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置的困境

1.1课程目标难设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一般情况下,培养课程内容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筛选。但多数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用人单位需要脱节,没有一个专门的培养目标来指明培训的方向。以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为例,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中虽然规定了农产品的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但对培训目标没有进行清晰的界定,仅仅对职业能力特征进行表述:“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计算、语言表达能力、色、嗅、味、触感官灵敏,空间感,形体感强。”由此可见,这一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并未对培养对象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细化,只是笼统概述分析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与职业技术。因此,很难根据此类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此外,参加培训的学员素养良莠不齐,这给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大了难度。

1.2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课程内容应该与其生产岗位任务息息相关。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种原理、理论俯拾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严重,文化层次偏深、偏难,缺乏真正贴近受训者的需求,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知识、技能、政策较少,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消化与转化。

1.3培训内容筛选困境

在定下培训课程之后,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筛选。若以48课时为例,要在短期内将多门课程全部上完,内容涉及范围广,培训难度大。培训内容的开发是以培训对象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但目前,在筛选培训内容时,往往会忽略受训者的真实需求,或者不能照顾到部分素质教低的学员,导致培训失去针对性。同时,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课程标准,仍然沿袭高校管理的课程开发模式,导致培训内容片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设计的几个基本要素

2.1课程内容的选择需具有目标性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内容应该与目标相一致。但是职业农民的个体因素与在校学生是有区别的,除了考虑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方面:例如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学员的接受度、能否帮助他们转化生产技术、更新现有的理念,帮助实现突破。

2.2课程内容应具有职业性与实效性

职业性是新型农民培训的逻辑起点与本质属性,所有的培训内容应该要做的是要针对培训对象的职业特性,适合职业发展需要来设定课程内容。以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构成的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再有,从课程体系来看,面向新农村建设研发或者开设的课程很少,除了农林等专业外,其他各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民培养相关课程设置几乎没有。这导致在涉及相关专业培训的同时,课程内容会存在与农民职业、社会需求脱节。

2.3课程内容设置应具有适用性与多样性

在考虑到课程内容“有用”的同时,还须坚持“适用”,须能切实给农民带来提高技能、增产增收等诸多实惠。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农村经济在变动、农民需求也随之不断改变。课程内容须根据企业、市场、社会的要求,做出相应、及时的调整与更新。课程内容设置既然是面向农民,那么就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类管理技术与技能、农村就业、农民个人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因此,要对课程模块进行细分,防止培训内容“一刀切”。

3构建有效服务的课程培训体系

3.1结合地市高校,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阵地,地市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培养效果。在课程制定方面,应该以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开发农民职业培训的课程。可选择多样化培训课程生成路径,例如,既可选择某个农业领域或少数领域的课程目标,也可选择多数或者全部领域的课程目标,又针对高校所在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行设定,还可针对所在省职业农民的现状进行编制。

3.2提升学院活力,建设特色课程

从当地涉农大学、高职院校入手,坚持学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课程改革的议程,逐步完善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三农的特色。学院应坚持发展可服务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培训课程,加大与农户、涉农企业的整合力度,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与区域农业发展对接。

3.3培训课程内容设计须分板块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计须分板块、分类型。根据农民自身素质的不同、所从事的产业不同,大致可将分为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实践模块。根据工种的不同,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主次分明,比例适当,将课程与学员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4.4建立培训课程内容反馈机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课程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在授课时,针对问题可以进行调整与创新。作为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手段,课程评价不仅是对教与学成果的测定,更是对课程有效性、合理性的检查与调整。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受训者进行回访、培训效果测评,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评价不仅利于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还能更好地实现受训者的职业能力提升。

作者:陈希莹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