大部分属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较困难家庭仍采用耕牛和人力来耕种,实行粗放式生产。土地的分割仍然保留国家家庭承包制时的地形地貌,小块分配、小块耕种、独立收割。很多农户原来是种两季水稻,现在基本上都只种一季,这种单季作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间接导致土地抛荒,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抛荒现象没有根除。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抛荒现象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家实施相关惠农政策之后,抛荒现象虽有所好转,但是至今没有彻底改变。不少农户多年未种自己的承包地,导致土地闲置。三是土地流转层次较低。在国家农业税取消之前,许多农民都想把抛荒的土地转租给他人,却很难找到承租对象。因为承租人也要面临风险,一方面要承担农业税和相关农业成本,另一方面土地用途有一定限制。国家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等政策后,这种现象有所改观,开始有农民专职从事农业生产,规模化承租土地,但是土地流转的低层次性没有根本改变,客观上也限制了农村土地的流转[3]。

2农村土地流转对广西农业物流产生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了农业物流需求。以广西玉林市为例,据了解,玉林市在农村实行土地经营流转,以专业大户集中连片租用为主,多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了香蕉、果蔗、中药材、蚕桑、荔枝、剑麻、速生桉、糖蔗等连片生产基地。目前,该市农户共流转出租土地3.5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95%,流转后形成产业基地497个,其中以果蔗生产最多,形成123个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农业物流需求也随之增加。

2.1.2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转包,即一些外出打工或无力耕种的农户,通过私下协商或口头协议等方式将自家承包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二是出租,即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以租赁合同形式出租给农业经济组织开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后者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承租者为了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往往把所获部分利润投入到道路、仓储设施、交通工具以及计算机通讯设备等方面,促进了当地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2.1.3土地流转有效缓解了农业物流发展中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难题。土地流转后,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以及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村市场越来越被看好,大量的非农资金进入农村,有效缓解了农业物流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土地流转一方面使部分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农业专门人才加入到农业及农业物流经营行列,特别是在国家相关惠农政策支持以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背景下,大量农业相关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很多直接从事与农业物流相关的行业,如生态养殖、农产品代销、农贸等。此外,土地流转加速了农业集约化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增长完全依靠粗放式经营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农业相关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开发与应用,在农业物流领域,条形码技术、POS系统、GPS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缓解了农业物流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

2.1.4土地流转缩短了农业物流供应链,提高了农业物流效率。传统的农业物流主要从基层批发、零售市场开始逐级流通,中间环节多、供应链长,供应链中各成员间是简单的买卖竞争关系,物流需求较分散,物流效率较低。土地流转后,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物流需求变得较为集中,加上物流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物流特别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产生了很多新模式,如“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等,大大缩短了农业物流供应链,提高了物流效率。

2.2负面影响

2.2.1土地流转加大了农业物流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广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较好的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根据广西农业厅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广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比例列前3位的依次是南宁市(广西省会)4.85%、防城港市(广西最大的港口)4.80%及柳州市(广西工业中心)4.71%。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范围较广,很多是与外来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流转,而落后地区土地流转多发生在同村内亲戚、乡邻之间,由此造成不同地区农业物流需求不平衡。土地流转较好的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各种物流资金、人才、技术大量涌入,农业物流水平迅速提高,而且易与其他物流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无缝连接。土地流转落后的地区,除了会因自身落后的物流设施水平增加物流成本外,还会导致现有的物流资源向外地流失[4]。所以随着各地土地流转差异越来越大,农业物流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也会越来越明显。

2.2.2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刺激农业物流需求,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也给农村社会环境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我国传统农业属于粗放式经营,农业物资采购、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运输和仓储大都是人力操作、农户分散独立进行,虽效率不高但对环境破坏较小。而土地流转后产生的现代化大农业普遍采用机械化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措施,造成农村耕地质量下降、居住环境恶化,而且随着农村市场繁荣逐步产生许多城市发展中固有的难题,如噪音、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环境污染。另外,很多地区土地流转后没有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而是选择种植蔬菜、花卉、树苗、烟草等,有的干脆用于挖塘养鱼、修圈养猪等,虽然土地用途仍属于农业范畴,但这直接造成了粮食大量减产,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长期还会对耕地土壤质量产生影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3土地流转背景下广西农业物流的发展对策

3.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农业物流专项规划发展农业物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研究,积极引导,鼓励各地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要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大力促进农户与农业产业化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及高科技农业,营造农业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农业物流协调机制,尽快出台农业物流专项规划,明确各地农业物流的重点发展方向,规范各地农业物流相关项目的布局和实施。

3.2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是支持物流高效、稳定运行乃至进一步支持经济运行的根本。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但整体水平仍较落后。据统计,广西通公路的自然村占73.8%,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有车站、码头的村仅占22.2%;农村进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的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分别占54.6%和56.5%,进村公路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的均为14.0%,村内主要道路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的比例分别仅为7.6%和2.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比例仅占2.9%[5]。当前,广西农村应结合国家“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着力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构建、改造和升级,培育大批各种形式的农家店,重构农村物流网络。同时,整合各地物流资源,搭建统一的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带给农村的商机,积极引进条形码、射频技术、POS系统、GPS系统、EDI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3.3培育农产品物流企业,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物流的主要形式,物流企业是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关键。针对广西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与管理水平较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的现状,应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物流企业、打造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普及农村便利店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培育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支持和促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园区,兴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土地流转为契机,优化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减少农产品配送的中间环节,鼓励在广西的南城百货、北京华联、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渠道,大力推进农产品企业或农业经济组织直接向超市、菜市场、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3.4发展第三方农业物流,推进农业物流社会化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扩大农业物流需求效果显著,同时农业物流的发展壮大也会加速土地流转的趋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发展关系,仅仅依靠单一部门或企业独立运作的自营物流模式,不仅农业物流水平上不去,土地流转也会遇到阻力。因此,土地流转环境下发展农业物流应该积极推行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打破部门、行业及地域限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业物流的社会化程度。

3.5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农业物流的发展需要大量仓储、加工、配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广西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很低,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0%,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5]。因此,要扩大高等院校中农业物流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培养中高级农业物流专门人才。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物流行业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结语

农业物流是农村经济的“加速器”,土地流转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产物,二者之间必然产生联系。土地流转对农业物流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在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发展农业物流,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问题。发挥政府引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配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培养专业人才是广西农业物流发展的有效措施。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