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同时也是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主要途径,利用职业教育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为更好地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便利,提供公平教育资源、提升劳动力素质、增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社会培训工作是职业院校的职责之一,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既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就业创业、技能脱贫、技能成才,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意义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目前,职业院校招生对象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但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志愿院校要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培养对象,那就对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经济服务,提升职业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均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和衡量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中、高职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它以服务社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2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培训工作职责不清晰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主要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职业院校作为教学单位,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关注度不高,多数情况下仅参与了学员授课等方面工作。而在工作归口上,职业院校的业务工作归口教育部门主管,而技能培训归口人社部门主管,职业院校在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职责不明确,导致职业院校参与的主动性不高,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2培训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多元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应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被动适应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引领、共生共长的关系。培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除了学院根据当地社会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培训学员的需求和认同,因为培训专业设置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结业学生最有发言权。目前,职业院校的培训专业设置存在陈旧缺乏活力的问题,很难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急需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养方向和专业。
2.3培训对象的素质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学历偏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平均年龄提高,女性比例增加,加之学员的培训目标各异,因人施教、因岗而教难以完全满足。培训工作开展前的培训调研显得异常重要,但这是大部分职业院校薄弱环节,学院的培训老师既承担教学又承担培训,培训需求分析时工作力度是很薄弱的,对开展培训缺乏详尽的调研和透彻细致的需求研究,致使真正需要学习掌握该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参加培训,得不到相应技能提升的培训,培训效果事倍功半,直接影响培训水平的提升速度。
2.4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开展培训宣传方式单一,往往仅通过乡镇干部、村干部入户宣传组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等形式,虽然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但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缺乏清醒认识,有安于现状的想法,对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培训不仅耽误时间,而且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又因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部分是村委会组织报名来的,自我意愿不强,对相关培训政策了解不深入,因而培训不积极主动,参训率低。
3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几种途径
3.1整合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资源
一是实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职业院校、人社部门、各乡镇、村等力量,由当地政府统筹建立培训宣传、人员组织、职业教育、转移就业等劳动力培训网络,将人社部门、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纳入进来,依托培训基地,积极鼓励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二是职业职业院校要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业特长,提高培训师资水平。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对接,与当地企业或劳务输出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努力提升转移率。三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根据当地社会产业发展特点,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长期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原则、要求、资金保障等内容。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成立县乡两级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3.2提高技能培训的规范性、针对性、系统性
建立培训调研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掌握受训人员就业和胜任工作情况,不断调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产业特殊,按照市场需求有序开展培训工作。制定中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实施方案,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配合,统一培训标准,对不同工种的培训标准进行优化,规范培训场地配置和师资配备。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工程,推行学用结合、长短结合、训证结合、训输结合、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结合、请进来培训与下乡上门培训结合的方式,大力抓好特色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坚持职业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培训学习与鉴定发证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择业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相结合,重点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3.3在政策和财政补贴上向开展培训工作的职业院校倾斜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精神,职业院校要扩大培训规模,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一是在核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量时,根据培训任务,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学校适当倾斜,将学校的培训量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指标,对在培训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院校给予奖励表彰。二是提高职业院校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教师待遇,将培训工作折合成课时量,在课时费待遇、职称晋级上给予支持。三是搞好跟踪服务,职业院校要增强转移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和适应性,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4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讲座、会议、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内外经济形势,宣传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及对农民工培训的要求,宣传优秀农民工、高级技工、土专家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用工信息,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认识,在全社会树立靠技术致富的观念,增强搞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激发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供给侧改革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培养高素质劳动职业教育旨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为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转变职业院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角色,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万军.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2):179-183.
[2]张捷树,登.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职教,2016(4):33.
[3]戴青兰.基于扩充化推拉理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31(1):77-85.
[4]唐羚,郑爱翔.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村教育,2017,38(1):49-52.
[5]李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视域下的苏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9):13-16.
[6]唐瑾.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后危机时期”背景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14-217.
[7]王波在.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宝鸡农村职业教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8]王俊华.中国农村教育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5.
作者:宋雅娟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