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江苏省科技期刊在变革中萌芽
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是中国科技期刊的萌芽期。彼时,经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期刊作为现代的传播工具,出现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舞台上。
(一)科技救国思潮下江苏省科技期刊的萌芽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这一时期,随着维新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科技救国”成为朝野上下乃至中国民众的共同心声。江苏省科技期刊经过萌芽期的孕育,为了更快捷、高效地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形成了以各种科学社团为支撑的正规科技期刊。1906年9月,《南洋兵事杂志》(月刊)在南京创刊,由两江总督练总所教练处总发行,兵事杂志社编辑。其编辑体例有诏令、公牍、通论、学术、经历和诗歌等栏目,其中学术一栏中又分为兵步之学术、炮兵之学术、骑兵之学术、辎重之学术和卫生之学术等细目[1]36。1906年6月,苏州东吴大学的《东吴月报》创刊号《学桴》面世。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随着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相继出现,一批大学学报先后诞生,而《学桴》则最先出版,具有鲜明的领航意义。时任东吴大学中文总教习黄人(署名黄振元)在《发刊词》中写道:“东吴学堂成立者逾五年,西士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智识。”这里对办大学学报的宗旨作了简明精要的揭示:学报应立足本校,承载学校的教育成果和知识创造,而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集天下精华,所以学报应具有开放的姿态,构建与学界交换知识、展开学术互动的平台。1917年,河海大学主办的《河海月刊》创刊(1923年更名为《河海季刊》,1957年更名为《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6年更名为《河海大学学报》,1999年确定为《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为重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35年,当时的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创办了《畜牧兽医季刊》(1940年刊名改为《畜牧兽医月刊》,1950年至今刊名为《畜牧与兽医》),其办刊宗旨为“为社会服务,为畜牧生产服务”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举”。1937年,江苏省第一种科普期刊《科学大众》也宣告诞生,它是我国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1948年12月,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oftheSoilScienceSocietyofChina)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ActaPedologicaSinica),更名后的办刊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为科教兴国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土壤学科发展服务。这个时期,江苏省科技期刊以科技救国为目的,致力于将西方先进科技更深、更广地传播开来,同时又开启了现代科学的本土化进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品种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的江苏省科技期刊有32种。其中综合性8种,数理科学4种,地理学4种,工商业9种,军事1种,农业2种,水利2种,交通运输1种,医学1种。第二,编辑细化。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编辑体例明晰,栏目划分细致。第三,文章实用。为了便于广大读者理解,文章多用白话文写作,并注重通过图画来帮助读者理解内容。开始运用新式标点符号和横排文字,且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逐渐使用铅字印刷,甚至有少量期刊用彩色封面装帧[1]87-89。
(二)艰难时期科技期刊的此消彼长
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蜕变期。这一时期,近代科技期刊基本完成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蜕变,从而适应了当时科技期刊专业性、学术性不断提高的要求。江苏省近代科技期刊诞生、成长于中国社会最艰难时期,科技落后、国力羸弱、列强侵略、社会动荡。很多科技期刊创刊不久就消失了,但也有更多的期刊逆势而生,还有的多次停刊又多次复刊,它们和那些消失了的科技期刊一起艰难地推动着科技期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在这种艰难前行、点断线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特质。第一,具有强烈的时代和社会担当精神。科技期刊从萌芽到成熟,几乎每一份期刊,其奉行的最高宗旨都是救国、强国、富民,显现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第二,有效传播了传统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提出了“科学的中国化”的口号。第三,推动了科研成果并扩大了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近代科技期刊在内容上摆脱了对西方译作的依赖后,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土学者研究成果的大力传播中,发表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具有奠基性、开拓性,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文章。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江苏省科技期刊在曲折中生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继承、恢复、新办了一批科技期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10年快速复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十年是江苏省科技期刊快速成长时期,代表江苏省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的学报相继复刊或创刊。1950—1959年间,全国共创、复刊70种大学自然学科学报,形成了当代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江苏省的高校学报有《华东航空航天学院学报》(1955年)、《南京大学学报》(1956年)、《南京医学院学报》(1956年)、《华东药学院学报》(1956年)、《南京航空学院学报》(1956年)、《南京药学院学报》(1957年)、《扬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等。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当属《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办最早的高校学报之一。其自创刊之初,时任校长的潘菽就明确阐述了办刊的意图:一是因为本校同仁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中的劳绩都应该记载下来;二是学者在教学改革或科学研究方面假如有了什么劳绩,这种劳绩应该成为全国人民的财富而不应该留为私有,学报承载着记录最新研究成果,互通有无的使命[2]。这一时期该学报一共登载了科技类文章336篇,从文章的作者来看,其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的达到18人之多。(二)17年的困顿存活从1960—1965年,期间我国发生了三年自然灾害,1966—1976年又发生了“”。这期间,全国期刊业遭受了重创,书刊出版活动基本停滞,大部分刊物停刊,全国仅剩下《红旗》《新华月报》《人民画报》等20余种刊物。江苏省的科技类期刊也绝大部分停刊。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科技期刊在改革中复苏
(一)科技期刊的复苏和发展
