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突显学科教学期刊社会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要提升期刊的内容品质,就是要使期刊内容最大程度地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所接受,对读者有教益[2]。那么,学科教学期刊的内容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社会价值?(1)高度。基础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学科教学期刊在其内容建设中要始终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站在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负责的高度,加大对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和国家政策的研究力度,正确把握我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实中发挥期刊的积极引领作用。一方面,学科教学期刊要积极组织研究、解读教育改革的新政策、新理念、新举措;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一线学科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反思、讨论、交流,逐步将新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架设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以改进教师的实践,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2)深度。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变革思维方式,重建话语系统[3]。课程实施既是教育实践过程,也是教师行动研究的过程,亦即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反思性的洞察,发现教学上的问题并结合理论或理念分析问题,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4]。可见,那些仅仅对实践进行简单描述罗列或泛泛而谈、无关痛痒的文章对教师的帮助都不会大,只有那些对实践有深度剖析和深刻解释的文章才是教师需要的。因此,学科教学期刊内容的深度指的就是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展开深入研究,展开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讨论,揭示问题的本质,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期刊应有的社会价值。(3)广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师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教育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把课程中规定的或教材中呈现的学科知识,通过自身的理解、内化和重构转化成为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时把这种知识与教师运用教育学知识对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解融合起来。因此,对学科教学期刊而言,内容的广度是指兼顾学科问题、教育学问题的讨论,更要引导教师努力沟通这两个领域,并思考如何将对两个领域知识的理解整合到教学实践中。(4)精度。学科教学期刊内容的精度是指在做好期刊内容整体设计的同时,能够把握当前课程改革创新的脉动,敏锐捕捉学科教学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并结合期刊自身优势,选准重点问题进行特别关注、精心策划,从而打造特色精品栏目。内容的精度还表现在对读者阅读层次化需求的精细研究上,考虑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强化对教育教学新成果、新趋势、新理论关注的同时,找准与读者阅读需求的对接点。
二、学科教学期刊内容质量现状分析
当前学科教学期刊仍普遍存在内容质量不高、与读者阅读需求有较大差距的现象,未能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一)学科教学期刊的内容策划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正不断地进入课堂教学。从素质教育、科学探究到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从新课标、新教材到新高考,课程改革带来的热点问题层出不穷。一线学科教师迫切需要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深入讨论和专业解读,也迫切需要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就要求学科教学期刊能够快速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积极开展选题策划,敏锐把握改革的热点,深度把握改革的实质,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为教师提供高品质的学习资料和研讨的平台。这无疑对期刊的选题策划、编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科教学期刊专职人员在结构和素质上的欠缺,导致面对层出不穷的改革热点时应接不暇、应对不力,缺乏有效的选题策划。常常表现出的是或视而不见,或望洋兴叹、力不从心,或发几篇不痛不痒的文章草草了事。另外,由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过程规律缺乏深入研究,使得学科教学期刊对内容和栏目的设置也缺乏整体考虑和设计。
(二)学科教学期刊的自由来稿质量普遍较低
学科教学期刊的大多数作者为一线学科教师,他们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但理论提升却颇为欠缺。教育改革提出“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但由于我国缺乏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累,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教学的实践者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绝非易事,教育科研对大部分的作者而言仍只是起步阶段。于是,教师作者常面临两难窘境:一方面“课上得很漂亮”,另一方面却不能对教学实践做出一定的理论分析和解释,无法准确、清晰描述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学科教学期刊大部分的来稿只是单纯的经验总结式的文章。而另一方面,学科教学期刊主要读者也为一线学科教师,他们经过几轮课程改革的洗礼,加之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逐渐密集和细化,在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一线教师对专业期刊的阅读要求也有了明显提升,他们已不满足阅读学术水平不高的经验总结式的文章,而更需要有理论高度、实践创新、精辟见解的文章。也就是说,与一线教师的阅读要求快速提升相比,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写作水平却没有那么容易提高。这种错位带来的矛盾成为制约学科教学期刊提升内容品质的重要障碍。
三、提升期刊内容品质的途径
(一)提高选题策划的水平,加大约稿力度
