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多重冲击下的学术期刊转型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多重冲击下的学术期刊转型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多重冲击下的学术期刊转型路径

学术期刊正在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已经成为其一个重要的特征。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社交平台的火爆,使得传播“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1],“两微一端”强势进入传统媒体的领地。学术期刊作为传媒的一种形态,也毫无例外的受到了巨大冲击。

1学术期刊面临的冲击

1)大数据的冲击。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嬗变,从而带来社会文化表达的变异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创新。大数据对期刊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将推进编辑流程的再优化、出版业态的多媒体化和评价规则的多元化。单纯依靠纸质印刷和数据库传播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求,也会使期刊发展受限。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必将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两者之间的融合绝非仅仅是网络出刊或新媒体技术运用,而是要形成“纸质出刊+网站+新媒体平台(两微一端)”共同发展的新型模式,重新定位各类型的方向,实现各类型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互促互融的新型媒体形态,达到新媒体时代阅读内容的生产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三位一体”的新角色[2]。2)开放期刊的冲击。自2003年《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签署以来,开放获取(OpenAccess)是学术期刊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一种尝试,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在很多国家也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放获取期刊具有对所有用户免费的属性,使用户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研究成果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提升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被引几率,有助于打破出版商对学术出版的垄断,甚至使社会公众更容易获得最新和最重大的科研信息,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促进科学研究的推广和普及[3]。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共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实现出版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在不久的将来,开放获取定会成为有广阔应用空间的期刊出版模式。3)职称改革的冲击。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的职称评定制度,从国家政策上明确了对职称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的学术贡献,淡化对论文的数量要求,对全国统一考试的初级、中级职称专业采用“以考代评”,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在职称评定方面存在的“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问题。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才细分评价标准,唯论文、重资历、“一把尺子量到底”等人才评价方式将改变。4)成果认定的冲击。2017年9月,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各类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原创作品,根据其发表媒体的级别和传播影响,使得网络成果也可能被认定为不同级别的学术论文,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提出的标准:重大网络传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2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以及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较大网络传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1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由于学术文章的专业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科普性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鼓励了科研人员将部分有一定科普价值的成果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实践中,改变科研工作者仅靠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格局,加强科学研究与大众媒体之间交互式的互助协作机制。

2学术期刊的应对策略

1)重构融媒体新理念。积极通过新媒体将学术出版和交流深入融合,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策略,挖掘学术期刊数据及其价值,促进学术期刊的“数据化”转型。由编辑部与作者共同创意与制作流媒体的展示形式,以适应手机端阅读的版式活泼、语言生动形象、观点简洁明了的编辑模式,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扩大信息传播效应,以“共享、多元、开放、互动、交融”的融媒体理念[4],重构学术期刊的职能和定位,以充分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探索新型发展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知识传递、信息传播和文化教育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新的文化形态和成果不断涌现,必然产生多样化、差异化的评价方式。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仅仅进行栏目策划、被动等待传播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对期刊传播文化的要求,更需要主动出击。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转变原有的办刊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学术期刊更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彰显学术期刊在科学研究上的普及潜力,努力扩大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探索新型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3)塑造内容专业优势。职称评定改革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均是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有力举措[5]。不但有利于学术期刊更加重视学术质量,而且更有利于对现有“多而不强”“广而不专”进行改革,扭转深陷职称评定、课题申请、奖励评定和毕业要求的学术期刊现状,淘汰一批条块分割、定位不准、学术水平不高的学术期刊,逐步优化学术期刊的结构,塑造基于自身内容和专业优势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期刊。4)凸显共同领域特性。利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学术期刊品牌、加快认证进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加大平台宣传,从功能建设、编辑加工、信息服务和出版、读者互动服务、移动宣传、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创新模式,构建新型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推广模式[6],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应用,达到公众服务功能最大化,促进学术期刊的作者群、读者群及其朋友圈之间进行私密性、即时性的学术争鸣和讨论,更加凸显出学术期刊公共领域的特性。

3结论

我们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带来理论创造的强大动力和学术繁荣的广阔空间。传统媒体传播“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让度的嬗变,“两微一端”强势进入传统媒体的领地。学术期刊发展受到大数据、开放期刊、职称改革和成果认定等多重冲击。在“互联网+”背景和坚持学术“守门人”的前提下,以新技术的应用实现革新表达方式和提升吸引能力,以融和交互的新型学术期刊发展理念,重构学术期刊的职能和定位,以充分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