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晚清期刊《女子世界》中新女性形象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晚清期刊《女子世界》中新女性形象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晚清期刊《女子世界》中新女性形象探析

摘要:《女子世界》是晚清时期革命派创办的一个以女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女性期刊。该期刊成功宣传了一批新女性形象,即“独立人”“女国民”“女军人”三种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女性从“闺阁”到“学堂”、从家庭到社会、从依附到独立的转变。《女子世界》中渗透的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当前女性价值观教育仍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女子世界》;新女性形象;现实意义

《女子世界》是晚清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个以女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女性期刊,意在将当时依然沉睡在封建文化中的女性转化成新时代女性,其最终目的是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女子世界》从1904年1月第1期发行至1907年2月最终停办历时3年,共发行18期。《女子世界》首期发行时主要开设“图画、社说、演坛、传记、译林、谈薮、小说、文苑、记事、女学文丛”等几个专栏,而第2期稍作改变,在“文苑”与“记事”之间增加了“专件”一栏;到了第5期则大为改变,在“传记”与“谈薮”之间去掉了“译林”,增加了“教育、实业、科学、卫生”四大板块,这形成了《女子世界》的基本栏目。《女子世界》一方面刊登一些仁人志士呼唤女同胞奋起的文章;另一方面又刊登小说故事、内外奇闻等,其多是歌颂世界各地的奇女子,比如日本的看护妇、俄国的女军人、革命女侠的故事等,以此来明示,女子也可以参加革命,也可以报效国家、拯救国难。出版于辛亥革命前夕的《女子世界》以其尖锐的笔锋、激进的思想警醒世人,可以说是晚清女子解放进程中的又一个“警世钟”。它在晚清女性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蒙价值。

一、《女子世界》中的新女性形象

《女子世界》提出“倡女权,兴女学”,其最终的目的还是铸造新女性。那么什么样的女性才算“新”呢?《女子世界》不仅在理论上论证,还描述、刻画了新女性的形象。

(一)个体之“独立人”形象

《女子世界》中提出女子要“筑新魂”,塑造新女性,而新女性和传统女性是完全不同的,新女性是“独立”的,她们有才学,精神上独立;她们身体健康,体格上独立;她们能独立自养,经济上独立。

1.有智识的女子。

第一种是求学女子的形象。晚清时期,一些女子不仅在国内求学,还外出留学。“入温氏之二等公学,受文明教育者数年,女士(杨寿梅女士)之脑力盖非寻常人所能及者,又甚好学,虽在深夜,尤一灯焚然,读书习字不辍也。荏苒荏苒,蹉跎蹉跎,转瞬间自寻常级升入高等级女士益奢其志,益努其力,以求进步……”[1]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杨寿梅女士在校学习的场面,杨寿梅女士入学以后,甚是好学,深夜依然读书习字,升入高年级以后在学习上更是努力。《女子世界》第7期“记事”一栏有篇文章为《留学人数》,大略介绍了当时东渡日本留学的女子情况,在日本各种学校留学的晚清女性加起来共有14人,从当时的背景来看,这个数目是比较可观的。第二种是女文豪形象。《女文豪海丽爱德斐曲士传》写道:“吾今于南北美战争时代得一文界之奇女子曰海丽爱德(名)斐曲士(姓)……其自由之女神欤,文坛革命之先驱遂欤……”[2]这里就描述了一位生于贫苦家庭,却天赋异禀而在文学上有大成,又敢于革命、敢于挑战恶势力的外国大才女形象。第三种是亦通文字知识的侠女军人形象。《女子世界》虽鼓励女子勇猛,但绝不是教育其成为“莽妇”,她们应体格上健壮,有智识,是有勇有谋的女侠客军人。松陵女子潘小璜的《中国女剑侠红线聂隐娘传》中描述到:“红线者,贫家女也,姓氏里居皆不详。幼入潞州节度使薛嵩家为青衣,虽享奴妾之生涯而受教育,甚至妙解音律,深通经史,以宠得升为内记室,掌牒表之事。”[3]红线虽然是婢妾,但是她受过教育,有智识,不是目不识丁的侠女子。第四种是女撰稿人形象。该类女子并未被《女子世界》上刊登的专文大肆宣传与赞颂,但是即便没有被明文列出专文赞颂,她们的形象亦鲜明生动,这就是为《女子世界》撰稿发文的女知识分子,其主要是女学生和女教习。她们在刊物上发文章,呐喊出代表女性的声音,她们自身的真实性甚至比明文刊载出的那些女性故事更具有说服力。

