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CIPP高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CIPP高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CIPP高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内容摘要】通过梳理剖析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构建评价体系中价值取向的必要性。构建cipp评价体系为核心的专业建设评价,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高职教育背景下专业建设的路径,进而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科学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CIPP;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愈来愈重视职业类教育,高职教育呈现井喷式、粗放式繁荣发展态势,暴露出其专业内涵建设诸多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评价体系建设进程缓慢导致其专业建设评价水平参差不齐,高职毕业生对口性就业供需侧不均衡矛盾尤为突出,不能满足企业行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收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地位上与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专业建设作为学校与经济社会对接的直接枢纽。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有学者展开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但对如何评判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判断和质量评价还鲜有标志性成果。因此,立足当代经济社会的供需侧关系,找出学校专业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价值取向,这对引导、反馈和揭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格局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剖析

(一)着重专业内部建设,忽视对等外部需求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对师资力量、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等的硬件条件日益重视,却往往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企业行业需求等外在需求因素。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未能充分研究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产业政策、就业市场等缺乏深刻的认识,或在专业设置完成后,停止对产业布局和调整的持续关注,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准确的预测,对其新标准新技术也没能及时反馈到专业建设动态调整中去。同样,学校缺乏对社会岗位工作所需知识、素养与技能的全面了解,造成设置的课程目标与岗位任务需求不相匹配,课程内容和工作实践结合不紧密,课程建设与职业资格标准有差距,造成专业建设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二)专业同质化问题凸显,建设标准与规划调控不足。高职院校专业应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准则,着力打造区域经济联系紧密、师资力量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专业,但实时上存在盲目跟风、设置重复、竞争力低等颇多问题。某些院校专业设置一味地追求市场热点,没有充分调研自身办学特色、资源结构优势、区域产业特点、人才需求状况。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专业建设标准的明确指导性意见,各院校有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失标准构建,有的标准运行不流畅,预报监控与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这就造成不能定期有效地对专业体系进行阶段性系统性地评估,不能及时跟踪社会经济发展对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能形成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机制的协调。总之,这样的建设规划不够全局系统化,分步策略实施不够细致到位,应对动态变化不够周全。

(三)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文精神关怀匮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首要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但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将其视为唯一甚至终极目标,对培养目标的定位聚焦于技术技能、工作内容、岗位素质,忽略对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与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方向,如何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潜能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建设目标的路径与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专业学习系统性弱,良好职业素养形成缓慢。某些学校为了凸显实践教学质量,过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而进行长时间机械式的操作训练,或采用企业岗前培训的实训培养模式,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岗位技能需求,致使学生的职业素养链无法完整形成,人文素质肤浅,迁移和创新发展能力不高。

二、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中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现实所趋。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的职业类院校迎来契机得到繁荣发展,办学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激增。但高职院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组织架构不尽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其改革发展还不能匹配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人才培育质量有待提高。因此,立足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来引导其评价价值取向,增强改进的实施效能,这对反思和表征专业体系建设的投入、产出和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推动建设评价体系搭建的重要环节。专业建设评价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受产业转型影响,岗位工作需求更新迅速,很多院校在没有做好充分专业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新奇专业,致使同质化专业聚集,师资力量跟不上,学生教育理实系统化欠缺,造成功利化难以真正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评价反馈,学校能够修缮专业培养目标、提升整体师资水平、优化教学课程资源、改善实训环境,是不断调整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掌握教育培养规律,缓解社会供需不均矛盾,探究专业建设价值导向的重要依据。

(三)评价体系构建为专业建设指明前进方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的中心,是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区别于本科教育本质的必由之路。传统专业课程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各类职业院校意识到这点后,纷纷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升级。但部分学校开设的理论课存在量多难度大,专业实训与岗位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忽视理论与实践系统性结合的问题。因此,改变课程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实习实训内容,增加师资力量,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制机制等刻不容缓。

三、探索基于CIPP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一)探究CIPP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CIPP评价体系是在泰勒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评价过程分成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部分进行评估。CIPP评价体系以决策性为导向,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完结性评价完整地结合起来等特点。其核心是运用系统论的实践方法,将评价因素分为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机制落实、供需市场等)和内在规律(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实验实训集体建设等)。外部市场供需实际和内在的建设导向规律是专业评价的最终落脚点,学校明晰市场需求,持续修正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尽早着手和规划职业生涯,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标定CIPP评价体系的选择原则。CIPP评价体系贯通于评价对象的各个步骤,对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将阶段性评价评价结果反馈到项目实施对象,不断解决和优化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关键是坚持效益与效率相统一。通过CIPP体系评价,匹配社会本体与个人主体之间的供需关系,既突出经济社会本体的导向性,又展现个人的技术实力,并以尽可能的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而满足市场化,最大限度体现专业建设的价值与目标实现。专业建设评价讲求效益与效率的和谐统一,但实际评价中表明二者常常是对立矛盾的,这造成价值取向出现偏颇,合理有效地调节好二者关系,事关评价进程有条不紊发展。

(三)厘清CIPP评价体系的内涵逻辑。通过专业建设成果进行CIPP评价,梳理出建设过程中效率与效益之间的突出矛盾点,反馈到建设工作中去,以明晰内涵逻辑,并推动高职教育教评相长。教学实践是高职院校育人的主体,评价即为检验其育人质量的有力法宝,是伴随着教育发展的必然衍生物。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愈来愈多地成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主力军,以评促教,以教促建。CIPP评价机制可以形成良好的反馈,给学校师生、管理者、建设者带来启发,促使专业建设硬软件条件逐步改善,显著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有利于形成良好教风、学风。

(四)构建CIPP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CIPP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决定着院校专业建设发展中的效益与效率的平衡。目标取向在巩固特色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稳健向前,指引了专业建设的转型升级,这既巩固了传统优势的地位,又带动了新兴专业蓬勃发展,从而保障了专业建设的品质。内容取向规划建设初期资源配置与利用,挖掘整合院校校内校外各类资源,注重过程建设中人财物的合理使用,以实现建设效果评价的最大化。方法取向体现评价体系的健全性,方法的科学性、规律性、系统性,这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并通过坚持评价方法、技术手段、主体的多角度化等评价,保障建构体系的稳固发展。

(五)融入CIPP评价体系的全息理念。高职院校CIPP全息评价是基于大数据的应用环境下,围绕“以评促改进、以评促构建、以评促发展”的评价效能为中心,通过引进信息化的评估方法与评价平台,铺开全息性的专业建设评价的实践工作。具体评价步骤包括:从不同维度评估专业建设的效果,找出建设过程中留存的疑难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现实原因,挖掘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健全建构专业建设评价的体制机制,丰富评价标准的实质性内涵,从而有效地带动并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真正水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并融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诊断与过程性相匹配,定量与定性想补充等的全息评价理念。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内部建设供给侧与外部需求侧不均衡、建设标准与规划调控不足、目标不清晰、人文关怀缺乏等诸多问题,折射出构建评价体系中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构建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路径,探索基于CIPP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中的理论基础、选择原则、内涵逻辑与价值取向,有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作者:刘卉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