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燃起了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希望。同年8月8日,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从此打开了极左思想的枷锁,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和斗志。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更是感知到了“科学春天”的到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省的期刊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1978—1998年的20年中,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具有蓬勃向上的生气,从内容到策划都有许多创新。为了适应新时期知识更新的要求,科技类期刊繁荣发展。特别是一些新学科、新技术期刊从无到有,诸如出现了电子电脑类期刊等,且不断发展壮大。还有一些科技期刊开始与外国同类期刊进行版权合作,这对缩短江苏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截至1999年,江苏省已有期刊427种,其中科技期刊248种,涉及类别为: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基本形成了品种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比较合理的体系。这个时期的江苏省科技期刊不但有了数量上的繁荣,还实现了质量上的飞跃,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尖端水平,努力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开始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努力扩大读者群,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涌现出了一批精品科技期刊。比如,《电力系统自动化》(半月刊)创刊于1977年,由国家电网公司主管,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主办,是中国电气工程学科的知名期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等国内外11种知名数据库收录,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3年和2015年被评为中国“中国百强报刊”,2012—2016年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其系列专栏吸引了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和积极交流,发表了大批反映国家“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最新成果的高水平论文,为全国电力学术研究与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再如,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局主办的《环境导报》,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科技)提名奖,两次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同时还有《江苏农业科学》《临床皮肤科杂志》等十多种期刊分别获二、三等奖。
(二)高校学报的发展与兴盛
高校学报是指由高等院校主办的、主要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迄今,江苏省高校学报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繁荣学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颇具典型意义的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主办的学报,下面以这两所高校学报为例看江苏省高校学报发展模式和成果。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学进展》、ChineseJournalofNaturalMedi-cines(CJNM,中文名:《中国天然药物》)等,包括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多个高水平学术期刊集群式发展,在药学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原名《华东药学院学报》,1957年改名为《南京药学院学报》,1965年停刊,1979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复刊,1987年改成现名。该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药学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国际上多家著名权威数据库(CA,IPA,SCOPUS,JST,IC,EMBASE/ExcerptaMedica,CAS等)收录,入选中文期刊重要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连续8次入选),系全国药学类9种双核心期刊之一,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药学进展》则创办于195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科技期刊。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传媒在医药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服务作用,该刊于2014年重新定位,全新扩容改版,增设中国药学会为第二主办单位,建构高端编委智库,顶层设计期刊发展方向,积极拓展信息渠道,转型成以反映国内外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技术链各环节前沿专业信息为重点,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新药研发动态的复合型媒体。该刊拥有一支由9位院士任名誉主编、主编、副主编,近40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百人计划”专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余位知名药企的CEO和董事长任编委的专业办刊队伍。ChineseJournalofNaturalMedicines为英文月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刊是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创办的第一本英文药学类期刊,以报道来自天然产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与研究,其药效与药理作用机制为重点,2012年被SCI收录,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等重要数据库收录。曾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连续六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连续三届),“首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项目来源期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江苏省十强报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质量优秀奖”等期刊奖和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江苏省文化艺术精品”等重点项目支持。在江苏省43种医药期刊评估中名列第一。国际影响方面:目前国际编委比为46%,发文国家42个,发文机构409个,施引国家58个,施引期刊251种,施引机构751个;在Scopus数据库中,CJNM的CiteScore为1.9,在整合替代医学领域79个杂志中排名15位,位于Q1区,在药物发现学科位于Q2区。创刊于1956年9月,1957年又因故停刊,1980年7月复刊的《南京农学院学报》,由我国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教育家邹钟琳担任主编。1984年9月,南京农学院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随之于1985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该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全文数据库(CABI)、《动物学记录》(ZR)等6个国外数据库收录,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收录,入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共和国期刊60年》。曾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报刊奖”“江苏省十强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荣获8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荣获3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连续获得5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连续获得8届)等荣誉。
