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区居民急救不同培训模式效果比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区居民急救不同培训模式效果比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区居民急救不同培训模式效果比较

摘要:探讨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社区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南昌市高新区2个社区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开展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比较两组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居民培训后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居民在培训总体评价、培训方法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能明显提高社区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急救;培训;社区居民;模式

突发心搏骤停、意外伤害的事件较为常见,其可能发生于任何人,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1]。社区居民在发现突发心搏骤停、意外受伤病人时,即使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此时如果周围群众能够自救互救,更易为病人争取宝贵时间,也可以降低突发事件或伤害的严重程度,节约社会医疗资源以及减少后续治疗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2]。本研究以2个社区居民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传统培训模式、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对其开展急救培训,并观察培训后2个社区居民在急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旨在探索更好的培训途径与方法,最终提高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选取南昌市高新区2个社区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身体健康,无心、肾、脑等重要脏器疾病;③近3年一直居住在当前社区;④服从安排,按照计划参加培训学习;⑤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无故不参加培训;③未按照培训人员指导进行学习。最终239名社区居民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26人,男54人(42.86%),女72人(57.14%);年龄(45.30±8.7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63人(50.00%);无相关培训经历71人(56.35%)。对照组113人,男47人(41.59%),女66人(52.41%);年龄(46.70±5.40)岁;文化程度为专科及以上水平57人(50.44%);无相关培训经历65人(57.52%)。两组社区居民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组采取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1.2.1.1制定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科普急救培训组织管理与运行方案在总结多年的科普活动经验基础上,同时分析国内外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4],制定了“1+2+3”方案。1个平台即科普教育基地平台,2条途径即线上与线下培训途径,3个抓手即平台建设、急救技能培训、培训效果考核。1.2.1.2建设平台资源平台资源重点包括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培训资源。通过QQ群和微信群建立线上培训平台,线下培训平台为社区活动中心。培训的人力资源[5]主要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学生社团骨干成员构成,然后通过加强与医院、社区的合作,引进临床护理和医疗专家、社区的管理人员等充实平台人力资源。急救培训材料包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材料。急救知识包含高热与中暑的处理、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食物中毒的处理共3个模块;急救技能包含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与包扎术共3个模块,每个模块含授课演示文稿(PPT)、讲稿、微课、家庭急救手册。1.2.1.3制定平台考核评价标准鉴于国内没有统一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标准,研究团队成员前期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四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初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含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共3个急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急救知识按照理论考核的标准,建立100道题的考试题库。1.2.1.4开展科普急救培训研究组采用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开展社区居民急救培训。①组织分工,明确职责:学校建立一个科普急救微信公众号,并将培训材料于线下活动2周前推送至公众号,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加入公众号,督促居民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巩固学习,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反映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②开展线上培训[6-7]:线上的学习由居委会组织与监督,学校负责提供学习资料与考核。③线下学习:安排专业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培训,每名培训人员负责10名社区居民,单个小组社区培训居民人数不得超过15人,避免人数过多影响培训效果。④培训方法:采取理论讲解+模拟场景示范+互动练习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即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平台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由学院有科普经验的教师作为讲师,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急救知识讲座,现场进行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演练及培训,培训后现场对社区居民发放家庭急救手册,由居民自行阅读,讲解突发心搏骤停和意外伤害等的急救方法。另外,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急救相关知识,以便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急救流程。每月开展1次科普急救培训。

1.3观察指标

1.3.1急救知识问卷根据平台制定的相关急救知识题库随机抽题,包括高热与中暑的处理(15题)、家庭烫伤烧伤的处理(15题)、食物中毒的处理(20题)3个维度共计50题,每题2分(正确计2分,错误计0分),总分100分。所有急救知识考核均用相同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进入问卷星后台收集相关数据。得分越高表明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3.2急救技能培训前后按照平台制定的技能考核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总分100分。考核多项最终取平均值,分数越高表明急救技能掌握程度越好。

1.3.3满意度评价培训结束后对居民进行培训总体满意度的评价,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共4个等级,并计算满意度,即很满意和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明显增加受训人数

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线上培训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明显增加接受培训的人数。心肺复苏术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急救技术,有44.32%的人从未接受过培训,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的培训人群比例甚至低于10%[8-10]。付忻等[8]认为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究其原因为针对公众的现场急救培训欠缺。陈志等[11]对1988年—2001年北京市城区322413例院外急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988年—2001年社区的发病现场急救者占急救总呼叫者比例由60.00%上升到87.39%。因此急救服务的重点在社区,提高社区居民急救能力是急救医疗服务成功的重要保证[12]。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线上线下的培训力度,争取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免费获得急救培训。

3.2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何玉梅等[12]认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欠缺,急救能力低与培训组织管理混乱,培训师资资质复杂,培训方式落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急救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明确,培训前制定了明确的培训计划、安排,且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居民培训后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较传统培训模式效果更好。分析其中原因:线上居民可以先自学,初步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后期的现场培训中,通过现场示教、现场指导、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进一步强化急救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让居民掌握急救技能[13-14]。美国急救培训中提倡受训人员先领回资料,在家自行预习[15-16],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现场演练。本研究中的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的初衷与美国急救培训的做法不谋而合。当然,培训后居民整体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虽然较培训前有所改善,但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研究组居民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得分分别为(81.75±7.04)分、(76.78±6.74)分,整体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很多社区居民因为工作或家庭的原因,无法有效参与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练习,影响了居民学习时间和效果,进而导致培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3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培训总体评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组居民在培训总体评价、培训方法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的培训更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可能与本研究在培训内容、方法以及方式上的不断完善、创新有关[17-18]。当然,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如社区居民对培训的时间、培训设备的满意度很低。今后,本研究将始终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的信息管理化,创新科普教育活动方法[19-21],及时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培训的受众人数和培训质量。

作者:谭美春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