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探究

摘要:为了适应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针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充分发挥综合平台的系统集成效益,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知识与技术结合、竞赛与实训结合、实习与就业结合五种能力培养模式,推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关键词:核心能力;能力培养方式;人才培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迅速转换,对相应的卓越工程师和工匠的需求也极为迫切。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主要具备知识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基本能力,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后,各高校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式,着力打造和提升学生核心能力。本研究紧跟新工科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积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进一步明确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内涵,将核心能力界定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针对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了“1+5”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即一个综合育人平台和五种能力培养方式[1]。通过构筑一个综合育人平台,将多个分散的独立小平台按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整合形成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大平台,切实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合作以及教育资源的有效聚合,如图1所示[2]。综合育人平台避免了过去知识学习、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科学实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相互割裂、互不连通的缺陷,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发挥综合平台的系统集成效益,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一个有机统一的培养体系中,再通过五种能力培养方式,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过程贯通,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推进的链式培育过程[2]。

1融合五种能力培养方式,增强学生核心能力

通过五种能力培养方式,推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1.1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

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科研促教学的效果。第一,重视学生科研活动,开展本科学生的硕士化培养,每年选拔30余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科研训练机会,并鼓励师生共享科研成果,目前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每年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第二,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在《汽车发展前沿》《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0余门课程中,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及相应领域的前沿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改革,整体效果较好,达到了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效果;第三,把学生综合实训课、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综合实训课的授课效果以及毕业设计的综合质量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让教学与科研结合有更好的立足点及发挥的舞台,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1.2促进创新与创业结合

以创新引导创业,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一,在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中新增5-8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奠定创新创业基础;第二,在大学科技园开展白鹿创客沙龙特色活动,目前已开展20余期,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20余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理论传授和经验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第三,鼓励学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近几年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省级5项,获得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奖励10余项,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经历,练就创新创业本领;第四,学院出台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创办科技型企业6家,通过减轻创业教师的教科研工作量等方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的大学科技园进行创业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三种核心能力融合发展。

1.3促进知识与技术结合

以知识深化技术,不断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第一,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尤其是提高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既重理论知识培养,又重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第二,不断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目前校内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各类实训中心5个,同时遴选建设了校外实习基地8个,为强化校内外实践实训环节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培养学生以知识深化技术打造有利的基础;第三,开展“毕业证+职业技术资格证”双证式教育,促使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同时,尽可能拥有各类资格证书,目前已开设“数控工程师”“UG软件应用工程师”“汽车维修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近年来共有1000余人获得各类职业技术资格证。

1.4促进竞赛与实训结合

以竞赛辅助实训,不断提升校内外实训效果。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将竞赛与校内实训紧密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第一,通过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强化校内实训,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将学科竞赛在校内形成一个常态化工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良好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长效机制;第二,增加课外科技活动课程2-3学分,支持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增强学生核心能力;第三,将竞赛作品开发为校内实训内容,目前已将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一、二等奖的4项作品开发并应用于教学过程,整体效果很好,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1.5促进实习与就业结合

以产教带动就业,实现学生实习就业一条龙。第一,积极与企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每年遴选20名优秀学生前往企业开展“3+1”模式的培养,即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1年,为该班级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各2名,共同指导学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同时企业成了毕业生就业的练兵场和选拔基地,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来吸引学生就业,从而实现就业安排;第二,积极拓展各类校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历届校友资源来开拓就业市场,目前在武汉、十堰、义乌、九江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基地等20余家,很好地完成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习、就业等教学环节和相关工作;第三,将学生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上提前了解岗位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工作适应期,也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所选择的岗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2应用效果

依托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搭建一个教学、科研、创新创业综合育人平台,借鉴德国“双元制”和英国“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3-6],推进产教融合,积极与中国船舶工业第6354研究所、江西中船航海仪器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五种能力培养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过程贯通,形成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推进的链式培养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图2所示。经过九江学院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九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生的核心能力明显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评价效果逐步扩大。

2.1学生核心能力明显提升

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50余项;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省级奖励60余项;近3000名学生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获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银翼奖2项;近100名学生创业成功,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2020年较2011年上升了2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核心能力较强。

2.2专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通过改革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获批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类专业积极参与江西省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共遴选64名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该项目的培养。在第一轮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均排在全省高校前列。编写的16部教材在全国30所高校中使用。通过整合形成综合大平台,可以实现知识学习、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科学实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多项功能。教师核心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荣誉15人次,兼任中国发明协会理事、江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18人次。

2.3社会评价效果逐步扩大

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同行专家的高度好评,人才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各家企业的高度称赞。各级领导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国家级、省级学会(协会)学术年会和高校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做专题介绍30余场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士华,黄强,张文娟,等.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247-248.

[2]黄强,宋士华,刘对,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综合育人平台构筑研究[J].科教导刊,2021(5):22-23,39

[3]冯江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以“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为例[J].科技风,2019(28):78,80.

[4]唐倩.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创新能力耦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7):30-33.

[5]李贵,王兴东,邹光明,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四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4):213-216.

[6]杨光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规划问题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3):128-129.

作者:黄强 宋士华 丁志华 刘对 单位:九江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