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评价体系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教改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的改革
从现行大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上看,多限于教学体系———学科、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的改革,从毕业生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上看,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问题出在对大学教育评价体系的认知、改革意识及改革力度上。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体系的改革,只有评价体系实现改革,其他的改革才有方向、有可操作性。前一时期,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考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做出了“不分文理科”的调整,引发了举国高中层面之下的所有教育机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全面改革,充分验证了评价体系决定教学体系的根本规律。同样,如使大学教育改革得以有效实施,其关键在于评价体系的改革。
二、大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笔者认为,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规范,评价体系的改革应遵从以下原则:
1.符合国情
正如阶段性评价教育结果的现行高考制度一样,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作为以培养本土人才为主的大学,这是基本要求。
2.接轨国际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这段材料中包含的信息较多,对于这段材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剖析。想要让学生们以这段材料为参考进行习作,前提是大家必须吃透这段材料,能够从深层次领会这段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我并没有急着让大家展开习作,而是引导学生都来谈谈读完这段资料后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大家纷纷表达着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看到的较为浅显与片面,也有学生看到的更为深刻独到。无论学生的想法如何,我都会鼓励大家积极表达。当大家都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刚才其他同学的各类看法展开评价。这不仅是一个思维梳理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够慢慢引导学生们更为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与理解问题。这种思维能力的锻炼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自己习作时打开思路,也是对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与深化。
二、评价内容多样化
合理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同样应当让评价内容更为多样化。作文习练并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学生在独立习作时也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输出,体现的是学生的思维与视角。因此,作文评价中同样应当针对学生的思维理念。多样化的评价内容不仅更为公平客观,也是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教师可以在给予学生们学习评价时设置多方面的评价标准,既有针对语言应用层面的,也有针对思想观念层面的。这不仅使得评价内容更为多样,这样的评价体系也更为合理。此外,这里所说的评价内容的多样性还可以指我们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不仅仅只针对他们的练习作文或考试作文,还应包括他平时与作文学习有关的一切学习成果。比如读书笔记、日记、周记等。新课标建议,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它还应包括对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而日记、周记等学习成果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体现,所以要把它们考虑在对学生的评价因素之内。
三、评价方式综合化
想要进一步构建更为高效的作文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要让评价方式更为综合化,借助各种合理的方法的综合使用来进一步提升作文评价的效率。很多教师在给予学生们作文评价时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就是简单的在学生的作文后给予一两句评语,评价随之结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过于单薄,也很难实现好的教学成效。因此,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很有必要做出改善。一次作文习练的任务如下:水从高原由西向东流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的游技很精湛,因而游得很精彩,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划过激流,它穿过了湖泊中的层层鱼网,也躲过了无数水鸟的追逐。它逆行了著名的壶口瀑布,堪称奇迹;又穿过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谷,博得鱼们的众声喝彩;它不停的游,最后穿过山涧,挤过礁石,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瞬间却冻成了冰。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上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的姿态,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请你参照上述材料,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篇作文并不算太难,学生们想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讨论切入点也较为容易。针对这篇习作在给予学生们作文评价时我会有意识地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展开。不仅会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给予中肯的评语,同时,我也会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留到课堂上和其他学生一同分享,并且让学生进行互评。不仅如此,我还会让学生自己来评析自己的文章。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让评价过程更为公允,也能够在作文教学中带给学生们更多有益的收获。
四、结语
一、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
多主体参与教学评价作为体系以学生、教师、家长为地理教学评价的参与主体。学生为最主要的主体,教师、家长作为辅助主体参与其中。这个体系以互动来增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民主参与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为突出,同时整个过程让家长作为评委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大气的运动”这节课堂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多主体参与的效果,教师首先设计“假如你是一个城市规划者”“暖气为什么要安装在房间较低且靠窗的部位”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加热器在下部,但为什么能加热位于上方水管中的水呢?”等创新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思考,让学生自主求学,乐中求学。教学设计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多主体参与下的“寓教于乐”已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当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后,恐怕有些日常生活现象的疑问比家长掌握的还要多呢。
二、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中的评价指标
合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才能客观的评价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下面分别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讲解。
