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皮革材质鉴别方式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皮革材质鉴别方式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皮革材质鉴别方式研讨

本文作者:段晓霞、孙世彧、黄仕明 单位:国家皮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略)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人工皮革为聚氨酯(PU)革、聚氯乙烯(PVC)革,还存在一些PU/PVC复合人造革(俗称半PU革)。本实验首先利用三维显微镜观察了人工皮革涂层的横截面结构,以便确定红外分析部位,然后利用红外光谱仪采集各种典型人工皮革涂层的红外光谱,明确了各自主要特征峰的归属,可以快速、准确鉴定人工皮革的材质

2实验部分

2.1主要仪器与试剂

VHX-1000E三维视频显微镜,日本基恩士;E-QUINOX55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德国BRUK-ER,分辨率4cm-1;衰减全反射(ATR)附件,晶体材料为Ge,美国PIKE;P/N15515热压盘,阿特拉斯;溴化钾(KBr),无水乙醇,国产分析纯。

2.2样品

按加工工艺不同,由某厂家提供的普通PU革、镜面PU革、绒面PU革若干种,普通PVC革、发泡PVC革、覆膜PVC革若干种,PU/PVC复合人造革。

2.3实验方法

2.3.1用三维显微镜观察各种人工皮革的横截面结构。

2.3.2对于PU革,对涂层底层直接用ATR附件进行红外扫描。

2.3.3对于PVC革,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扫描。方法一:对涂层底层直接用ATR附件进行红外扫描。方法二:取样品涂层少量,放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浸泡24小时后,取出样品涂层,采用热压成膜制样法进行红外扫描,另用玻璃棒沾取浸泡液均匀涂在KBr盐片上,在红外灯下将溶剂挥发后进行红外扫描。

2.3.4对于PU/PVC复合人造革,分别对各层进行红外扫描。

3结果与讨论

3.1各种人工皮革横截面显微照片分析

为了更清楚认识人工皮革的构成,采用三维显微镜初步研究了人工皮革的横截面,包括基底层和涂层,以便为红外光谱法鉴定人工皮革的材质提供准确信息,避免误判。由于受表面加工方式的影响,如涂饰、贴膜、磨砂、植绒等,样品表面的材质不一定代表了人工皮革的材质,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图1为各种典型人工皮革横截面显微照片。由显微照片可以看出:(1)a、b、d中PU发泡层孔形为海绵结构,c中PU发泡层孔形为指形结构,泡孔连通性较好;f、g、h中PVC发泡层泡孔较粗,泡孔相对独立。这主要是因为PU革与PVC革的发泡原理不同造成的。(2)a、b中最外层为致密的表面层,以下为泡孔层,泡孔层为整个涂层的主体,应取泡孔层做红外分析;c只有泡孔层,可直接做红外分析;d表面为植绒层,下层为泡孔层,应取泡孔层做红外分析;e、f应去除表面涂饰层做红外分析;g、h为明显复合层结构,应分别对各层做红外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建立未知人工皮革材质鉴定程序。首先,用显微镜观察未知人工皮革横截面状况,明确其涂层结构。若涂层为多层复合结构,应分别对各层进行红外光谱测定。若涂层为表面处理层(面层)和底层,仅对底层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具体程序按照2.3.2~2.3.3中的方法进行。然后依据PU革、PVC革涂层红外参考谱图进行材质鉴定。

3.2PU革红外谱图分析

分别对若干种PU革涂层底层(去除涂饰层)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所得谱图主要有以下特征:在3330cm-1,1730cm-1(或1695cm-1),1530cm-1,,1220cm-1均有明显吸收。据资料[2]记载,3330cm-1归属于—NH的伸缩振动,1730cm-1(或1695cm-1)归属于C=O的伸缩振动,1530cm-1归属于—CN的伸缩振动,1220cm-1归属于C—O的伸缩振动。图2、3分别为聚酯型PU革涂层、聚醚型PU革涂层的红外谱图。在聚酯型PU的红外谱图中,1730cm-1吸收带很强,它是由酯和氨基甲酸酯两种C=O吸收相重叠的结果,此外,在1250-1110cm-1之间有三个分离不太好的中等强度的宽吸收。在聚醚型PU的红外谱图中,醚键的吸收在1110cm-1[4]。PU革生产过程中,厂家会根据产品要求不同而选择不同类型的聚氨酯,一般是几种聚氨酯混合使用,因此谱图中可能出现聚酯型PU和聚醚型PU叠加的效果[3]。对于不同种类的PU,由于使用的原料不同,或者即使原料相同但反应不同,其反应产物在结构上会有微小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在光谱中也会表现出来,但作为一类,聚氨基甲酸酯很容易由红外光谱鉴定出来[4]。