2.身强体壮的女子。

新女性不应是病弱不堪、缠着小脚的女人。期刊中的选文多次出现有关斯巴达女子的介绍,如《告全国女子》举出斯巴达女子身体强壮,能行军打仗[4]。《女界武风》中亦讲:“日本维新后进步神速,非但养成将士之武侠,其女界亦大有古代斯巴达妇女风。”[5]“斯巴达”代表着勇猛无畏、军事武风,斯巴达妇女也都个个身强体壮,能行军打仗,堪与男子匹敌,故而《女子世界》常以斯巴达妇女为例,来鼓励我国的妇女们强健体魄。《女子世界》中有不少关于女子体操的描述,如“内有某女学堂十余人亦到操场,途中排队而行,颇有严肃整齐之致,观者啧啧称羡女生气概不凡”[6],这一番描述将女学生们的飒爽英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妇人决斗》详细记述了两位妇人决斗的事情:“二人裸半身,仅掩胸口,白刃相交,各尽秘术以决战,至五回之后,杨马一声斗绝,取落其手得物,而一场之胜负分。”[7]这里描述的两位妇女决斗的场面绝不是两位妇女之间的游戏玩闹,而是真的决斗,二人最后负伤大出血被友人搀扶而去,其决斗像西方的骑士们一样是激烈正式的。这两位妇人若是没有健壮的体格是无法以武力决斗的,这一事例又给当时的女界呈现了一种身强体壮、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

3.独立生活的女子。

《女子世界》强调培养女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谈薮”一栏刊载的《单身旅行》之事,可谓是独立生活女性的代表:“近来欧美之交际社会,妇人单身旅行之事,渐流行于东方来。浩惠达以一妇人跋涉南美墨西哥及东部露西亚之原野。长途荒漠,旅宿无地,日张天幕以渡夜。此为妇人豪壮之旅行。”[8]这些独身外出旅行的妇女们不仅不怕长途奔波的劳累,还要自己解决食宿问题,一切靠自己,这需要很强的独立性。刊物登载这样的例子,也是鼓励女子练就胆识,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精神。

(二)社会之“女国民”形象

晚清社会开始注重培养“国民”,“女国民”承担着女性所独有的责任义务。《女子世界》呼吁女性参与到社会中来,并塑造出一系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女国民”形象。

1.女慈善家。

为启蒙女性参与社会事务,《女子世界》刊载了国外典型的女慈善家传记,如英国的美利加阿宾他传。关于美利加阿宾他,文章先是对其作了番简单概括:“余读英国大慈善家美利历史,其心状之温雅,言行之柔和,精神之活泼,魄力之雄伟,有足为吾女子社会一绝大之纪念,一绝好之标本者”。美利当过教员,办过学校,“美利二十五岁乃决意献身以从事于救济贫民”[9],其后历经艰辛,感动了更多人投身此列。我国亦有类似慈善之事,即妇人捐资设学。《女子世界》在“记事•内国”一栏中刊载:四川岳池县一位孀妇愿意将自己的资产捐献以创办当地的小学,其亲族却纷纷阻挠,但这位孀妇终究不为所动。该妇人所作所为可赞可颂,比之法国大慈善家美利也毫不逊色。

2.妇女团体。

当时我国效仿日本、美国等创办妇女团体,积极宣传妇女解放,积极帮助苦难中的妇女。《女子世界》介绍了推动女性解放的妇女团体。以“不缠足会”为例,不缠足会积极宣传放足、天足的好处,但由于放足给妇女带来很大痛苦和诸多不便,不缠足会便积极想办法帮助妇女。为了让妇女在放足过程中少受一些痛苦,他们到处宣传放足的法子;为了解决放足后妇女穿鞋的问题,他们四处张贴天足的鞋样。总之,不缠足会为当时女子的放足作出了不少贡献。

3.女爱国者。

这类形象多以日本妇女为例,如《日妇报国》一文:“有自日本来者,言某日神户,有日本妇女至知事衙门,以金戒指首饰等物纳于知事,言以此区区助国家军费,知事大嘉奖之,告以国家无此成例,令其携回。”[10]时值日俄交战,日本妇女积极助战,捐资出力者甚多。《记日本娼妇安藤天史事》中记载了一位日本女性安藤天在俄国的一个重镇上做娼妓,一位俄国的将军宠爱她,日俄开战后,安藤天凭借俄国将军的宠爱偷取了俄国的军机重图,并历尽千辛将之交到日本的公使馆[11]。此处选择的榜样人物可谓是非常大胆,娼妓在今时今日依然为人所不齿,何况是在封建文化甚重的晚清时代?而《女子世界》却将安藤天的故事刊登在刊物上,将安藤天塑写成一位受人尊敬的“义妓”。我国当时正值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急需这种爱国、助国、积极救国的女子们,刊物中刊载的这类女子形象,正是教育女子们的典范。