(1)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就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地理知识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要求达到什么样的认知,对学生地理知识相关的实践能力有什么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指标制定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这一步就至关重要,围绕教学目标设定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入手,围绕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如讲述气候因素时,可以把卫星发射基地的选择作为课题入口,分析适宜的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因素,让学生由浅入深从实际现象看到本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尝试,使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充满激情的地理知识课堂,让学生从活跃的气氛中充分认识自我,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效果
摘要[目的/意义]以学术论文为研究数据,通过多维度指标分析,揭示不同科研评价体系下的学者群体论文影响力的分布特征。[方法/过程]本研究以中国、美国和欧洲三个地区作物学权威期刊上发文的部分随机抽样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Ovid平台从三大农业数据库中检索学者的科研论文,然后分别以论文发文量、论文所属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引文量、学者H指数和G指数、Altmetrics得分等为指标,全面对比中国、美国和欧洲三个学术群体论文影响力。[结果/结论]仅当在以期刊影响因子为指标的条件下,中国学者科研论文的影响力才高于美国和欧洲学者,而根据其余指标的统计来看,中国学者科研论文的影响力都低于美国和欧洲学者。这种现象说明,由于不同国家的评价体系对影响因子的重视程度不同,期刊影响因子不能完全代表学者论文的影响力。我国的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我国学者的学术知名度和话语权,进而真正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科研评价论文产出影响因子文献计量替代计量学
1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科研绩效评价[1],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管理人员通过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科研人员,合理地分配资源,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美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同行评议为主要评价方式,但同行评议的方式也存在耗时长,成本大、公正性难以保证等缺点,于是从2001年开始逐步引入定量评价,2008-2009年间又对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其中量化指标如发文量、引用频次等主要基于SCI。在欧洲,早期英国采取的评价体系为RA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其主要为同行评议,但成本高、耗时长,在2008年,英国推行新的评价体系——REF(ResearchExcellenceFramework),主要引入了基于SCI论文的计量评价指标,同时也看重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性[2];自2003年后,荷兰大学的评价体系开始采用标准评价体系SEP(TheStandardEvaluationProtocol);意大利建立了一套通过结合同行评审和定量评价的评估体系VQR(ValutazionedellaQualitadellaRicerca)。综上所述,国外的科研评价体系大多采用以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看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3]。而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后,基于计量指标的定量评价在评价体系的权重越来越高。如今,中国每年SCI论文的发文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科学研究是科学知识生产劳动的过程,是科研工作者创造和生产知识的活动[4]。以科学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影响力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5],也是科研活动管理、科研战略制定和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科学家既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导者和研究成果的生产者,也是科研评价的主要对象[6]。由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术群体的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表现会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以作物学领域的科学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的科研评价体系下,各地区学者期刊论文学术成果在多个统计口径下的影响力。
2数据获取与处理
2.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以中国、美国和欧洲三个全球主要区域在作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作物学报》,CropScience和EuropeanJournalofAgronomy作为学者选取的来源。为了充分反映三个区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及其影响力,本研究从这三本期刊发表于2014-2016间的所有论文中,随机抽取100篇论文,查询每位作者的履历信息,剔除部分履历不详的作者,从剩余作者群体中选择了具有教授职称或者同等职称的作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共获得中国学者22位,美国学者14位,欧洲各国学者12位,共48人构成了本研究的样本集合。
一、学术期刊的评价路径:数据化评价
大数据时代,评价体系标准逐渐由重视定性分析转向重视定量分析,数据化评价越来越成为流行的趋势。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所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在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目前主要有中国社科院社会评价中心、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评价中心三大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虽然在具体评价指标上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趋向性上有明显一致的地方,就是均强调数据指标的考核评价。数据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引率。所谓转引率,是指一篇后被其他公开引用的机率或频次。随着对数据化客观评价的重视,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加重要的评价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因素。国内的许多学术成果评奖,也在将论文转引率作为必要的评价指标。不仅如此,论文的转引率还成为衡量学术期刊办刊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如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评价体系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指标。当然,不同专业的期刊其转引率会存在明显差距,如自然科学期刊的转引率相比较社会科学期刊来说普遍要高,社会科学期刊中经济学期刊相比较文学期刊来说又普遍较高。但对于同类期刊来说,通过努力是可以在原有自然转引的基础上使转引率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效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近年来通过实施名家名稿战略,主动走出去向学术名家约稿,转引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严家炎在该刊发表的《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为例,该文自发表以来,仅就CSSCI来源期刊来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均有论文转引,此外还有许多普通期刊论文予以转引。