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平面设计美学对新中国画的影响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平面设计美学对新中国画的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平面设计美学对新中国画的影响分析

【内容摘要】文章着重分析了平面设计美学对传统中国画在题材内容、构图、色彩、笔墨技法、意象、肌理表现等方面的影响,论述了平面设计美学对新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创意与灵感,以及对当代国画创作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作者认为,中国画的发展应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探索出新的艺术样式与语言,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综合媒介传播时代。

【关键词】设计元素;新中国画;融合

中国画也称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的一种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形式,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蕴含着中国人的才情智慧和社会理想,它强调“以形写神”“物我合一”“缘物寄情”,以线造型为主要特点,强调笔墨功夫,主张书法入画,注重气韵双存。中国画主要通过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尤其能够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社会百态及其与之关联的政治、经济、文艺、宗教、哲学的独特认识。早期的中国画可追溯到史前的原始岩壁画、彩陶画以及战国时期画在丝织品上的帛画。19世纪末,随着国门打开,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涌入大量风格迥异的西方美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中西方文化不断进行着交流和碰撞。近百年里,中国画坛名家辈出,形成了流派纷呈、多元综合、改革创新的新局面。何谓新中国画?笔者认为,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中国画就是新中国画。中国古代画家大多追求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故远离尘嚣、修身养性。而新中国画虽然使用的仍然是宣纸、水墨这些传统画材,却是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全新的技巧技法来进行创作,表达情感。新中国画结合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融入平面设计美学原理,甚至是光学的原理与技巧,打破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界限,部分作品弱化甚至不讲求笔墨用法,而是通过色彩构成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一、题材内容与概念元素的契合表达

主题是艺术呈现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它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阅历、情感交流与思想反思。好的主题表现离不开形式的选择,中西方艺术家利用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创作内容。平面设计美学中的概念元素是指对具象形体的造型认知。例如,存在于人们头脑意念当中抽象的点、线、面、体的概念。钮扣,有趋向于点的概念;发丝则感觉上趋向于线;雨伞趋向面等。同样的画幅和题材内容,会随着内容数量、造型、布局等因素的设计而变化,概念元素的趋向性也可以进行转化。如画家窦申清的作品《秋水长》(图1),画面中主体物芦苇的单独造型细长,趋向于线,其他若干芦苇的形状、方向相近并做连续有规律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和谐、律动的效果,极富动感,画面层次丰富。

二、构图与关系元素的结合表达

中国画中将研究和处理画面上主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称为章法。最初提出“章法”是在书法和文学作品中,书法中的章法是指整体的篇章安排,文学中的章法则是指安排全篇章节的方法,如体势、承转等,后因运用笔墨进行造型的方法程式与其类似,“章法”一说被直接运用到绘画中了。清代画家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随着西方绘画设计理念的引入,章法通常也被称为“构图”,需要艺术家进行思考、组合和经营。当今新中国画的艺术创作早已突破原来传统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了形式美、构成美的规律,不断大胆尝试新的画面表现形式。新中国画题材、内容在画面上的布局排列,依靠关系元素来决定,包括位置、方向、重心、空间等。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在其著作《潘天寿美术文集》中提到:“如果一幅画构图光有大起大结,而没有分起分结,就易于简单冷落,如果有大起大结,又有小的起结,那么构图就更有变化了。”新中国画构图中的一大特征是把自然界中的复杂形象,运用平面构成的设计理论和形成规律,进行分析、提炼、拆分、重组,以新的角度反映客观现实,体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深度,从而增强画面的律动感与空间感,在形式上具备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通常有重复性构图、渐变性构图、特异性构图等多种表现形式。如画家纪连彬的国画作品《远方的云》(图2)采用的就是渐变构图,用层层推移的手法表现地面的起伏,而从粗到细的树林有规律的排列,在透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产生进深层次。

三、色彩与心理情感的结合表达

色彩是最容易被感觉的审美元素,中国古代绘画喜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丹青”一词也由此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中,大众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冲破文人画“水墨至尊”的审美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因此,融合传统中国画笔墨神韵和西方现代绘画色彩的创作精髓,逐渐成为中国画从古典形态演变为现代形态的发展方向。当代画家陈之佛善于构图、设色,讲究形式美感,具备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力,但又不是一味地继承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发展,将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图案配色方法融入笔墨之中,作品艳而不俗、淡而有味,让人有百看不厌的舒畅感(图3)。

