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开放获取期刊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20世纪90年代末,开放获取开始在国际出版界和图情界兴起,国外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开放获取领域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外平台为开放获取期刊(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DOAJ),国内则有两家,一家是COAJ即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另外一家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据DOAJ统计,截至2019年5月,DOAJ共收录来自130个国家的13388种期刊,收录论文4072291篇。COAJ收录期刊660种,论文总数1420414篇;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收录期刊850种,论文总数1299534篇。相较之下,国内的开放获取平台收录的期刊数量及种类都远远不及国外平台,其中两个国内平台的论文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叠。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柏林宣言》,其表明了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开放获取的原则立场[3]。但是时至今日,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仍旧在发展初期,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1.1开放获取期刊的认可度有限,社会声誉尚未建立
正如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开放科研总监柯安德(ArendKüster)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开放获取出版机构,如何增加人们对开放获取期刊的信任,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大多数人轻易地认为由作者或机构付费发表的文章在写作质量上会打折扣,在同行评议、主编终审等环节时会获得优待。开放获取论文的认可度相较传统期刊确实还有较大差距,诞生的时间较晚、普及度较低以及创新的付费模式都使得开放获取的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1.2开放获取出版付费标准不透明,筹措方式不持续
当前,开放获取期刊出版服务费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出版服务费定价机制不透明,部分规模大、影响力大的出版机构垄断定价权,使得出版服务费价格不合理的虚高,进而让许多科研学者望而生畏。同时因为出版服务费价格高昂,其资金大多来源于项目费用或基金资助,而这些费用却是不持续的,因而客观威胁到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
1.3开放获取与传统出版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冲突明显
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期刊的开放获取其实就是将图书馆等机构用户支付给出版服务商的费用支付给了内容出版者和开放平台,因此这行为本身就抢夺了包括知网、万方在内传统服务商的蛋糕,因此开放获取在发展过程中注定会不断受到传统期刊服务商们的打压和反抗。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4开放获取面临新时代的技术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让开放获取变得更为便利,如何使作者享受到超越纸质刊物的高品质内容与服务是开放获取期刊及平台不断追求的目标。比如开放获取平台的检索、组织功能都需要有更强的引擎去驱动。但是包括知网、万方在内的传统出版服务商们拥有丰厚的资金支持,长年累月的数据积累,技术不断更新的团队,所以很多时候开放获取平台的使用体验远远不及传统出版服务商。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注定会流失掉一批用户。
2开放获取期刊的时代机遇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根基为办刊方式的转变,因而其实它会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期刊在出版周期过长、商业竞争力较弱、影响力受限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开放获取期刊的便捷性、时效性、易引用性都将成为其发展的机遇。
2.1开放获取的引用优势能够被放大
开放获取具有明显的引用优势,因为没有付费数据库的商业壁垒,传统学术期刊的封闭性被打破,文献的高效传播变为成了可能。在新媒体融合时代,开放获取的文献可以通过电脑端、IPAD端、手机端等一系列工具进行传播。论文成果可以开放在微信、微博、论坛、社群里交流分享,大大地增加了被引用的可能性。
2.2开放获取能让发表时效大幅提升
相较于传统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的流程往往完全在平台系统中完成,减少了线下传递、修改文献的过程,整个发表过程相较传统出版更为简洁、透明。同时,开放获取期刊出版时以互联网为平台,因而省去了印制周期。这客观地缩短了发表周期,提升了发表速度。
2.3开放获取的过程是交互性的体验
早在2013年,由欧洲地球科学协会(Euro-peanGeosciencesUnion,EGU)推出的地球表面动力学(EarthSurfaceDynamics,Esurf)是一个具有交互属性的国际开放获取科学期刊。其推出了新型的交互式同行评议。整个出版阶段被分为了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论文由编辑快速审稿,然后就公开在Esurf讨论网站上,接受交互式公开评审,在这种互动式的同行评议过程中,评议的专家可以选择公开身份或者匿名个人信息,而且作者可以追踪整个过程,查询到细节信息。在第二个部分,如果论文被接受,即通过同行评议,并经过修改完善,论文最终会被发表在Esurf上。这样的出版方式保证了出版物以最快的速度优先出版,并提供了长期的科学讨论和记录。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和互联网的便捷性。这有助于促进科学讨论,提升科学质量,保证其有效性和透明度,加速了文章发表速度[4]。
2.4开放获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现有学术评价问题
现有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满,期刊评价指标,尤其是期刊过于偏重影响因子已严重影响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许多时候,在哪本期刊上也会影响到这篇论文的点击量、被引量,这种情况其实是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指标的对象应当是论文本身,而不应是论文所发表的刊物。而开放获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术期刊对学术论文的影响,还给学术论文一个单独展示的空间,使得学术出版回归到服务学术、推进学术的原点[5]。
3如何提升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力
3.1利用新媒体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渗透影响
开放获取往往通过期刊自建官网和开放获取平台进行展示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展示渠道和方案可以更灵活、高效地提高论文的浏览次数、被引次数。一方面,从论文内容本身来看,利用开放获取平台可以提供给读者复合的增强出版内容,提升论文的丰富度,增强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平台应当顺应时代,开发出更适合移动端的浏览模式,甚至可开展活动鼓励用户分享、转发开放论文,将开放、共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3.2积极抓取用户画像,精准优质地服务目标人群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精准服务成为可能。开放获取期刊及其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潜在优质作者、读者。比如通过数据分析,精准锁定有科研经费和专项基金的优秀作者,他们拥有优秀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支付出版服务费方面会遇到更少阻碍。而开放获取平台本身就可以通过用户的访问信息获取用户画像,更积极地向其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让论文资源从被动展示升级为主动呈现。
3.3合理运用新技术,提升平台的使用体验
研究证明,在考察媒介易用性时,平台性能对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果最为重要;而平台界面和平台安全性是极大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果的基础媒介环境。除此之外,个性化服务是影响媒介拓展功能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6]。因此,合理运用新技术,提升开放获取平台的性能、界面、安全等级,提供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力。
3.4提升论文品质,抓住自身优势,打造行业品牌
学术期刊的办刊单位需要更全面的提升办刊实力,比如提高组稿能力,获取更优质的稿源;提高审稿效率,更有效精准的完成同行评议,实现快速出版。在收取作者更少出版服务费的同时为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增值服务。行业期刊应当发展集群优势,将同一科研领域的论文一同开放,打造开放品牌,增加平台知名度的同时提升论文的显示度。
3.5争取政府支持,共建国际知名的开放获取平台
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能够实现国内外学术信息的双向交流。对于学术资源的广泛传播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从政府层面,应当呼吁其制定相应政策,比如可以借鉴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公开资助研究成果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7],将部分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开放获取论文的发表。同时现有的开放获取平台应当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制定更为科学的开放流程,实现科研信息的资源共享,共建在国际范围内知名的开放获取平台。开放获取出版、在线发表、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对传统科技期刊传播范式、商业模式和竞争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能够且已经将用户从现有学术评价、出版预期转向新的知识服务维度,是科技传播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我国科技期刊欲争创一流,必须采取积极战略和颠覆性创新技术,加强自身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期刊质量、显示度,进而提高期刊影响因子,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科技期刊的服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小建.影响力、传播力与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关话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2):14-17.
[2]苏小亨,袁李姝.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8):144,147.
[3]宣传处供稿.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京签署《柏林宣言》[J].中国科学基金,2004,18
作者:黄瑱 高映月 于杰单位: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