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集群是近些年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集群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1]。国内外期刊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期刊集群化发展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在集群化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数字出版、品牌营销等方面已做出有益探索,但仍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未来还须进一步提高集群化水平。
关键词科技期刊;集群;资源配置;品牌影响力;内容为王
1我国科技期刊小而散的现状
影响我国科技期刊成为国际大刊的原因诸多,集群化是关键问题之一[2]。目前,与国外大型期刊出版集团相比,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可谓任重道远。《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3]统计显示,据《乌利希国际连续出版物指南》数据库,目前全球正在出版的STM(科学、技术、医学)期刊约为4.2万种,由全球162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四大出版集团(SpringerNature,Elsevier,Wiley-Blackwell,Taylor&Francis)期刊共有6038种,出版量占全球STM期刊总量的14.38%。可见这四大出版集体的规模、实力及影响力。我国期刊数量众多,是仅次于美国、英国的期刊大国,但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5020种科技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只主管3.65种期刊;共有3232个第一主办单位,每个主办单位平均拥有1.55种期刊;共有4381个出版单位,其中有4205家单位仅出版1种期刊,占出版单位总数的95.98%。由此可见,我国科技期刊体量巨大,但由于资源分散,个刊呈现小、散、弱的分布状态,要发挥其推动学术争鸣、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还须加快推进集群化建设。
2科技期刊的集群化探索与现状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积极探索集群化发展,在数字出版、资源管理、品牌营销、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推广科技成果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1)基于出版单位的期刊集群。即由出版单位相同的科技期刊所组成的集群。因隶属单位相同,出版单位可将分散在各编辑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再对各刊的出版、发行、营销等进行统一管理。典型代表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其期刊中心目前出版22种期刊,其中科技期刊14种,社科期刊8种;中文期刊13种,英文期刊9种。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优势,期刊中心发挥集群优势,提升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2)基于主管、主办单位的期刊集群。即多种科技期刊聚集在同一主管或主办单位下组成的期刊集群。典型代表如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群,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1091种科技期刊,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20%;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出版发行183种纸质、电子系列医学期刊,每年主办、承办近200个国际国内医学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科技期刊300余种,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工业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SCI收录期刊54种,EI收录39种,国内三大核心数据库收录254种,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高学术水平的自科期刊集群。3)基于学科专业内容的期刊集群。即以学科内容为依据,来自不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不同地域的科技期刊聚集到网络平台上形成的科技期刊群。典型代表如中国光学期刊网目前已整合52种光学期刊,其中SCI收录6种,EI收录13种;中国地学期刊网,目前已收录256种地学期刊,成为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年点击率高达700多万次。4)基于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集群。大型数据库公司在建设期刊集群上具有独特的政策、经济、人才、管理、规模等优势。典型代表有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8200多种重要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200多万篇。这些数据库平台覆盖范围广,刊群规模大,但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分离,难以有效地整合出版资源。
3期刊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3.1优化出版资源配置
期刊集群通过集约化、集团化、专业化办刊,打破了封闭、分散的办刊模式,重组并共享出版资源,使各期刊优势互补与借力发展,从而提升刊群的整体水平。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4]发挥各刊所长,英文刊和中文刊互动,老刊和新刊互动,改善了以往编辑部彼此独立的小作坊模式;对各刊出版流程进行统一管理,行政、财务、营销、人力人员有分工有协作;建设统一的期刊宣传和平台(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及时期刊中心和各刊动态,形成了一种互助共生的办刊生态。
3.2提升数字出版水平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必须跟上时代节奏。通过集群化发展,依托数字化的技术平台,期刊可实现开放获取(OA)、优先出版,提升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水平。例如,出版时滞过长一直困扰着期刊的发展,中国知网于2010年启动的优先数字出版,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编辑部决定录用并定稿的文章,都可以在印刷之前数字优先出版,科技类文献可由各刊在中国知网平台直接。此外,中国知网系列大数据分析产品,如概念搜索、学术趋势、学术热点、翻译助手均免费开放,也为用户寻找特定数据提供了便利。
