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且高校逐渐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汽车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为智能汽车领域输送更多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详细阐述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已经逐渐向着智能汽车的方向发展,且需要更多的优质人才来满足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1]。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逐渐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中,依然延续着传统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智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探究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2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养方式构建的重要性智能汽车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并且构建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人才的素养,使其在就业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其次,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可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且提升整体就业率水平。最后,对于智能汽车专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吸纳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从而促进智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尚且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而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于智能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3]。首先,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不健全,目前设计了自动驾驶制动、遥感以及机器学习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依然主要以教育部设计的课程体系为主,缺乏与现阶段智能汽车发展的适应性。其次,在实践课程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在智能汽车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多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智能汽车的发展模式来设计课程,但是并未结合智能汽车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课程的实践设计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符。
3.2智能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智能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目前,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入职教师队伍,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然而智能汽车属于新兴的领域,导致较多的教师无法满足该要求,因而对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4]。同时,学校并未引进企业的教师,致使学生在企业无法接受对应性的教育。其次,学校以及企业课程分工不明确。在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往往会教导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企业教师在教导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同样穿插这理论知识,容易出现知识点的重叠,浪费教学资源。
3.3校企合作科研基地不完善
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中,需要打造产学研合作的科研基地,以此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然而目前智能汽车领域的科研合作中,却并未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基地[5]。首先,缺乏对产学研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虽然建设了对应的科研基地,但是主要以学校的融资和项目的打造为主,与企业的结合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教学效果。其次,学校在科研设备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在设备的选择中,多以老旧的设备为主,与现阶段的智能汽车运营状况并不相符。同时与企业合作时,同样未能引进核实的设备,影响了智能汽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提升。
3.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智能汽车教学模式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相对有限。目前企业为了满足与学校的合作需求,通常仅仅为临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岗位,而对于目前在读的其他年级学生,却并未提供针对性的实习岗位,致使学生仅仅能够在最后一学年进入企业实习,不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学交替模式,无法实现对缝衔接,进而影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4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建议
智能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需要从培训和校企合作模式的角度出发加以优化,主要建议如下:
4.1建立符合智能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
智能汽车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以此来满足智能化汽车领域的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模式。包括单片机、电控、自动驾驶制动、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等。同时在具体课程的规划方面,要建立人工智能编程、机器学习、智能汽车定位、辅助驾驶以及汽车测试等多方面的课程体系,全面满足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需求。其次,建立与校企合作的实践化课程体系。在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后,需要与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建立实践化的课本教材。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聘请校外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课程的定制,在课后实践以及课本案例的设计方面,多选择企业的实践案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打造完善的课程体系。
4.2建立校企双师型教育模式
智能汽车专业合作模式中,目前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需要建立双师型的教育队伍,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首先,建立校企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可以构建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双师教学资源,这样可以实现对智能汽车专业学生的全程学习模式覆盖,进而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其次,要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职能分工,防止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学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教学,而企业教师则负责实践能力的培训,且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这样在无缝衔接教育的基础上,可以显著的提升教育水平。
4.3校企合作建立研究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中,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以此来加强对智能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建立专业化的产学研基地。针对智能汽车专业,共同设立实验室,负责对重点项目的研发。包括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研发。在教学中,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其次,要建立科研设备的开发模式。在研究基地建设完后,要根据实际主题,设定多元化的研发模式,将总线开发、智能钥匙、网关控制以及遥感操作等专项的设备纳入到设备开发体系,形成基地、设备和人才的共同开发教育模式。
4.4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智能汽车专项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摆脱以往的实习教学模式,采用现阶段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以此来完善人才的培养体系。首先,企业为学校智能汽车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岗位,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定期的到企业进行实习。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工学交替实习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在每学年上半年参与学校的理论课程教学,在下学期参与企业的实践学习。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交替巩固,必然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5结论
智能汽车是现阶段汽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且人才输出时确保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智能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虽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但是在合作深度方面依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观点如下:针对课程设计,建立符合智能汽车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针对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建立校企双师型教育模式;针对校企合作模式,要建立研究基地;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智能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提供可行性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敬霓,江善念,俞浩,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7):197-198.
[2]颜伟华.国际视野下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9(16):225-226.
[3]陈锐.高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机,2019(15)::44-47.
[4]李然,姚艳南,黄晓延,等.汽车产业变革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9,017(004):28-32.
[5]叶文海.基于AYEC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战型”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0(4):64-66.
作者:赵波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