4.女子参政。

女子参政也多以外国女子为例,“澳大利亚自治地公举,相争不下,卒为工党战胜,因女子得被公举之故,现上下两院彼此权利得以平均”[12]。“英国下议院中,提议妇女具有选举权之议案,赞成者一百八十二人,反对者仅六十八人,故现已决定此案而遵行之。”[13]此处列举的女子参政形象虽不是很鲜明,但女子“被公举”,有“选举权”,这些都是女子参政的标志,女子参政是女权的重要体现。

(三)革命之“女军人”形象

《女子世界》是革命期刊,思想极其激进,其本就是辛亥革命前夕为鼓动人心开风气进行革命打基础的,可以说该刊认为女子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出能与男子并肩革命的新女性。《女子世界》撰稿人将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改编,将花木兰改编成了符合当时革命思想的新女性形象,即《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家花木兰传》,文中对这位女军人有非常详细的描写[14]:遂收寻常儿女之态度,整刷其军人之运动。易粉黛而兜鍪,代绮罗以甲胄,银鞍骏马,玉勒鞭丝,顾影翩翩,英姿飒爽,于貔貅百万之中拥护而行。朝去黄河,暮临黑水,燕山胡骑,杀气云屯,一战再战,凶锋大挫,上马杀贼,下马策勋,激烈奋勇,为全军冠。呜呼,明才敏腕之女丈夫,果如是,如是。这就是当时女军人的形象。她不似寻常女子绫罗裹身,妆容粉黛,而是穿着甲胄,骑着骏马,英姿飒爽;她也不似传统将军们只想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她不稀罕功名,也不要什么利禄,只甘愿为革命、为国家的一切鞠躬尽瘁,这里的“木兰”有着很强的家国责任感。另一篇文章《女军人传》中有更多此类形象,以秦良玉为例[15]:良玉师至乃走,巫山巨憝罗汝才大肆剽掠良玉以偏师扼其吭,邀之马家寨,献馘六百,后败之留马垭,斩其魁。东山虎贼,引兵宵遁,为巡者所侦获,良玉以百骑追之,次谭家坪,与贼之后殿遇,奸其半,后连破之北平仙寺岭,夺汝才大馘,擒其渠副塌天,贼知白杆兵之不可犯也,遂无志于蜀而之楚。这里详细描绘了秦良玉带兵在战场上对敌的场景。秦良玉可谓智勇双全,将敌军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大获全胜。这里的秦良玉绝不是莽夫之流,她不仅有莽夫的“勇”,还有莽夫缺少的“智”,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绝不输男儿,正是革命派理想中的新女性。该刊中也有关于外国女军人、女革命者的描述,如俄国的女军人、日本的女特务以及战场上的看护妇等。

二、《女子世界》中新女性形象的教育意蕴

《女子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批鲜活的新女性典范,意在将女子培养成敢于参与革命、挽救民族危机的新女性。它不仅启蒙了女性自我意识与家国责任的觉醒,也推动了女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一)女子教育权利的转变:从“闺阁”到“学堂”

晚清时期并没有延续我国传统的女子教育,它是女子走出家门进入学堂的开始。“夫为妻纲”的社会,决定了当时女子不可能涉足政坛,我国那些以培养官员为主要目的的学校自然会将女子拒之门外。女子很少接受专门的学堂教育,而主要是在闺阁中接受一些零散不成系统的教育。所以说,传统女子教育主要是“闺阁”式教育。直到晚清时期西方妇女解放思想传入,西方传教士在我国开办教会女校,我国先进人士积极办学,报刊杂志也对此极力宣传,女子们才陆续走出闺房步入学堂,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女子世界》是一本革命色彩强烈的女性期刊,宣传女学是该刊的一大要务。《女子世界》“记事•内国”中经常报道全国各地创办的女校情况,并且在“专件”中多次刊登各地女学校的学堂章程,宣传女校的办校宗旨以及特色课程等,还宣传女子留学情况,鼓励女子接受教育。《女子世界》成功塑造了一批有智识的女子形象,包括女子苦读求学形象、女文豪形象、侠女军人智勇双全形象等,这些对于当时深困闺阁的女子有极大触动。

(二)女子活动范围的转变:从“家庭”到“社会”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古代对淑女的最基本要求,女子不宜抛头露面。“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这种否定性理解将女性完全从公共领域中排除出去,阻断了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途径。”[16]“男不言内,女不言外”,这些是封建文化中的最基本礼仪,女子活动范围仅限于家庭中。《女子世界》撰稿人虽大多为男性,但也有数量不少的女性撰稿人。《女子世界》每刊都打出《女学悬赏征文》《女学调查部专约》的广告,开设“因花集”“女学文丛”等专栏,专门为女性开辟说话的窗口,成为女性刊文的天地。这本身就是女性发出声音、走向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女子世界》鼓励女子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成立妇女团体,还积极宣传女子参政之事,在刊物中塑造出了一批“女国民”的形象,这类女国民乐于参与社会事务,她们爱国并能主动积极救国和勇于参政。