四、笔墨技法

清代画坛巨匠石涛说过:“墨授与天,笔操与人。”水墨在宣纸上的渗化而产生的墨韵肌理,不完全受人所控,而用笔则是与用笔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涵养、功力、修养、胸怀等因素有关。中国画的传统用笔技法中有“勾、皴、点、染”四个法则,艺术家可根据不同的描述对象选择不同的用笔技法。在新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艺术家都对传统笔墨的新运用进行了积极尝试。他们传承了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在物象造型时运用变异、归纳、抽象、凝练的手法,提取出适合传统笔墨运动趋势的几何图形或块面结构,再将物象重组,使之视觉感观整体化、系列化、韵律化。如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尝试将西方绘画当中的写实表现手法融入中国传统的笔墨当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视觉表现力和立体层次;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大家张大千,便借鉴了西方抽象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创新出独特的泼彩画法;徐峰、李辉等知名画家也以其明朗清新、苍劲朴厚的画风,运用线条的穿插分割,表达出宁静淡泊的伤感与怀旧的传统风格意境。经过创新后的新中国画笔墨沉着痛快、潇洒淋漓,符合当下中国人的美学要求,既承载着画家的情思,也承载着对象的形神要素,笔墨本身也因此有了神采。

五、意象的表述

中国画的意境包含立意、诗意、情感几方面,充分体现出艺术家情感的主观创造性,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气韵”的情感创造。例如,画家画竹子,往往是借竹子的寓意表达自身对人生的认识并抒发情感。竹子自然美的特征触动了画家的感情,引发丰富的联想,既而借景抒情、以物托志。新中国画中的意象,就是在对象造型的思量中制造意境。将抽象的点、线、面、体、质与色彩等要素进行组合排列,结合虚实、透视、层叠等手法,制造视觉冲突,并通过对图形内容的凝练,舍弃“形”的因素,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观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量多地感受不同体量排列和视觉情感变化的刺激,使“意”生于“象”。这种冲突与碰撞,就是虚与实的组合、曲与直的组合、疏与密的组合。

六、肌理与多元材料的结合表达

20世纪以来,人们的视觉关注点渐渐从文字转向图像。图像生动、鲜明、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国人的审美情感发生了改变。肌理效果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现代人对于绘画审美观念新的视觉需求。由于对绘画材料工具与技法的选择不同,创造出的这种自然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显现出特殊而多样的形态美。当代新国画作品中的肌理表现手法,更注重视觉性肌理,表面虽平面,但视觉上令人感觉到凹凸感或粗糙感,技法与材料的多元结合运用,使画面产生出不同的形式感,越是特殊的材料与工艺,越容易形成意想不到的作品效果。当代画家敬庭尧就将传统的笔墨与现代肌理手法相结合,既上承古代文人画家水墨淋漓的写意画法,将泼墨与没骨比衬融合,形成流美、湿润、空明和清新的肌理效果,又将干笔皴擦发展成为斑驳风化之痕,结合现代技巧,形成了富于厚重感、苍茫感的特有肌理效果,既符合主题需要,又强化了作品的情韵(图4)。

结语

中国画是当今世界上思想、文化、艺术含量广而深的画种之一,其高度不单是指艺术技巧运用巧妙的高度,更是“技道合一”的艺术表现的高度。新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了原有艺术创作的传统单一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现代平面美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审美感悟的介入,与东西方融合趋势的出现,为画面的视觉效果、思维模式、表现形式提供了更丰富的元素和发展空间。平面设计美学规律对传统中国画的渗透,更加强调了画面的秩序感和趣味性,为中国画艺术拓展了文化深度与个性化空间。

参考文献:

[1]姜今.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

[2]郭琳.书画艺术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启发与影响[J].美术大观,2008(1).

[3]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4]杨菲.当代国画章法中的构成意识[D].沈阳师范大学,2009.

[5]程乃莲.中国画构图形式对美术教学的启示[J].山西教育,2006(12).

[6]王佳.肌理与意境——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特殊技法的表现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7]薛永年.根深蕴厚情真——敬庭尧画集出版献言[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2).

作者:赵璐 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