3.3扩大品牌影响力
与一本期刊单打独斗相比,集群的期刊聚集了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优势,能形成更专业化品牌推广渠道,从而产生更大的传播效应和更深的影响力。例如,中国光学期刊网[5]的各刊联盟参展,统一宣传,扩大知名度。联盟期刊在美国西部光电展、德国慕尼黑光电展、台北光电周和国内四大光电展等统一布展宣传;每年联合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举办国际国内会议;举办优秀论文评选、中国光学优秀产品评选等活动,放大了整体效益,产生了期刊的积聚效应和增值效应。
3.4拓展个性化服务
传统科技期刊受制于规模和平台,在精准服务用户、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较难开展工作。而期刊集群可通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应用,了解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个性化与增值服务。如定制推送服务,即根据用户阅读、使用习惯调查,设定不同的提醒、定制、推送内容,为使用者提供专业细分、服务细化、有领域特色的服务;一站式投稿服务,即用户通过注册登录,可一站式浏览期刊群内的多个期刊,比较辨别出版单位、出版周期等信息后,寻找到合适的目标期刊直接投稿,快速高效地完成投稿过程。
4推进集群化建设的路径
建设期刊集群是优化期刊产业结构、整合出版资源、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有效举措。未来,期刊建设还须打破制约因素,通过集群化道路做大做强。
4.1提供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期刊的集群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与引导,有意识地培育专业集群的建设与成长。要创新期刊管理体制机制,鼓励科技期刊跨地区、行业、学科兼并重组。鼓励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期刊带动建立集群,并给牵头期刊一定的政策支持、法律援助、人力指导等。对已经建立集群但实质上为松散联盟的期刊群,要推动其向法人实体转变。对孤立、零散的期刊,尤其是出版单位只办一个期刊的弱小期刊,可积极引导其加入适当的期刊集群。当然,也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期刊都适合集群化发展,集群与零散期刊必将长期共存。
4.2加大资金投入
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而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盈利能力还比较弱。《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3]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期刊以自筹经费为主。有2015种期刊(40.57%)表示当年没有得到来自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另有2510种期刊表示受到了主管主办单位的经费资助,但经费额度基本都不超过30万元。资助经费额度于期刊集群建设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因此,要打造大刊名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期刊集群,政府、主管、主办单位还须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4.3采取差异化定位
期刊集群是对原有出版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再配置,以优质资源供给打造优质期刊。就期刊集群内部各刊而言,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走“专、精、特、新”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因此,期刊集群应形成有层次、有差异、有细分的期刊结构,各刊之间有竞争、有分工、有协作,在抱团发展中促进各刊利益最大化并提升整体影响力。
4.4坚守内容为王
无论出版载体如何变化,也无论出版技术如何更新,内容生产始终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期刊在追求规模、效益、影响力的同时,要始终紧抓内容建设。科技期刊的编辑部要严控把关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刷质量;密切关注专业领域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以良好的科学素养精准把握专业内容;注重培养作者,与作者保持及时、深入专业领域的沟通,建设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严格审稿流程,完善审稿专家库,通过精准选择审稿专家对稿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5结束语
整合资源,数据共享,优势互补,集群化发展为科技期刊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一条可行性路径。但受制于管理、资金、平台等多种因素,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起步较晚,集群化程度还有待加强。未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合理规划布局、发展技术平台、整合出版资源、把控学术质量,我国科技期刊有望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打造出更多内容精良、有国际影响力的名刊。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沈爱民.顺应时展潮流,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
[3]科学网.《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EB/OL].[2018-11-30].
[4]刘俊,张昕,颜帅.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6):561-565.
[5]杨蕾,童菲,马沂,等.产业集群对专业化期刊集群的启示——对《中国激光》杂志社创新与坚守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0-735.
作者:安珍 池营营 孙高霞 单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运工程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