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理委员培训体系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心理委员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其实际工作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存在着标准不统一、师资匮乏、缺乏针对性问题。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探究,提出了以课上、课外、团训、实践、老带新等重要内容,具备系统性、稳定性、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员培训中,师资是短板。在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建设中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其中把一个年级按照班级顺序划为若干组别,不同年级对应的班级划到同一工作组内,形成纵向设置开展老带新工作,对于经验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四、基于课程的培训体系特点
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开展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建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培训知识具备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本身以大学生为授课目标,知识结构完备,涵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大部分范畴,以此为基础开展培训同样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培训内容具备稳定性。心理健康课程是经长期总结而来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知识本身具备非常强的稳定性。以课程为基础建设培训体系,在培训范围与原则性上也有了保障,保证了培训体系的稳定发展。培训体系具有发展性。纵向设置心理委员工作小组,以老带新指导培训,可以节约专业教师资源。更多具有培训指导能力的高年级心理委员,可以成为培训体系的长期发展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乔蓉.大学班级心理委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1149-1151.
作者:齐云鹤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