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才培养方式下软件工程实训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为了适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不同层次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接区域用人需求为核心。本文给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新的教学思路,并尝试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借鉴IT企业常用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构建项目计划、人员组织、软件构造和质量管理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训新模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践能力,为地方区域社会培养多样型和综合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训团队;项目管理
一、引言
在当前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区域经济需要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更多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程型技术人才。[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下,我们面对社会现实,充分考虑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学生的现状和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诉求,这些正是构建本实训课程的基础之所在。[2]软件工程综合实训是为《软件工程》这门课程配套设置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综合实践环节。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软件设计、开发和测试等方面的技能,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了解到企业对真实软件项目的构建与管理过程,为学生将来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高校实训教学体系的合理配置非常契合地方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在实训课程中,教学团队通过分组的形式来模拟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质量标准。实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导和引领。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企业项目管理的综合实训新模式,它以各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为实训目标,探讨构建开放共享的软件项目资源和实训教学平台,这些举措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的教学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招募大量的工程型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各省市的地方高校在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大幅增长,但许多区域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尚未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现状是:一是在学科安排上基础型、理论型课程设置较多,拓展型、综合型课程设置较少,重理论,轻实践;二是课程建设缺乏效率,课程建设不是机械地把课程组合在一起,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建设是关键因素。由于综合实践型课程要求的知识面范围较广、课程跨度较大,各种课程内部的教学改革难以保证综合实践型课程的要求;三是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跟不上新时代下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才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跟企事业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要解决好当前地方高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改革、校企深度合作等。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推进实训课程的改革,模拟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发软件的工作方式、管理流程和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加强团队交流协作意识和文档书写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实训,极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将来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对较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要求。这与《国标》中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相一致。[4]本课程安排在软件工程课程实验、Web开发等课程设计之后毕业实习之前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如表1所示。
三、软件工程综合实训的新模式探讨
本实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重应用、强素质”的地方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遵循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规律,树立专业指向、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所学的《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本文所构想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引入IT企业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流程,并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项目计划、人员组织、软件构造和质量管理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训教学新模式。在项目计划方面,需要构建有效的日程表,划分综合实训的任务和过程,同时还需要对时间成本进行估算;在人员组织方面,根据项目人力资源规划,通过分组等有效手段组建项目团队;在软件构造方面,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编程语言来保障项目软件系统的实现;在质量管理方面,需要对阶段成果进行及时的评审和改进,同时引入风险控制机制,在有效监督下共同完成既定的实训项目内容,进而提高实训项目的质量。
(一)组织合理的实训团队
本课程的人员组织由实训团队构成,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教师团队由五六名人员组成,包括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教师团队要从经验、技能和管理方面进行合理配置,对他们在整个项目实训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进行有效的划分。学生团队的构建模拟企业开发真实项目的体系结构配置,构想一个学生团队由15人左右构成。其中设立经理1名,助理2名,剩余人员根据各自特长分别被分配到需求分析小组、系统设计小组、软件开发小组及软件测试小组,每个小组设置3名左右成员,整个实训团队人员体制如图2所示。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团队的经理以项目负责人的角色管理整个项目流程,包括计划的执行、阶段评审和跟踪等。2名助理分别承担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协助管理,经理和助理的选出主要由辅导员和班级学委推荐,每个学生团队对应一个独立的项目,包括任务分配、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测试、文档的形成和质量控制等活动,最终的实训报告书由大家合力完成。
(二)建立完整的实训计划
软件工程综合实训是对大学生的综合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的训练,是把工程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先进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软件的体系结构之中,所涉及到知识范围几乎涵盖了大学四年所有的学科,这就要求本实训课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来完成。本文所构想的教学新模式计划实训的周期为10周时间,如表2所示。共分为五个阶段来完成:分组和任务布置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现阶段和测试阶段。对于每一个阶段,计划表都清楚地标明了所要完成的任务、参与的人员体系、阶段成果和评审等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计划表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的任务和所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明确导师团队的参与目标和参与价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按时完成整个综合实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任务。
(三)软件项目的实施
在软件项目实施阶段,一方面实训团队小组要根据各自项目的特点精选合适的框架技术、软件开发工具、成熟的开发语言和大小适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小组在编写代码时,导师团队要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并在代码完成之后进行评审,这也是对保证软件质量的综合要求。[5]另外,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开发软件项目的流程,导师团队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把前期课程的知识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串联起来,并结合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进一步激发自身适应新事物的潜能以便将来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本实训课程是学生第一次以项目开发者的角色来完成项目,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诸多的不适应,此时需要导师团队给予耐心和充分的指导,一方面是指导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企业级软件开发的流程,让学生们知道每个阶段的标志性工件,要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开发过程中适当地做技术指导,让学生能够避免一时陷入困境而浪费过多的时间,进而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四)软件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软件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生产高质量的软件,它应该满足软件需求定义的功能和性能、文档符合事先确定的软件开发标准。本文探讨的实训新模式引入企业常用的质量评审和风险机制,在项目计划的每个阶段都对阶段成果物进行及时的评审检查,如表2所示。一旦发现问题就马上修改,这样就避免了后期的返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软件的质量。对于人员组织,首先要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定,学院老师和企业导师要配置合理,学生团队中组长和副组长要选举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于项目计划,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相对合理的时间及任务安排,制定任务进度的风险预案;对于软件构造,选择合适的框架技术和开发语言是关键,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的前期,完善的设计文档以及对公用模块的审核都会有效地保障了软件的质量。总之,通过对软件质量管理的探讨,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流程和步骤,充分认识到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顺应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培养多样化和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训课程的“新模式”。软件工程综合实训课程是大学生即将从校园走向社会而提升自身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本文借鉴企业级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思想,把企业规范的项目管理流程同校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项目计划、人员组织、软件构造和质量管理四位一体的综合实训新模式。这种教学新模式通过近两年在我校的实践尝试,反馈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对这种实训模式表示认可,认为他们在模拟企业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自身的知识体系,了解到了企业管理项目的标准化流程,提高了自身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本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改革细节,使我校的综合实训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2]韩中元,雷国华,李军.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3]杨国军,陈亚林.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06):76-79.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25-327.
[5]黄茹芬,郑艺峰,陈碧珍.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福建电脑,2017.33(04):73-74.
作者:张昭 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