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研制构想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 辅导员是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职责的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人力资源依托。辅导员培训是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开发缺乏统一标准规范,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应以辅导员培训规划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规范辅导员培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指导辅导员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开发,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质量。
[关键词] 辅导员 培训课程 职业能力
一、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重要意义
研制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教育和培养的经验,可以为破解辅导员培训质量问题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为切实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教师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3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201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不同学段、不同职业领域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做出规范性设置。此后,为了通过培训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落实,教育部自2012年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对应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可见,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再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用以落实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制度安排。辅导员培训规划在宏观制度层面的设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合格职业行为目标的规定,并不能取代课程开发实践领域的操作性规范。从基础教育领域“标准保障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标准上接职业能力标准,下启具体课程开发,在辅导员培训“培训规划—职业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环节。在国家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高校教师职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作为目前大学教师职业群中唯一拥有职业能力标准的辅导员队伍,应当率先推进其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化。在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之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的主题、目标、内容选择要求、实施与评价要求等做出统一规范,在此基础上再由各辅导员培训基地或研修基地开发课程资源,并负责课程实施以及开展培训效果评价,以切实提高辅导员培训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辅导员更好地开展立德树人的职业实践。
二、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
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承担落实职业能力标准并指导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功能,这就涉及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衔接问题,这是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的基础性问题。因此,抓紧制定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衔接的必要性
在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缺位的现状下,职业能力标准能否直接替代辅导员培训课程开发的标准?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第一,二者性质不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从专业素养与师德、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等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师职业能力的结构,但这只是描摹了理想教师职业行为的“终点”,即关于结果的标准。而对于如何到达这个终点的过程,职业能力标准中并没有说明,而辅导员培训承担辅导员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必须回答“通过哪些培训手段才能使得辅导员具备各项职业能力”的操作性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课程标准中对辅导员培训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法等予以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即培训课程标准是关于过程的标准。第二,二者结构不同。由于职业能力标准与培训课程标准的性质不同,因此二者的结构安排也必须体现各自的制定目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由职业概况、职业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项目等部分构成,但关于“如何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只是为每项职业能力要求简单罗列了“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且对理论和知识要求的描述详细程度不一。而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部分,用以详细说明为达到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目的需要采取哪些教育措施或手段。由于性质和结构均不同,职业能力标准无法直接用作培训课程标准,必须在职业能力标准的框架下,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实践的严谨研究和精细分析,研制与职业能力标准紧密衔接的培训课程标准。
(二)衔接的可行性
1.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培训课程的目标来源。如前所述,职业能力标准规定了理想的辅导员职业行为的“终点”,即关于结果的标准,而辅导员培训正是实现这种结果的必要手段,因此,将职业能力标准作为辅导员培训课程的目标来源,体现了二者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正是采取了这种结构逻辑,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第三部分“框架内容”中明确指出:“培训目标相当于语文教学能力标准,指明语文教师培训‘到哪里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在分解教师核心能力目标时也指出:“围绕初中化学课程及实施要求,将教学能力的核心能力项逐一细化为可检测的最高水平教学能力指标及培训目标。”将“教学能力指标及培训目标”并列,正是体现了能力目标这个“终点”恰好可以作为培训目标的来源这个“起点”,这就将职业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内在有机地衔接起来了。2.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来源。职业能力标准详细规定了辅导员的职业守则、专业知识体系结构、职能领域、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对辅导员职业实践场景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培训课程标准应紧密围绕辅导员职业行为结果和职业能力要求,科学选择和组织与辅导员职业实践相关的价值观、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课程要素,编制培训课程内容框架,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实施方式要求,以保证各辅导员培训基地或研修基地能够根据课程标准,针对性地组织课程资源,进行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开发。3.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培训课程的评价指标。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职业能力采用了行为描述法,如“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动态及思想政治状况”、“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等。这种对于结果的描述是希望辅导员在职业情境中能够呈现这些职业行为。行为是外显的,因此可观测、可衡量,这就为培训课程提供了评价的导向。如果一个辅导员通过培训,在其职业实践行为中体现出相应的职业能力,那么就可以认为培训是有效的、高质量的,这种逻辑为开展辅导员培训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职业能力标准与培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确立了培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来源。在此基础上,还需通过调查研究,精细化地设计培训课程标准的结构,逐一攻克课程标准中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标准设置前言、培训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一)前言
此部分说明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研制依据、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介绍本标准的框架和基本内容等。1.基本理念。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关于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导向,应当依据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辅导员队伍的性质、辅导员职业守则和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规范性内容来制定。本文尝试根据上述上位文件罗列四条基本理念:(1)信仰坚定。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教师,辅导员的政治面貌必须是中共党员,首要职业属性是政治性,因此辅导员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通过培训进一步坚定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应作为培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首要条目。(2)师德为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培训课程标准应培养辅导员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通过培训将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3)学生为本。辅导员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能力。因此,培训课程标准应强调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实践取向。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辅导员的职业行为可以概括为现实生活中与学生的交往,并在交往中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各种问题。辅导员职业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辅导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源于实践也归于实践。这一点在培训课程标准中应充分体现。2.设计思路。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应当详细阐明如何依据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培训课程目标,如何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大纲,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二)培训目标和内容
此部分包含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实施建议。1.培训目标。《职业能力标准》规定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并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凝练为九大职业领域。依据上述规定,培训课程标准的一级目标可设计为“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三部分。“职业素养”一级目标可分解为“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两类二级目标,“职业能力”一级目标可分解为职业能力标准中规定的九类能力,“可迁移能力”一级目标可分解为“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四类二级目标。每个二级目标以下再分解为若干体现辅导员职业行为的三级目标,每个三级目标由若干培训专题构成。三个层级的目标和培训专题构成培训课程目标体系。2.培训内容。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政策文件规定的辅导员必备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同时也应重点围绕“辅导员实际工作中面临哪些挑战”、“辅导员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等问题,科学选择和组织与辅导员职业实践相关的价值观、概念、原理、技能、方法等课程要素,编制培训课程内容框架,为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培训课程的精细化开发提供指导。
(三)实施建议
此部分包含实施主体、师资要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辅导员培训课程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辅导员培训基地、研修基地、各高校。师资要求与政策文件的规定保持一致。辅导员培训课程的教学方式应根据课程内容要点,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除了传统的讲座报告形式以外,要特别针对辅导员工作的实践性特点,广泛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师徒带教、实习实践、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教学。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拓网络课程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理念,提高辅导员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辅导员培训课程的评价应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专家评价、即时评价与后续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整体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评估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笔者依据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框架下,提出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制定的初步构想。如果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委员会或以委托课题的方式开展辅导员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将大大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未来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一是加强基础调研。针对辅导员工作的实然状态、立德树人实际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实际挑战,采用严谨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以信度、效度高的研究结果为依据,科学设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要点,并选择与内容相匹配的培训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二是解决分层培训的难点。不同发展层级的辅导员培训的需求有所不同。初级辅导员的培训重在适应工作岗位和胜任基本工作任务;中级辅导员的培训重在提高,使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某一工作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尽快成为该工作领域的能手;高级辅导员的培训重在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2]如何在培训课程标准中体现分层培训的思想,是标准研制中的难点,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李永山.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高校辅导员分层培训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作者:王映 林秋琴 马林海 单位: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