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运动教育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实验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运动教育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实验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运动教育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实验探究

摘要:将游戏理论贯穿运动教育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展示真实的竞技特点,通过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到乒乓球的学习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运动教学模式能够将文化学习和实践教学良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游戏运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进而提高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游戏理论运动教育乒乓球教学策略

1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体育学者提出了运动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还原真实的体育竞技运动情境,提高体育课程的运动体验,在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体育运动体验,进而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1]。运动教育模式主要包含运动季、正规比赛、最终比赛等概念,最为核心的就是运动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季一般都在20h以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固定分组、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同学们进行运动比赛,通过分层教学模式给全班同学提供真实的竞技情境,在游戏环节中模拟比赛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策略,提高运动课程的教学效率。乒乓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则,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更能够丰富乒乓球教学的趣味性。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引进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更能够完善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2实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为了优化乒乓球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出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研究之前,教师要确定好实验研究的对象,根据试验法则,将班级内部的同学分为实力均衡的两个小组,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是对照组。在具体划分的过程中,根据性别、年龄、乒乓球的基础能力、学习能力等,进行公平公正的划分,保证两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处于同一水平。在划分完实验小祖之后,教师对两组的成员进行实验前的乒乓球测验,将记录完整保留下来,方便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的对照。

2.2研究方法

2.2.1访谈法。在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访谈法可以借鉴许多前辈的经验,为接下来开展实际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案例。走访当地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专家,通过与专家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探讨运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从理论上模拟运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探讨实验探究的可行性[3]。通过与不同的教师、专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将搜集来的意见整理出来,并根据可行性的意见改善实验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实验研究的内容和实验设计的流程。2.2.2设计问卷法。在社会调查中,问卷调查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由访问问卷、电话问卷、送发问卷等形式构成。秉承着问卷调查的设计原则,在调查问卷中提出一些客观性的问题、主观性的问题、检验性的问题等等,来保证调查问卷的回答是真实有效的[4]。在进行问卷调查的时,保证填写调查问卷的人的自愿性原则,符合填写问卷调查的要求。2.2.3对照教学法。设置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让两个组分别在实验前完成指标测试,保证两个组各项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以分班教学为方法,对实验组展开运动教育模式的体育授课,对对照组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体育授课。在实验过程中遵守之前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每周共上两个学时的课程,能够在学期结束之前完成四十学时的教学任务量,保证基础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班开始授课时,采用针对性的乒乓球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授课,在课程初期设置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握球拍的方法、准备姿势、颠球等,保证实验组的成员在熟悉了基本的体育运动之后,逐渐加大教学难度。在进行运动教育时,教师还要注意烘托运动氛围,营造出良好的运动情境,比如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讲述乒乓球的优良传统、乒乓球的运动礼仪、乒乓球的比赛规则和比赛策略等。在日常教学中展现出乒乓球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还要在运动教学的模式下,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抗挫折能力、身体机能、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锻炼[5]。

2.3研究测量工具

实验研究的测量标准,由校内的其他体育教师充当考核教师,在征求了乒乓球专业教授的指导意见后,制定出专业的乒乓球评价标准,通过实际检验,将实验研究的结果直观地表现出来。除了对专业技能提高程度进行测量,教师还可以制作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表,根据大量的教学资料和专业的书籍,设置关于满意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填写。

3实验研究的结果

3.1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技能差异

在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新一轮的专业技能测试,检验两组成员对于正反手发球、一分钟推挡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记录的相关数据,将实验结果展现出来[6]。通过观察明显的测量数据(见表1),在教学实验前两组成员一分钟正反手发球的数据差距在0.05个之间,一分钟推挡数据差距平均在0.2个之间,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实验小组的乒乓球专业技能在伯仲之间。在经过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之后(见表2),对照组一分钟发球平均是6.15个,而实验组的一分钟发球数量平均是8.03个;对照组一分钟推挡个数平均是47,而实验组一分钟推挡个数平均是51。通过明显的实验数据对比能够看出,开展教学实验前,两组成员对于乒乓球的技能差异并不明显,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实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符合对照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过后,运动教育模式下的实验组成员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运动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乒乓球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球感和乒乓球技击能力。

3.2对照班与实验班对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的满意程度

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后,让两个实验组的成员填写匿名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从人文性的角度上判断两种课程模式的优劣。通过调查问卷能够明显地看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的满意程度,方便教师对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直观地分析。在数据对比上能够明显看出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对于体育课、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大致相同,没有太大的改变。而实验班的调查结果则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比实验前的数据来看,经过试验后的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在分析学生对体育课、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的调查问卷时,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调查问卷开放性问题中,有同学写道,“在运动教育模式之下,体育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在练习乒乓球时没有太多的规矩,可以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学习乒乓球更像是在打游戏,感觉很轻松”。由此可见,运动教育模式更受大学生的喜爱。

4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

4.1运动教育模式提高身体机能

在实验之前教师对两组成员分别做了全面的检查,在实验之后通过对比数据发现,实验班的同学们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运动教育,在肺活量、脉搏和体重指标等方面与实验教学之前有着显著的提升。以此为对比的对照班则在一个学期的传统教学之后,身体各项机能较之前没有显著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在运动教育模式之下,通过还原竞技情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竞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锻炼,进而提高身体机能。4.2运动教育模式提高身体素质经过教学实验,在校内体育运动会中可以明显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一千六百米接力跑、一千米赛跑、跳高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对照班的同学则不然。究其原因,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将课堂教学与课后锻炼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实验班的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积极进行体育竞赛,还自发使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如赛跑、跳远、乒乓球练习等。在运动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养成了健身的良好习惯,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4.3运动教育模式提高乒乓球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明显看出,对照班对乒乓球学习的兴趣不高,在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时,更多时间是应付差事,对付考试,而实验班却不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班的乒乓球教学气氛良好,学生对乒乓球运动都有很高的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运动教育模式,学生既是课堂的学习者,又是课堂的决策者。在运动教育模式下,乒乓球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自发探索、学习和互相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

4.4运动教育模式提高乒乓球技能

通过实验前后的测量数据能够明显看出,实验班所掌握的乒乓球技能明显优于对照班。因为在运动教育模式下,班内体育教学往往是在体育竞技的模式下开展的,实验班的学生通常以组为单位,团队意识比较强烈,在组间比赛过程中,运动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同学们的胜利心,还可以培养组内同学互帮互助的良好品格。在分组教学的过程中,让乒乓球技能熟练的学生带动乒乓球学困生,通过组内成员一对一、多对一的专业教学,整体提高班内学生的乒乓球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运动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春艳.微课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J].运动,2017(11):90,93-94.

[2]唐昊.高职院校公共体育乒乓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5):133-134.

[3]何景林.当前我国高校乒乓球体育教学的现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2):131,146.

[4]肖雪枫,刘超,赵一平,等.表象训练法在乒乓球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3):93-97.

[5]赵莹莹.高校乒乓球基本技法的训练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9):92,106.

[6]刘浩.高职院校乒乓球教学现状与改进[J].福建茶叶,2020,v.42;No.219(3):241-242.

作者:黄恬馨 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