(三)科普期刊的兴起与勃发
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科普类期刊迎来了发展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老牌的科普期刊相继复刊,还有许多新的科普期刊相继创刊;80—90年代是江苏省科普期刊的集中创办期,这类期刊占当时期刊总数的71.48%[3]231;90年代后,随着全国科普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江苏省科普期刊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例如,创办于1937年的江苏省第一种科普类期刊———《科学大众》,在经历了50年代的主办机构变更,60年代的停刊和90年代在南京复刊的过程,业已形成了科普期刊群建设模式,拥有《科学大众•小诺贝尔奖》和《科学大众•中学生》两种面向不同读者对象的科普类期刊。在改革开放后诞生和成长起来、面向青少年的《未来科学家》,目前已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报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江苏省十强科技期刊”,并入选《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目录。该刊的成功在于坚守“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办刊宗旨,与改革开放时代进程同频共振,与科学进步创新发展同步共鸣,同时依托电视媒体办刊的优势,积极探索融合传播路径,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丰富全民阅读文化资源,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从出版频率上看,高频率出版是江苏省科普期刊的显著特征。江苏省科普期刊以半月刊和月刊为主,其中半月刊占43%。此外,有一半以上科普期刊都有过更名的历史,其更名大多是与社会对科普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普及需求所契合。从类别上看,江苏省科普期刊可以分为专业科普期刊和综合科普期刊两个大类。其中专业科普期刊按照学科分类又可以划分为数理科学和化学、农业科学、生物科学、安全科学类和医药、卫生类和其他共六大类。其中,农业科学类的科普期刊在年均发文量、刊均发文量、年均作者数、刊均作者数四项统计指标中都十分靠前,除了年均作者排名第二外,其他三项指标全部排名第一,这反映出江苏省农业科普期刊的巨大优势。综合科普期刊主要是以百科类和综合类内容为主,但用上述四项统计指标衡量略显弱势。从主办机构来看,高校排在江苏省科普期刊主办机构的首位(8种期刊);协会、学会排在第二(5种期刊);政府机构主办的期刊排名第三。上述三种类型主办机构占据总数的80%以上,可见各个主办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其中高校和协会、学会优势最大。这个阶段江苏省的科普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伴随着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同质化发展。科普期刊,办刊的目的在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因此传播的内容应该具有科技性、普及性、大众化、通俗化等特征,做到差异化发展,然而当时的江苏省科普刊大多与学术期刊比照趋同。二是布局不合理。类别上,江苏省科普期刊主要是数理科学和化学以及农业科学类,种类不够丰富。布局上,全省13个大市中仅4个大市有科普期刊出版,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南京,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三是运营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人员配置结构上,虽然采编人员占比超过了一半,但是对广告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部分期刊处在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甚至有的陷入亏损状态。鉴于上述问题,江苏省科普期刊需要出新理念、加强统筹,注重全面质量管理,以读者需求引领内容设计,以跨界融合主导内容创作,将自身建设成为本省乃至全国科普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办刊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人才是期刊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更是办好科技期刊的重要因素。竞相创办一流科技期刊的宏观大势,决定了人才在做大做强科技期刊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人才结构分析不难看出,江苏省办刊人才整体文化知识层次较高。在职称结构上,办刊人绝大多数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副编审、编审占有一定比例。在学历结构上,从233种科技类期刊所属人员的构成可见,本科及以上高学历办刊人才占90%,其中半数以上为研究生。经过多年深化改革,打破各种限制,编辑岗位“体制内”人数已经减少,聘用人员相应增多。还有,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仅2017年,就有19名科技期刊主编荣获中国科协、科技部、人社部评选的“首届全国科技创新争先奖”,14家期刊单位、27人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优秀主编”及“优秀编辑”。与此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在江苏这一人才群体中,优秀的领军人才尚不算多,具有创新精神、战略思维与外向经营能力,能够将本刊做大、做强、脱颖而出的优秀领军人物更为稀缺。
(五)期刊监管的健全与规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科技期刊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通过健全审读、评比、人才培训等管理机制,收到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为:一是强化大局意识,确保政治方向;二是树立市场观念,打造精品期刊;三是抓两头、带中间。使得《环境导报》《江苏农业科学》《临床皮肤科杂志》等优秀期刊成功走向全国。对于质量较差的刊物,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集体会诊,当面约谈,指出问题,限期整改,促使其提升办刊质量。通过一系列的行业规范、业务指导和举措支持,这个时期的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市场认可、社会声誉和受重视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管理范式上,江苏省对科技期刊都是按照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的要求,采取了主管、主办和出版三级管理体系。主管部门通常为主办机构的直属管理部门,也有些为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主办方有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与学会、科研院所、企业、医院和政府部门六类;出版单位一般根据《出版管理规定》,法人出版期刊不设立期刊社,其设立的期刊编辑部视为期刊出版单位。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是以非法人编辑部为主[4]。概而言之,江苏省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三级管理体系比较完善。但主管、主办单位多元化现象明显存在,管理体制较为复杂。这一情况与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存在一定落差,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破解难题、理顺关系、更好地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光祖,汪晓园.江苏报刊编辑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潘菽.几点说明[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1):1-2.
[3]苏新宁.江苏省期刊发展报告(2011—2015)[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4]姚吟月,陈锋.江苏省科技期刊人才结构和办刊资源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16-917.
作者:赵赟 单位:《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