选题策划是学科教学期刊提升内容品质的关键。课程改革带来的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对学科教学期刊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不应回避或被动应对,而应主动出击,积极进行选题策划,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迫切需求,发挥期刊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为期刊内容品质的全面提升赢得机遇。在选题策划中,首先要抓住时机对课程改革重大问题进行策划,例如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新高考等,通过向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约稿,撰写发表既具有理论高度又能指导教学实践的文章,以增强期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其次是聚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那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理论指导下多角度、多方位对选题进行分析和挖掘,及时体现并反映学科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和成果,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发展层次教师的阅读需求;最后是依托自身优势,打造精品栏目,凸显期刊特色,形成期刊的核心资源。要保证选题策划的落实,必须加大约稿力度,约稿对象可以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专家,也可以是研究型的中学优秀教师,他们有着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约稿为选题策划准备有高度、有深度的内容。约稿的刊发又可以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并为他们的研究实践和写作提供范例,从而带动自由投稿质量的提升。当然,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约稿都要充分发挥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和选题策划能力。
(二)提高审稿的水平,实施专业指导
如果仅靠约稿,数量其实十分有限,难以支撑期刊内容品质的全面提升。而面对自由来稿质量普遍偏低的现状,如果降低评价标准,则期刊内容品质的提升只会成为空话;如果提高评价标准,符合标准的文章寥寥无几,则期刊将会遭遇无米下锅的窘境。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学科教学期刊的实践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审稿水平来化解,即专家的审稿不仅是简单判断文章能否录用,而是给作者提供指导。具体来说,就是在不降低文章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审稿专家通过审稿指出文章在研究和写作上的不足,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帮助那些有能力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改的作者提升文章质量。这种指导也不同于编辑在文字和规范上的修改,而是对作者研究选题、研究方法、文章结构的全方位指导,有些文章在初审时可能完全达不到刊出要求,但通过审稿专家的反复指导和作者的修改,最后文章的质量会得到显著的改善而达到录用的要求。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专家和作者的共同努力提高了自由来稿的质量。即使文章最后还是达不到要求,在专家的指导下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或多或少得到提升。这些都会给予那些愿意在教学科研道路上努力探索的一线教师们极大的助力。显然,期刊的社会价值也在这个过程得以充分体现。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编辑部能物色到那些专业水平高、指导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专家参与进来,需要协同好作者、审稿人、编辑之间关系,通过大家的通力协作、无私奉献、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三)培育“优质作者群”
要全面提升学科教学期刊的内容品质,还要用心培育优质作者群。学科教学期刊的主要作者为学科教学论研究人员和一线学科教师。在坚持为读者办刊的同时,也要精心为作者做好服务,吸引并凝聚优质作者队伍对学科教学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和所有专业类期刊一样,学科教学期刊和作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选择的关系。首先,期刊学术品质、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依赖于作者提供高水平的文章。对于学科教学期刊而言,其发展始终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进行的。能否始终抓住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进行选题策划并形成有深度、有质量的期刊内容,会直接关乎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而这完全要依赖作者提供高质量的投稿。其次,研究成果的刊发又是作者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各地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对科研成果的认定也越来越看重,部分地区还设置了教授级中学教师的评定,导致作者对研究成果刊发需求明显加强。对于期刊来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优质作者的投稿;对于作者来说,希望自己的文章在专业品质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期刊发表。学科教学期刊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分析,认定优质作者,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加强与优质作者的联系,例如开展优秀论文评选、组织作者沙龙等。对学科教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可以在期刊上为他们开设专栏;对于其他优质作者,则关注他们的研究课题、研究进度,了解困难,利用期刊的资源给予帮助等。
四、结语
总之,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学期刊只有勇于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内容品质,才能扩大自身影响力,推动期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华.试论教育类专业期刊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J].中国出版,2016(1):40-42.
[2]李兴昌.随想:内容为王•质量第一•期刊永存•编辑万岁[J].编辑学报,2016(4):103-105.
[3]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8-23.
[4]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68-73.
作者:吴敏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