3.3PVC革红外谱图分析

3.3.1初步定性分析

对PVC革涂层底层(去除涂饰层)直接用ATR附件进行红外扫描,结果见图4-a所示。一般软质PVC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酯类增塑剂及填料。在PVC革生产过程中,主要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改善PVC的加工性能,同时添加填料CaCO3降低成本及提高强度,另外还加入少量稳定剂、发泡剂、润滑剂等功能性助剂。因此,用直接扫描法得到的谱图是各种成分综合起来的结果,其中增塑剂和填料对PVC谱图的干扰性较大。在图4-a中,主要显示的是酯类物质的特征,1730cm-1是C=O的伸缩振动,1274cm-1是C—O—C的伸缩振动,这两处为强度相当的强吸收峰;1600cm-1,1580cm-1是苯环C=C的伸缩振动,1600cm-1,1580cm-1分裂为等强度的双峰,这是邻苯二甲酸酯最特征的地方[5]。876cm-1处中强峰为CaCO3的特征峰[6],由此可见PVC革中存在填料CaCO3。当然也有PVC的特征峰,如695cm-1和615cm-1处归属于C—Cl伸缩振动。所以初步推测样品主体成分可能为PVC。

3.3.2准确定性分析

将样品涂层用无水乙醇浸泡后,样品涂层明显变硬,其热压膜的红外谱图中增塑剂的特征峰明显减弱。取浸泡液做红外扫描,发现其红外谱图显示为增塑剂的特征,证明样品中的增塑剂被溶解。为了更准确显示主体成分特征,利用红外光谱差减技术,将热压膜的红外谱图差减浸泡液的红外谱图,得到差减后的谱图,见图3-b所示。该图显示的主要是PVC的特征,在2941cm-1处归属于饱和C-H伸缩振动,1427cm-1处归属于CH2变形振动,1333cm-1、1254cm-1处归属于CHCl中的C-H弯曲振动,在964cm-1处归属于CH2摇摆振动,在1099cm-1处归属于C-C伸缩振动,在695cm-1和615cm-1处归属于C—Cl伸缩振动。这些与PVC标准谱图特征峰位置一致[7],不同之处为876cm-1处仍存在CaCO3的特征峰,以及1427cm-1处峰变宽。这是由于并没有除去填料CaCO3,而CaCO3在1440cm-1左右存在明显的宽吸收峰,但这并不影响对涂层主体材质的判断。

3.4PU/PVC复合人造革红外谱图分析

PU/PVC复合人造革是以PU料作面层,PVC发泡料作底层,贴合起毛布等布基制成的一类人工皮革,它是PVC、PU革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特点是:PU层作面层,使制品表面有接近天然皮革的手感和良好的透气性,而PVC发泡层不仅抗张强度和耐柔性好,而且使制品富有弹性,显得更柔软,PU/PVC复合人造革成本与全PU革相比要低很多[8]。由于PU/PVC复合人造革从外观上看与PU革、PVC革非常相似,在进行材质鉴定时如果仅对面层或底层做测试,很容易造成误判。分别对面层和底层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其各自的谱图特征分别与PU革、PVC革相一致。

4结论

(1)未知人工皮革材质鉴定程序:用显微镜观察未知人工皮革横截面状况,明确其涂层结构。若涂层为多层复合结构,分别对各层进行红外光谱测定,若涂层为表面处理层(面层)和底层,仅对底层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再依据参考谱图进行材质鉴定。

(2)PU革的特征峰:3330cm-1,1730cm-1(或1695cm-1),1530cm-1,1220cm-1。

(3)PVC革的特征峰:2941cm-1、1429cm-1、1333cm-1、1250cm-1、1099cm-1、962cm-1、690cm-1。

(4)PU/PVC复合人造革涂层的面层显示PU革的特征峰,底层显示PVC革的特征峰。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