名家的论文往往具有更高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容易产生影响力。当然,转引率的提升与期刊的多渠道推介和传播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当今期刊林立、信息海量涌现的大数据时代,如果不能主动推介、多渠道传播,那么即使是名家名稿也可能会被无情淹没在论文海洋中,为学界所忽略。数据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期刊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所谓转载率,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被其他刊物再次转发的比率。期刊每年被其他刊物转载的总篇数称为转载量,而转载篇数与期刊发文总量之比即为转载率。通过转载率或转载量,可以看出期刊论文获得社会和学界认可的程度,显示出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编辑水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可以说是国内影响较大的转载系列期刊,现有期刊100余种,每年从4000多种国内期刊、报纸上搜集、精选优秀的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加以转载。目前,它已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结合期刊转载,该复印书报资料中心每年还定期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和教学科研机构进行统计排名。自2001年起每年3月份,《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文艺报》、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等媒体,都同时这个年度“转载排行榜”。该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期刊阵营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受到期刊界、教学科研机构和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红旗文摘》等都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学术文摘期刊。作为期刊编辑,要想使自己编发的论文能被这些文摘期刊转载,获得较高转载率,当然首先应从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上来努力。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从已有的转载论文情况以及各大转载期刊的转载要求,可以针对转载率作出必要的调整。例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转载评分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就有剔除会议消息、报道、书评等非学术性文章这样的原则要求。根据这样的分析结论,在发稿方面作必要调整,避免非学术性文章、学术性不强的文章、学术创新性不突出的文章等,则无疑会有更大可能提高所刊发论文的转载率。无论是转引率还是转载率,都只是定量分析数据评价的一方面内容,还很难称得上是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从目前国内最具有影响的三大期刊评价体系来说,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的CSSCI来源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引率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转载率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则兼顾到学科自引量、学科载文量、引文率、摘转率等多项评价指标,相对更加综合。因此,综合量化指标分析应是数据评价的发展趋势,学术期刊要想在数据评价方面得到优良成绩,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努力,而应在转引率、转载率等多项指标上综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实力,真正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期刊。
二、学术期刊的办刊路径:大数据思维
新的时代孕育和产生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来认识。从传统眼光来看,无限增长的海量数据庞杂无序,无疑给人们认识事物造成更多的负担和压力;而今天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大数据却成为一种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新的技术方法。“大数据标志着人类在寻求量化和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拥有大量的数据……为我们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那么,如何看待大数据与学术期刊之间的联系?如何将大数据具体运用到学术期刊的办刊中?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办刊模式和趋势,揭示当下期刊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这些都需要我们学术期刊的办刊人转变观念,要有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首先强调要有大数据的意识。意识影响或支配人的行为。具备大数据意识的人,能够更加重视大数据,更主动地去运用大数据。这种人即使自身不拥有数据,不具备分析和处理数据的专业技能,往往也能够借助社会提供的已有数据加以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能够先人一步获得机遇。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由专业机构或网站开发的论文、引文检索等大型数据库,为确保稿件编辑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就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例如知网、维普、万方等专业期刊网站均有独立开发的数据库,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已将选择数据库作为审核投稿的必要程序。根据其检测的重合率结果来判断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可以快速有效地避免论文重发、学术侵权等问题。如果仅凭编辑审稿时的个人经验判断,这些往往是很难做到的。利用期刊所获取的作者投稿、读者订阅、刊文转载转引率、网传文章点击或下载量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作出预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紧扣学术热点的论文选题,挖掘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高被引作者,正不失为一条学术期刊办刊的新路径。大数据思维还强调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利用。由于技术条件和认识手段等局限,传统的小数据思维往往注重通过抽样数据或典型数据的分析作出判断,在今天看来,其结论是难以保证全面可靠的。因此,大数据强调要全面地收集和占有数据,“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作为学术期刊来说,全面收集与期刊联系密切相关的数据,建立期刊自己相对独立完备的数据库,也是一条值得重视的办刊新路径。通过接收来稿、学术会议交流、网络搜索等多种渠道,学术期刊可以广泛收集相关数据,逐步建立作者信息库、审稿专家信息库、读者信息库、期刊资源库、学术咨询库等准大数据资源。对于大多数数据来说,其利用价值往往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在一次利用之后还可能会因不同的分析处理而产生再次利用价值。当然,大数据思维也要注意避免对大数据的过度迷信,要避免唯数据化的倾向。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既具有海量性而又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网络自媒体的兴盛也同时带来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诸多负面因素。所以,面对来自网络的众多信息和各种数据库的庞大资源,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更加强化自身的把关能力,而不能陷入对大数据的盲从,唯大数据马首是瞻。比如在核校稿件的引文时,编辑人员不可完全相信各种学术搜索数据库,必要时还是要尽可能找到原版著作或论文资料逐字查对。此外,有些期刊或期刊编辑动辄要求来稿篇幅须在1万字以上,或参考文献须在15个以上,或正文内容至少须有三部分,或正文各部分须有三级纲目,等等,这些都是数据过度迷恋症的典型症候。这种对数据的过度迷恋,只会促成形式主义的新八股论文,而对学术创新的促进毫无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