(三)女子生存方式的转变:从“依附”到“独立”

我国传统女子都是以夫为天,男性掌握着经济等大权,女性是男性的附庸。清末年间,国家内忧外患,百姓苦不堪言,女性更是倍受压迫。随着西方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以及女权理论等思想传入我国,人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有识之士开始用这些天赋民权的理念唤醒那些习惯于附庸男性的女性。《女子世界》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女性,主张女子拥有和男子相等的权利,主张女子学会手艺能参与到职业中以独立自养。《女子世界》专门开设了“实业”专栏,刊登一些女子胜任的手艺技术,如裁缝等,还经常宣传职业性质的女学校,鼓励女子拥有自己的职业,能够独立自养,不再依附于男子而生活。

三、《女子世界》对开展女性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女子世界》各个栏目在当时对于宣传女子新变化、各地女子学校发展情况、妇女团体组织情况、外国女界重大要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推动了妇女解放的进程,促进了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世界》中的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对于当前女性的价值观教育还是有其积极借鉴意义的。

(一)培养女性的独立意识

《女子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主张女子应该独立自养而不是做男子的附庸。那么女子该如何独立呢?第一,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思想上独立;第二,学习职业艺术,工作上独立。推动女性独立,实现女性解放,不仅需要改变外在的制度性社会环境,还要培养女性的自尊、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当今社会,在普遍被认为是高知群体的博士中,依然有不少女性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一些年轻女性把精力用在穿衣打扮和美化身体上,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找个有钱的丈夫,有些女性面临诱惑而急功近利,有主动依附于男性生存的不良心理。这是新时期女性价值观迷失的问题,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推动妇女解放,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不仅要从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上努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帮助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独立自养的精神,把精力更多地用在挖掘潜能、提升自我能力上。新时期仍然要倡导女性正确认识自我,强调女性的精神独立,让其掌握自己的命运。帮助女性不是根据男性而是根据女性本身来定义自我,从他者走向自我,从内在走向超越,树立女性主体意识。女性的自尊、自立、自强是实现男女真正平等的重要路径。

(二)培养女性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女性同男性一样,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主体力量。作为平等的社会人,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参与国家建设的权利,并平等地履行社会义务,承担国家建设的责任。无论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国家的公民就该为自己的国家承担公民的责任与义务”[17]。《女子世界》积极宣传女子乃“国民之母”,拥有和男子同等的权利与责任,整本杂志都很注重对于女性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参与该刊编辑工作的秋瑾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秋瑾很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家国责任,她积极参与革命,鼓励女性自我解放,呼吁人们参与到救国革命中来,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国的女性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祖国和人民表现出来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公民对本国或本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18]。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权利,也都有与生俱来的义务,所谓的义务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任何人都不该逃避责任。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在对女性进行价值观引导时,应鼓励女性走出“自我”和家庭的小世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积极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首先,要消除对女性根深蒂固的传统偏见和角色定位,摒弃“女子不如男”“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为女性创造更多的施展才华和技能的机会。其次,要增加提高女性文化素质的各类教育投资,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益,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会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再次,增强女性参政能力,重视女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女性政治参与,受益的不仅仅只是女性,而是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志群.纪杨寿梅女士[J].女子世界,1907,(6):1-6.

[2]丁初我.女文豪海丽爱德斐曲士传[J].女子世界,1905,(1):1-8.

[3]潘小璜.中国女剑侠红线聂隐娘传[J].女子世界,1904,(4):1-5.

[4]佚名.告全国女子[J].女子世界,1904,(1):5-8.

[5]佚名.女界武风[J].女子世界,1904,(6):3-4.

[6]佚名.女生就操[J].女子世界,1905,(1):2-3.

[7]丁初我.妇人决斗[J].女子世界,1904,(7):3-4.

[8]丁初我.单身旅行[J].女子世界,1904,(7):4.

[9]觉我.英国大慈善家美利加阿宾他传[J].女子世界,1904,(6):1-8.

[10]佚名.日妇报国[J].女子世界,1904,(2):2.

[11]竹莊.记日本娼妇安腾天史事[J].女子世界,1904,(6):1-2.

[12]佚名.女子被举[J].女子世界,1904,(2):2.

[13]佚名.女权大伸[J].女子世界,1904,(4):1.

[14]柳亚子.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家花木兰传[J].女子世界,1904,(3):1-8.

[15]职公.女军人传[J].女子世界,1904,(1):1-11.

[16]左兴玲.论女性参与管理和决策之性别优势的多维性[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3):15-21.

[17]刘晓辉.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解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5):1-9.

[18]陈晓莉.中国梦的家国情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7)

作者:杜芳芳 单位:江南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